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守艺人”梁少华——
在指间与纸间奏响传承曲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剪纸作品。

梁少华进行剪纸创作。
2月17日,西安市新城区易俗社内,梁少华静坐于工作台前,左手扶纸,右手执剪,翻折、穿行、游刃,随着纸屑片片掉落,一幅栩栩如生的花旦剪纸跃然眼前。
“剪纸是指尖上的非遗,一种镂空的艺术,从画稿、定型到剪图样,需要多种技法并用。”梁少华介绍。打开他的工具箱,几把使用痕迹明显的剪刀和缠了布条的刻刀格外引人注目。自学剪纸十余年来,就是在这些“老伙计”的陪伴下,他创作出了千余幅剪纸作品。
用剪纸“定格”秦腔中的经典人物,是梁少华的“拿手好戏”。在他看来,剪纸不是简单地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剪几下,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剪纸可以把秦腔中的人物形象永久保存下来,秦腔本身的故事性又赋予剪纸一定文化意义。”他说。
为了让剪出的人物“立得住”,梁少华拜师学秦腔,穿上戏服登台演出,认真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细细品味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他告诉记者,只有真正入戏了,才能理解人物,剪纸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这里。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员的身份,也给了他更多近距离观察戏曲演员的机会。从衣服上的花纹到头冠首饰,再到舞台上唱念做打,在这里,他可以看到甚至摸到每个细节,对创作帮助很大。
梁少华有个“宝箱”,里面存放了百余幅秦腔人物剪纸作品。细细瞧来,包拯的髯口根根分明,穆桂英战袍上的锁子甲竟用芝麻大小的镂孔呈现,夫子盔的绒球以螺旋纹路营造立体感……每个细节都非常考验功力。《黑叮本》里威风堂堂的徐延昭,《周仁回府》里忠义良善的周仁……在梁少华的剪刀下,每个人物兼具神态与形态。
作为00后非遗传承人,梁少华深知创新的重要性。他在传统剪纸中加入了当代审美,比如在处理人物嘴唇时,运用美术中的高光技巧,剪出来的嘴唇更加真实。他也不拘泥于传统的单色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染色、填色技法,让剪纸作品变得色彩斑斓。
2018年,梁少华加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这里听了很多老手艺人坚守的故事,他下定决心,要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将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我想让非遗剪纸‘更年轻’,被更多人看见。”他坚定地说。
梁少华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剪纸作品,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巴掌大的一张剪纸,居然要花费60个小时。”“最难的是剪出人物的神韵,你做到了。”……在穆桂英剪纸视频的评论区,网友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卡通版白素贞、剪纸相机以及最近火出圈的“魔童”哪吒……流行文化元素与卡通形象,他也能信手拈来,剪得惟妙惟肖。
如今,梁少华还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美育特聘辅导教师,给学生教授艺术相关课程。非遗手艺不能囿于课堂和工作室——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积极投身公益传播活动,带着工具走进商场、乡村、直播间,将剪纸背后的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近剪纸、爱上传统文化。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剪纸作品。
梁少华进行剪纸创作。
2月17日,西安市新城区易俗社内,梁少华静坐于工作台前,左手扶纸,右手执剪,翻折、穿行、游刃,随着纸屑片片掉落,一幅栩栩如生的花旦剪纸跃然眼前。
“剪纸是指尖上的非遗,一种镂空的艺术,从画稿、定型到剪图样,需要多种技法并用。”梁少华介绍。打开他的工具箱,几把使用痕迹明显的剪刀和缠了布条的刻刀格外引人注目。自学剪纸十余年来,就是在这些“老伙计”的陪伴下,他创作出了千余幅剪纸作品。
用剪纸“定格”秦腔中的经典人物,是梁少华的“拿手好戏”。在他看来,剪纸不是简单地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剪几下,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剪纸可以把秦腔中的人物形象永久保存下来,秦腔本身的故事性又赋予剪纸一定文化意义。”他说。
为了让剪出的人物“立得住”,梁少华拜师学秦腔,穿上戏服登台演出,认真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细细品味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他告诉记者,只有真正入戏了,才能理解人物,剪纸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这里。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员的身份,也给了他更多近距离观察戏曲演员的机会。从衣服上的花纹到头冠首饰,再到舞台上唱念做打,在这里,他可以看到甚至摸到每个细节,对创作帮助很大。
梁少华有个“宝箱”,里面存放了百余幅秦腔人物剪纸作品。细细瞧来,包拯的髯口根根分明,穆桂英战袍上的锁子甲竟用芝麻大小的镂孔呈现,夫子盔的绒球以螺旋纹路营造立体感……每个细节都非常考验功力。《黑叮本》里威风堂堂的徐延昭,《周仁回府》里忠义良善的周仁……在梁少华的剪刀下,每个人物兼具神态与形态。
作为00后非遗传承人,梁少华深知创新的重要性。他在传统剪纸中加入了当代审美,比如在处理人物嘴唇时,运用美术中的高光技巧,剪出来的嘴唇更加真实。他也不拘泥于传统的单色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染色、填色技法,让剪纸作品变得色彩斑斓。
2018年,梁少华加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这里听了很多老手艺人坚守的故事,他下定决心,要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将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我想让非遗剪纸‘更年轻’,被更多人看见。”他坚定地说。
梁少华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剪纸作品,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巴掌大的一张剪纸,居然要花费60个小时。”“最难的是剪出人物的神韵,你做到了。”……在穆桂英剪纸视频的评论区,网友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卡通版白素贞、剪纸相机以及最近火出圈的“魔童”哪吒……流行文化元素与卡通形象,他也能信手拈来,剪得惟妙惟肖。
如今,梁少华还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美育特聘辅导教师,给学生教授艺术相关课程。非遗手艺不能囿于课堂和工作室——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积极投身公益传播活动,带着工具走进商场、乡村、直播间,将剪纸背后的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近剪纸、爱上传统文化。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