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与闲章
白杨
书房
曾写过一篇短文,曰《观云亭记》,记述余之书房。没几年,女儿长大,闹着独居小屋。余寒家子弟居处逼窄,原本狭小的书房只得让步,把书柜支在了小小的三角阳台。
余颇爱书,仿佛读过很多似的,其实不然。书倒是有些,书桌书橱地板,乱堆一通,大都是一时兴起买来为“将来有空”而准备去读的。因此,那些书虽与我同居,却彼此形同路人,亦不敢狂妄宣称它们属余。
书房者,文人雅士之精神家园也。余无学,称不上雅士文人,却慕先祖宋儒张载公之高风亮节,深邃思想,学识德行。在“观云亭”腾挪之际,特以先祖著训《东铭》《西铭》为名,辟阳台三角之地谓之“两铭斋”,一志敬仰,并勉己学。此斋简而不陋,藏经卷于内,寓情怀其间,实乃余心灵栖息之寓所也。
《东铭》者,述“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先祖以此铭警世,劝诫人们在平时,不要把戏言与过失的行为都归咎于自己的随戏心理,而不承认自己本心思谋已久要这样做。提醒人们要保持诚意,正心修身。余反复读之,故于斋中悬《东铭》以警己心,时刻清醒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要坚守本心,保持真诚和正直的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西铭》者,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先祖以天地为父母,视万物为同胞,其胸怀之广阔,境界之高远,令人敬仰不已。余每诵读此铭,皆能感受到先祖对世间万物之深切关怀,以及对人生意义之深刻思考。于是,余于斋中置以《西铭》,以为镜鉴,映照内心,时刻提醒自己常思己过,常怀仁爱,以天下为己任,为世间之和谐、人类之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两铭斋”内,四架书橱,一把藤椅,一方小几,一盆文竹,便满满当当。虽是窄小,然“鹪鹩巢林,不过一枝”,不必在乎也。唯恐自身驽骀成性,日无一得,愧对满架经书。书斋窗外,丹鹤楼咫尺相望,大红灯笼沐春风微微灵动。伸手出窗,似乎即可触摸楼廊那惟妙惟肖的木格窗棂。丹鹤楼南,即是“一江清水供京津”源头之丹江碧水。江岸武馆球场梨园,江面白鹭河鸭跃鱼,此景此情,不饮自醉也!
余于斋中,手捧经卷,潜心研读,直抒胸臆,做点短文。每每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之时,独坐斋中,思绪万千,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祖对话,聆听“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之教诲,领悟“民胞物与”,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蕴涵,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愿。
此乃余之书房,亦“两铭斋”之记也。
闲章
我于闲章,原本攀扯不上。我不是书画家,亦非金石家,更不是收藏家,何谈“闲章”?但要唠叨起来,还是值得回味的。
那一年,我于北乡腰市,因工作刻制一枚楷书名章。年余,又被调往与洛南丹凤接壤的北宽坪,镇守边关。那时乘车不便,干部一两星期回一次家。
到2011年有了微信,我以“边关一卒”做了昵称。晚间无聊,又不能回家,便翻寻出退伍时宣传科科长赠我的一套工艺刻刀,玩起了篆刻。学刻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篆章,有些还发表在报刊上。其间也刻了“边关一卒”,竟成了自己的第一枚闲章。
闲章别于名章而言。作为一种独特的印章形式,除了正式姓名章以外,无论是字号、籍贯、书斋名、别号、官阶、门第、记事、格言、诗句、成语、自勉语、吉祥语、调侃语治印,都可归于闲章。闲章寄托了文人的风骨和雅趣,往往承载着主人家的心境、情感和人生体悟。通过闲章,可窥见一个人的处境、志向和品格。名章只供本人使用,闲章就不一定了。时过境迁,还可以转赠他人继续使用,所以就会常听到某某人说:“我这枚闲章可是某某名家曾经用过的……”
第二枚朱文闲章“俯读仰思”,是宝鸡宗亲刻制而赠。铭文是教诲我以先祖张载公“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为楷模的。
“俯读”,乃低头阅读各类典籍。可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仰思”,则是我在阅读之余,抬头仰望星空,深入思考所学知识的内涵与意义。常在夜深人静时,独坐书桌前,回顾一天的阅读收获,试图找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俯读仰思”于我,既是治学座右铭,也是人生指南针。既要脚踏实地、勤勉努力,又要心怀梦想、勇于奋斗。这不仅是我闲章上的印记,更是内心深处的信念与追求。
去年金秋,在关中书院西边一家刘文西题匾“蜀风堂”的印章铺里,我先是看上一块石头,正看似秦岭主峰,峰间可放毛笔,俯瞰似一片树叶,玲珑小巧,颇为喜欢。细看平面,镌刻着“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这充满文化底蕴与个人情怀的铭文。这不正是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吗!
