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赋能,陕汽控股1.5万多名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有了大舞台——
“工匠天团”助力产业工人“破茧成蝶”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机器轰鸣震耳欲聋,焊花飞溅如星雨闪烁。2月13日,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控股)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蛇年伊始,生产一线传来三位产业工人的喜讯——汽车总装配厂李博、车身厂任春军、汽车装备制造厂文强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及卓越贡献,获评2024年度全国机械行业特级技师。
三人的成长成才之路,是陕汽控股深入推进“产改”过程中,1.5万多名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
技能提升厚植成长沃土
“产改”核心是为职工提供技能提升空间,为此,陕汽控股为产业工人开辟三个10年职业发展通道,推行“九级工”(增加预备技师)评聘体系,明确职业路径,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聘任序列相匹配的激励政策,打通技能、技术、管理岗位晋升通道,让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有奔头。
10时,汽车总装配厂调试车间里,机器声轰鸣。李博身着工装正在调试汽车。他回忆道:“刚进公司时技术差,特别焦虑。公司推行‘九级工’体系后,一下就看到了希望。”以前人均日调试4辆车,如今提升到5辆/天,15%人员能调试6辆,还提升了装调质量。
14时,车身厂涂装车间里,喷漆设备运转不停。任春军紧盯喷枪专注作业:“以前水性漆大面缩孔,可愁人了。”为解决难题,他扎根车间反复研究,让缩孔问题频次降超75%,还优化流程使效率提升20%,自己也成功晋升主任技师,他笑言:“多亏公司提供的各类技能大赛,让我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16时,汽车装备制造厂车间里,焊花飞溅。文强熟练地焊接着,趁着空儿他告诉记者:“刚做焊工就盼着干好,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公司智慧工会建设和网上练兵平台。”国庆70周年阅兵彩车车架焊接时,20米长车架变形难控,压力巨大,他说:“那会儿天天和团队上网研究。”最终用焊接反变形法解决了问题。试制装甲指挥车时,针对防雷钢板焊接难题,文强尝试多种方法后,成功用焊前加热、断续焊消除变形和裂纹。
17时30分,三人围坐一起,兴奋地告诉记者:“‘九级工’评聘体系的实施、16个工种35场集团层面比武、‘智慧工会’覆盖全工种的15万道题库、上汽、一汽的学习交流……让我们从‘工’变‘匠’,以前几年出不了一个省级技术能手,现在一年能出好几个。”
创新创效 释放发展动能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陕汽控股一直致力于为职工打造创新平台,激发大家的创新热情。公司建立“两阶三层九类”创新管理模式,设有千万元专项创新基金,建成29个公司级创新阵地,全方位激发职工创新活力。
在总装厂会议室,李博和团队讨论创新项目。《降低变速箱油封渗油率》项目经反复研究后,修改了工装标准,现在每辆车可节约2.5升重负荷齿轮油,一年为公司节约成本300多万元,该成果已在集团子公司推广。《柴油加注标准优化》项目核定了19种柴油加注标准,每辆车减少10升柴油,每年节省44万元左右。
在车身厂创新工作室里,任春军和同事探讨水性漆修补工艺优化。他说:“之前水性漆修补色差大、返工多、成本高,我们就想研究新的修补工艺。”经努力,成功首次应用新水性漆修补工艺,单车辅料消耗降低213.9元/车,返修效率提高46%。
在汽车装备制造厂生产现场,文强介绍:“之前大型钣金样件成型质量不稳,严重拖慢进度,增加了成本。通过团队成员反复论证,我们用仿真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一年为公司节省120余万元。”在NP500材料焊接项目里,他们通过控温消除冷裂纹,一辆车就能节约十余万元。
李博、任春军和文强三人表示,无论是大型技术创新还是微小改进提案,都能得到公司的支持。表彰奖励、成果转化奖励、技能等级晋升与津贴奖励、创新工作室与高技能人才卓越联盟奖等各种奖励层出不穷,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近年来,陕汽控股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链合创新”模式,荣获专利85项,完成部门级及以上创新成果1900项,创新降成本达6000余万元。10万元至50万元的专项创新基金无需繁琐审批流程,即请即批,让职工的创新想法得以第一时间落地。
匠心传承 打造人才梯队
人才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陕汽控股精心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举办“五层级”技能大赛,为职工搭建成长平台,通过传帮带推动高技能人才螺旋式接续成长。
在总装厂的培训室里,李博正在给徒弟们讲解调试技巧。他已为总装厂和多家子公司培养徒弟40余名。2023年,李博带领9名学员参加陕西省三秦工匠杯《汽车检测工技能大赛》,所有学员全部获奖。“公司提供了传帮带的平台,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更多人。”李博说。
车身厂涂装车间的休息区,任春军正在和徒弟们分享工作经验。他在班组培养中不遗余力,不仅合理分配岗位,还定期推行岗位轮换制度,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多名徒弟获得技师职称或高级工资格。
“焊接的时候,手法要稳,注意控制电流和电压。”汽车装备制造厂的焊工培训场地,文强一边示范,一边叮嘱徒弟。文强现任陕汽控股焊工卓越联盟秘书长,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解决了50多项焊接难题,公司内部30余人取得高级工资格,12人取得技师资格,3人取得高级技师职称。
