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43期:第04版 憩心亭

在纸上种庄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范墩子

我生在渭北的一个小县:永寿。县不大,沟壑却有近千条。小时候,上学之余,我就跟着父亲在这片沟坡上料理庄稼和苹果园。父亲不识字,可自我懂事起,他就常给我买书看。父亲有句口头禅:“只有咱爱土地,土地就不会亏待咱。”那时,我并没有理解这句话,也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后来,在沈阳读大学时,知我写作,他打来电话,又讲了这句话。他还专门补充了一句:“我是在地上种庄稼,你是在纸上种庄稼,咱爷儿俩是一样的。”

父亲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写作就是在纸上种庄稼呀,我过去是把它想得太高大上、太缥缈了,因而总在词句上费神,而忘了文学所面对或拥抱的,正是热气腾腾的生活。于是,我把视线转向了我的故乡,转向了童年生活,那些甜蜜而又诗意的往事,扑面而来。故乡就成了我写作的源头。回望故乡时,我发现,当下的乡村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我边阅读,边思考,带着浓郁而又真挚的爱,把这些变化,从少年的视角,用小说写了出来。也是通过这些小说,让我在二十多岁时,真正意义上思考了生活,亲近了现实。

父亲视土地为生命,那种爱,朴素而又纯粹。他快七十岁的人了,却还守着家里那几块地。他本可以闲下来,但他不肯。去年秋上,和他在老家卸苹果时,他转身问我:“都说你是个作家,你说我为啥还要种地?”他站在果树下,阳光在他黝黑的脸上轻轻摇晃。我摇摇头。他微笑着说:“不爱土地,就会觉得种庄稼累。但当你爱上了土地,你就会感激土地给你的回报。”

站在苹果园里,我陷入沉思。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他们对土地充满深情,他们能听见土地的心跳声。文学,又何尝不是在听土地的心跳声呢?写作至今,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在文学的土地上种庄稼,收割庄稼。一个个字词,就是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一行行句子,就是一垄垄泛着生机的麦苗呀。

一有空闲,我就往乡下跑。一次次地漫步于故乡的阡陌,感受着土地的温情,丈量着岁月的深厚,关中的角角落落,渭北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一直在写,从未停歇。每有动摇之际,父亲的话就会闪现在脑际,挥之不去。文学依然神圣,依然崇高,我把文学当成生命最本真的需要,就像农人对土地的真情一样,它照亮人心,抚慰人心,关怀人心。

三十岁时,我到西安工作,成了一名专业作家。我喜欢坐在那些弥漫着烟火味的街巷深处,听嘈杂的人声,观察人们的喜怒哀乐,那瞬间,似乎靠近了他人的人生,洞穿了他人的心声。我喜欢在日光明媚的天气里,沿着城墙根走,抚摸那些写满岁月斑纹的青砖,听老人们在城墙下吼秦腔,那豪迈的声音在护城河上悠悠荡荡。我也喜欢采访不同职业的人,比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装修工、面馆老板、非遗传承人等。同他们交流,总能感受到一种光亮和坚毅。他们在平凡的生活里执着坚守,在风霜雨雪中品味甜蜜。他们的日常,是最鲜活的生活。而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笔,画出他们朴素的形象。

多少次,我也在长安区皇甫村里穿行,在柳青墓前的崖上远眺。远去的生活重新浮现,仿佛又见到了那位朴素的老人,他正同乡亲们一起坐在田畔,一边抽烟,一边闲谈。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我总觉得,柳青还在眼前的村子里,他的魂还在长安的田野间游走。当年,路遥和陈忠实也多次在柳青墓前冥思、参悟。他们向柳青学什么呢?我以为,他们在学柳青对待生活、对待现实的态度。

我没见过这三位现实主义作家。但每次在皇甫村漫步,我总能听到他们的召唤。无论是对待文学,还是对待土地,他们就像农人对待土地一样,其态度无比诚恳,用真情进行创作。这也是整个陕西文学的传统。他们用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真情,没有生活,没有体验,就没有文学。

我还多番踏上咸阳原,去考察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遗痕。从汉家陵阙,到唐十八陵,从原上厚土,到原下渭河畔,我一遍遍地走,一篇篇地写。冬日,站在麦田里,望着那些沧桑的石马、石人和石羊,我的思绪就飞到了遥远的时代。历史在古老的关中平原上沉淀,土地在平静的岁月里酿造新的甜蜜,这些思考和经见,都融在了我的文学里,成为了语言的呼吸,语言的节奏和本色。

无论是透视乡村的变革,还是聚焦城市里的凡人,亦或是寻觅八百里秦川上的风物,我总希望自己的文学,有诗意,有温度,有真情。我也常会想起路遥的那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元旦的钟声响起了,2024年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眼前溜走了,2025年的第一缕曙光已洒在寂静的清晨,连风都张开着臂膀拥抱大地。心怀理想的人,已早早起来,去完成新的愿望,编织新的精彩。或许,我们又会度过平淡的一年,但只要肯付出,肯攀登,总会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

于我,则会像农人一样,在文学的土地上不歇不停,耕种新的青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