汉代文字瓦当在篆刻创作中的借鉴
孙振刚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顶端的遮挡部件。瓦当分为半圆形和圆形,半圆形也被称作“半瓦当”。考古发现最早的瓦当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雏遗址出土的西周晚期的半圆瓦当。秦代的瓦当则由半圆形发展为圆形。在汉代,大量流行圆瓦当。瓦当在秦汉时期最为盛行,特别是汉文字瓦当,其字体形式多样,集设计、浮雕、书法于一身,成为古代艺术宝库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
瓦当本来是一种实用物件,加上文字后就具有了人文内涵,能够表达民众的心理意愿。为了获得理想的装饰效果,往往会对瓦当文字的排布和形体进行设计变化,所以,瓦当文字的构形、用字和读法,与通用文字会有一些不同。
瓦当文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标记建筑主人的姓氏,如“李”字瓦当、“雒”字瓦当。二是标明建筑的名称或功用,包括宫殿、官署、祠庙、陵墓、园林等,如“成山”“华仓”等瓦当。三是记载某件值得纪念或炫耀的大事。如西汉初年的“汉并天下”“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瓦当,显示大汉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四是对宅院主人的吉祥语,如“长乐未央”“永受嘉福”“无极”“毋相疑兮”“千秋万岁与天毋极”“仁义自成”等。富贵、长寿是人们普遍的追求,这类瓦当最多,也多施用于宫殿、官署、祠墓等建筑上。
篆刻家赵熊说:在篆刻中应用汉文字瓦当形式及文字形式有着较多的便利,在前人或今人的篆刻作品中也屡有所见。究其缘由:一是文字瓦当形式接近于传统篆刻形式;二是文字瓦当和篆刻同属于以少字数谋篇的艺术形式,章法构成有相类之处;三是篆刻有印宗秦汉之说,而作为秦篆-汉篆系统的瓦当文字正好契合于秦汉印构成形式。研究古代文字遗存,特别是像汉瓦当文字这类带有浓郁装饰意味的文字形态时,在关注其别样的结构之外,宜更多地理解表象之下的精神内涵,并借以丰富、深化今天的书法艺术。从瓦当文字的形制上看,其于劲挺中寓浑朴、于圆融中见力量。作为缪篆主体的汉印文字及前期的秦摹印篆,都与汉瓦当文字有着形态与气息上的“近亲”关系。二者不同的是,汉瓦当文字结构中的曲屈圆折要甚于秦汉金文,其中的原因自然是汉瓦当文字“适形”产生的结果。与汉瓦当同时代的汉砖文字因外形方齐,文字结构多以平直方折为主。
通过对汉瓦当文字的观察,其笔法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小篆笔法,点画形状不作粗细变化;其二为在小篆基础上融入隶书笔态,一般的横画和竖画首尾用笔多方形且顿挫较重,很多短画作三角形或方形点状。
汉文字瓦当最主要的笔形有横、竖、方折、弧曲四种。将不同笔形的笔画作不同的组合,文字结构风貌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均用横、竖、方折笔形的笔画组合,文字特点多方重力、朴拙,静穆感强;二类在组合时以横、竖、方折笔形的全画为主体,加以少量弧曲笔形笔画,呈静多动少之态势,文字特点多重力挺,俊秀;三类在组合时以大量的弧曲笔形的笔画为主体,以少量横、竖、方折差形的笔画辅助,动多静少,文字多圆畅,有通逸、婉约之意;四类在组合中将弧曲笔形的笔画和横、竖、方折笔画置于并重地位,动静之势相争相抗,文字毓秀、瑰丽。