如今,陕汽控股借“产改”东风,产业工人队伍蓬勃发展,技能工人占60%左右,企业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劳动模范等中省市级以上荣誉143项(人),“工匠天团”已经形成。去年,樊凡获评“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周龙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随着“产改”深化,越来越多产业工人“破茧成蝶”、成长成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机器轰鸣震耳欲聋,焊花飞溅如星雨闪烁。2月13日,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控股)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蛇年伊始,生产一线传来三位产业工人的喜讯——汽车总装配厂李博、车身厂任春军、汽车装备制造厂文强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及卓越贡献,获评2024年度全国机械行业特级技师。
三人的成长成才之路,是陕汽控股深入推进“产改”过程中,1.5万多名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
技能提升厚植成长沃土
“产改”核心是为职工提供技能提升空间,为此,陕汽控股为产业工人开辟三个10年职业发展通道,推行“九级工”(增加预备技师)评聘体系,明确职业路径,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聘任序列相匹配的激励政策,打通技能、技术、管理岗位晋升通道,让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有奔头。
10时,汽车总装配厂调试车间里,机器声轰鸣。李博身着工装正在调试汽车。他回忆道:“刚进公司时技术差,特别焦虑。公司推行‘九级工’体系后,一下就看到了希望。”以前人均日调试4辆车,如今提升到5辆/天,15%人员能调试6辆,还提升了装调质量。
14时,车身厂涂装车间里,喷漆设备运转不停。任春军紧盯喷枪专注作业:“以前水性漆大面缩孔,可愁人了。”为解决难题,他扎根车间反复研究,让缩孔问题频次降超75%,还优化流程使效率提升20%,自己也成功晋升主任技师,他笑言:“多亏公司提供的各类技能大赛,让我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16时,汽车装备制造厂车间里,焊花飞溅。文强熟练地焊接着,趁着空儿他告诉记者:“刚做焊工就盼着干好,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公司智慧工会建设和网上练兵平台。”国庆70周年阅兵彩车车架焊接时,20米长车架变形难控,压力巨大,他说:“那会儿天天和团队上网研究。”最终用焊接反变形法解决了问题。试制装甲指挥车时,针对防雷钢板焊接难题,文强尝试多种方法后,成功用焊前加热、断续焊消除变形和裂纹。
17时30分,三人围坐一起,兴奋地告诉记者:“‘九级工’评聘体系的实施、16个工种35场集团层面比武、‘智慧工会’覆盖全工种的15万道题库、上汽、一汽的学习交流……让我们从‘工’变‘匠’,以前几年出不了一个省级技术能手,现在一年能出好几个。”
创新创效 释放发展动能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陕汽控股一直致力于为职工打造创新平台,激发大家的创新热情。公司建立“两阶三层九类”创新管理模式,设有千万元专项创新基金,建成29个公司级创新阵地,全方位激发职工创新活力。
在总装厂会议室,李博和团队讨论创新项目。《降低变速箱油封渗油率》项目经反复研究后,修改了工装标准,现在每辆车可节约2.5升重负荷齿轮油,一年为公司节约成本300多万元,该成果已在集团子公司推广。《柴油加注标准优化》项目核定了19种柴油加注标准,每辆车减少10升柴油,每年节省44万元左右。
在车身厂创新工作室里,任春军和同事探讨水性漆修补工艺优化。他说:“之前水性漆修补色差大、返工多、成本高,我们就想研究新的修补工艺。”经努力,成功首次应用新水性漆修补工艺,单车辅料消耗降低213.9元/车,返修效率提高46%。
在汽车装备制造厂生产现场,文强介绍:“之前大型钣金样件成型质量不稳,严重拖慢进度,增加了成本。通过团队成员反复论证,我们用仿真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一年为公司节省120余万元。”在NP500材料焊接项目里,他们通过控温消除冷裂纹,一辆车就能节约十余万元。
李博、任春军和文强三人表示,无论是大型技术创新还是微小改进提案,都能得到公司的支持。表彰奖励、成果转化奖励、技能等级晋升与津贴奖励、创新工作室与高技能人才卓越联盟奖等各种奖励层出不穷,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近年来,陕汽控股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链合创新”模式,荣获专利85项,完成部门级及以上创新成果1900项,创新降成本达6000余万元。10万元至50万元的专项创新基金无需繁琐审批流程,即请即批,让职工的创新想法得以第一时间落地。
匠心传承 打造人才梯队
人才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陕汽控股精心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举办“五层级”技能大赛,为职工搭建成长平台,通过传帮带推动高技能人才螺旋式接续成长。
在总装厂的培训室里,李博正在给徒弟们讲解调试技巧。他已为总装厂和多家子公司培养徒弟40余名。2023年,李博带领9名学员参加陕西省三秦工匠杯《汽车检测工技能大赛》,所有学员全部获奖。“公司提供了传帮带的平台,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更多人。”李博说。
车身厂涂装车间的休息区,任春军正在和徒弟们分享工作经验。他在班组培养中不遗余力,不仅合理分配岗位,还定期推行岗位轮换制度,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多名徒弟获得技师职称或高级工资格。
“焊接的时候,手法要稳,注意控制电流和电压。”汽车装备制造厂的焊工培训场地,文强一边示范,一边叮嘱徒弟。文强现任陕汽控股焊工卓越联盟秘书长,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解决了50多项焊接难题,公司内部30余人取得高级工资格,12人取得技师资格,3人取得高级技师职称。
如今,陕汽控股借“产改”东风,产业工人队伍蓬勃发展,技能工人占60%左右,企业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劳动模范等中省市级以上荣誉143项(人),“工匠天团”已经形成。去年,樊凡获评“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周龙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随着“产改”深化,越来越多产业工人“破茧成蝶”、成长成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