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63期:第02版 读书

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

——读周养俊散文集《家住浐河边》有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景亚

岁末寒冬之际,赴古都长安公干。幸得余暇,得见十余年未曾谋面之养俊兄。兄精神矍铄,风采依旧,惠赠其新出版的散文集《家住浐河边》。夜虽深,意未尽,相谈甚欢,往昔友情尽在言表。归后,遂细览此书,权作枕畔良伴。阅毕,心有所感,草成读后感一篇。

养俊先生的《家住浐河边》,是为浐河地域人文风物的一番苦心雕琢,字里行间涌动的是对故土的深情眷恋,是对故人的无尽思念,是对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的敬畏与感怀,是对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的传承与礼赞。

全书分河水淙淙、乡情浓浓、岁月悠悠、时光匆匆四个乐章,仿若织就一张细密的网,将浐河岸边诸般人事尽皆兜揽。

四个篇章依次展开,是一场回溯乡土过往的深情凝望。在作者笔下,浐河不只是一条河,更是历史的“说书人”,它携着岁月泥沙,讲朝代兴衰、文明起落,赋予全书厚重底色。白鹿原跳出文学光环,还原成日常烟火地,琐碎故事、传统习俗,尽显关中乡土真味。狮村、蚕姑沟这样的小角落,藏着大讲究,或有传奇故事,或牵连着古老农事,挖出民俗文化细处的珍宝。至于探寻周姓来历,那是一场寻根之旅,梳理家族脉络,从源起至分支,勾起同姓人的血脉共鸣,也让外人看到姓氏背后的凝聚力。

浐河两岸,是一方乐土。于其中,春种秋收,炊烟袅袅,男耕女织,俨然梦中桃花源。小儿戏水,老翁牧羊,女子浣纱,壮汉引吭,庸常生活,饮食男女,享受着烟火人间。同时,对地方饮食习俗的钩沉,对乡情、友情、亲情的绵密诉说,更兼对古旧传说与历史轶事的发掘梳理,这一切,使此书内容繁复,如一座宝藏,待读者挖掘那浐河往昔与现今的秘密。

养俊兄深得中国文人画之精髓,洗练的笔触背后有着深沉的思想情感,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浐河的缱绻深情。艺术格调上,此散文集地域特征显豁。浐河为轴,自然风光、民俗民情、人文掌故相糅合,恰似田园诗章。叙事多从琐屑着笔,似邻里闲言,却能以微知著,自平凡处萃取人生精义与文化深蕴,令文字有了诗韵与哲思。

养俊兄为人朴实大气,其语言特色质朴无华,大巧若拙,仿佛浐河的浅滩沙石,天然去雕饰。常杂以关中方言俗语,顿生乡土氤氲,鲜活而近人。然于写景状物、刻画人物时,亦不乏精妙之笔。如写八里原风光,“风吹麦儿黄,‘算黄算割’啼叫的时候,是八里原夏收的季节。清晨起床推开窗户,那川、塬、岭,即将收割的麦田,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眩目的光环照射使人睡意惺忪的眼睛无法睁开,眯着双眼欣赏这广袤的田园,微风吹拂麦田,泛起层层波浪,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晃。”于素朴间见灵韵,使读者仿若亲临其境,得悟农家丰收时节田园风光之妙趣。

掩卷而思,《家住浐河边》以其丰赡的内容、深沉的情感、独异的艺术韵致以及别有风味的语言,成就一部颇具感染力与文化价值的散文集,使浐河的故事在西北的文学星空中闪耀独有的华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