清代乾隆时期篆刻家丁敬所创的“浙派”,西泠八家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八位浙江杭州籍篆刻家组成。细观他们的印风,或借鉴或模仿或吸收,多有瓦当线条和文字形式的影子。再如,邓石如、赵之谦、王福庵、吴隐、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沙孟海等近代篆刻家,均有吸收和借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孙振刚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顶端的遮挡部件。瓦当分为半圆形和圆形,半圆形也被称作“半瓦当”。考古发现最早的瓦当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雏遗址出土的西周晚期的半圆瓦当。秦代的瓦当则由半圆形发展为圆形。在汉代,大量流行圆瓦当。瓦当在秦汉时期最为盛行,特别是汉文字瓦当,其字体形式多样,集设计、浮雕、书法于一身,成为古代艺术宝库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
瓦当本来是一种实用物件,加上文字后就具有了人文内涵,能够表达民众的心理意愿。为了获得理想的装饰效果,往往会对瓦当文字的排布和形体进行设计变化,所以,瓦当文字的构形、用字和读法,与通用文字会有一些不同。
瓦当文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标记建筑主人的姓氏,如“李”字瓦当、“雒”字瓦当。二是标明建筑的名称或功用,包括宫殿、官署、祠庙、陵墓、园林等,如“成山”“华仓”等瓦当。三是记载某件值得纪念或炫耀的大事。如西汉初年的“汉并天下”“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瓦当,显示大汉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四是对宅院主人的吉祥语,如“长乐未央”“永受嘉福”“无极”“毋相疑兮”“千秋万岁与天毋极”“仁义自成”等。富贵、长寿是人们普遍的追求,这类瓦当最多,也多施用于宫殿、官署、祠墓等建筑上。
篆刻家赵熊说:在篆刻中应用汉文字瓦当形式及文字形式有着较多的便利,在前人或今人的篆刻作品中也屡有所见。究其缘由:一是文字瓦当形式接近于传统篆刻形式;二是文字瓦当和篆刻同属于以少字数谋篇的艺术形式,章法构成有相类之处;三是篆刻有印宗秦汉之说,而作为秦篆-汉篆系统的瓦当文字正好契合于秦汉印构成形式。研究古代文字遗存,特别是像汉瓦当文字这类带有浓郁装饰意味的文字形态时,在关注其别样的结构之外,宜更多地理解表象之下的精神内涵,并借以丰富、深化今天的书法艺术。从瓦当文字的形制上看,其于劲挺中寓浑朴、于圆融中见力量。作为缪篆主体的汉印文字及前期的秦摹印篆,都与汉瓦当文字有着形态与气息上的“近亲”关系。二者不同的是,汉瓦当文字结构中的曲屈圆折要甚于秦汉金文,其中的原因自然是汉瓦当文字“适形”产生的结果。与汉瓦当同时代的汉砖文字因外形方齐,文字结构多以平直方折为主。
通过对汉瓦当文字的观察,其笔法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小篆笔法,点画形状不作粗细变化;其二为在小篆基础上融入隶书笔态,一般的横画和竖画首尾用笔多方形且顿挫较重,很多短画作三角形或方形点状。
汉文字瓦当最主要的笔形有横、竖、方折、弧曲四种。将不同笔形的笔画作不同的组合,文字结构风貌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均用横、竖、方折笔形的笔画组合,文字特点多方重力、朴拙,静穆感强;二类在组合时以横、竖、方折笔形的全画为主体,加以少量弧曲笔形笔画,呈静多动少之态势,文字特点多重力挺,俊秀;三类在组合时以大量的弧曲笔形的笔画为主体,以少量横、竖、方折差形的笔画辅助,动多静少,文字多圆畅,有通逸、婉约之意;四类在组合中将弧曲笔形的笔画和横、竖、方折笔画置于并重地位,动静之势相争相抗,文字毓秀、瑰丽。
清代乾隆时期篆刻家丁敬所创的“浙派”,西泠八家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八位浙江杭州籍篆刻家组成。细观他们的印风,或借鉴或模仿或吸收,多有瓦当线条和文字形式的影子。再如,邓石如、赵之谦、王福庵、吴隐、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沙孟海等近代篆刻家,均有吸收和借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