“心清自得诗书味”,意在当心灵处于清澈宁静的状态时,便能深刻体会到诗书中所蕴含的韵味与智慧。阅读诗书不仅是对知识的汲取,更是对心灵的滋养。于我而言,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常常寻得一隅静谧,手捧书卷,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与哲理。一时忘却尘世的喧嚣,享受内心宁静与满足。
而“室雅时闻翰墨香”,恰恰吻合了我书房的雅致氛围,书架上摆着各类经卷,桌上备有笔墨纸砚。每有空闲,便陶醉于欣赏书画带来的愉悦与宁静之中。思绪飞扬到此,我兴冲冲付账将这枚闲章请进书房,它将成为我勇毅前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白杨
书房
曾写过一篇短文,曰《观云亭记》,记述余之书房。没几年,女儿长大,闹着独居小屋。余寒家子弟居处逼窄,原本狭小的书房只得让步,把书柜支在了小小的三角阳台。
余颇爱书,仿佛读过很多似的,其实不然。书倒是有些,书桌书橱地板,乱堆一通,大都是一时兴起买来为“将来有空”而准备去读的。因此,那些书虽与我同居,却彼此形同路人,亦不敢狂妄宣称它们属余。
书房者,文人雅士之精神家园也。余无学,称不上雅士文人,却慕先祖宋儒张载公之高风亮节,深邃思想,学识德行。在“观云亭”腾挪之际,特以先祖著训《东铭》《西铭》为名,辟阳台三角之地谓之“两铭斋”,一志敬仰,并勉己学。此斋简而不陋,藏经卷于内,寓情怀其间,实乃余心灵栖息之寓所也。
《东铭》者,述“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先祖以此铭警世,劝诫人们在平时,不要把戏言与过失的行为都归咎于自己的随戏心理,而不承认自己本心思谋已久要这样做。提醒人们要保持诚意,正心修身。余反复读之,故于斋中悬《东铭》以警己心,时刻清醒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要坚守本心,保持真诚和正直的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西铭》者,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先祖以天地为父母,视万物为同胞,其胸怀之广阔,境界之高远,令人敬仰不已。余每诵读此铭,皆能感受到先祖对世间万物之深切关怀,以及对人生意义之深刻思考。于是,余于斋中置以《西铭》,以为镜鉴,映照内心,时刻提醒自己常思己过,常怀仁爱,以天下为己任,为世间之和谐、人类之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两铭斋”内,四架书橱,一把藤椅,一方小几,一盆文竹,便满满当当。虽是窄小,然“鹪鹩巢林,不过一枝”,不必在乎也。唯恐自身驽骀成性,日无一得,愧对满架经书。书斋窗外,丹鹤楼咫尺相望,大红灯笼沐春风微微灵动。伸手出窗,似乎即可触摸楼廊那惟妙惟肖的木格窗棂。丹鹤楼南,即是“一江清水供京津”源头之丹江碧水。江岸武馆球场梨园,江面白鹭河鸭跃鱼,此景此情,不饮自醉也!
余于斋中,手捧经卷,潜心研读,直抒胸臆,做点短文。每每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之时,独坐斋中,思绪万千,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祖对话,聆听“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之教诲,领悟“民胞物与”,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蕴涵,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愿。
此乃余之书房,亦“两铭斋”之记也。
闲章
我于闲章,原本攀扯不上。我不是书画家,亦非金石家,更不是收藏家,何谈“闲章”?但要唠叨起来,还是值得回味的。
那一年,我于北乡腰市,因工作刻制一枚楷书名章。年余,又被调往与洛南丹凤接壤的北宽坪,镇守边关。那时乘车不便,干部一两星期回一次家。
到2011年有了微信,我以“边关一卒”做了昵称。晚间无聊,又不能回家,便翻寻出退伍时宣传科科长赠我的一套工艺刻刀,玩起了篆刻。学刻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篆章,有些还发表在报刊上。其间也刻了“边关一卒”,竟成了自己的第一枚闲章。
闲章别于名章而言。作为一种独特的印章形式,除了正式姓名章以外,无论是字号、籍贯、书斋名、别号、官阶、门第、记事、格言、诗句、成语、自勉语、吉祥语、调侃语治印,都可归于闲章。闲章寄托了文人的风骨和雅趣,往往承载着主人家的心境、情感和人生体悟。通过闲章,可窥见一个人的处境、志向和品格。名章只供本人使用,闲章就不一定了。时过境迁,还可以转赠他人继续使用,所以就会常听到某某人说:“我这枚闲章可是某某名家曾经用过的……”
第二枚朱文闲章“俯读仰思”,是宝鸡宗亲刻制而赠。铭文是教诲我以先祖张载公“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为楷模的。
“俯读”,乃低头阅读各类典籍。可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仰思”,则是我在阅读之余,抬头仰望星空,深入思考所学知识的内涵与意义。常在夜深人静时,独坐书桌前,回顾一天的阅读收获,试图找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俯读仰思”于我,既是治学座右铭,也是人生指南针。既要脚踏实地、勤勉努力,又要心怀梦想、勇于奋斗。这不仅是我闲章上的印记,更是内心深处的信念与追求。
去年金秋,在关中书院西边一家刘文西题匾“蜀风堂”的印章铺里,我先是看上一块石头,正看似秦岭主峰,峰间可放毛笔,俯瞰似一片树叶,玲珑小巧,颇为喜欢。细看平面,镌刻着“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这充满文化底蕴与个人情怀的铭文。这不正是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吗!
“心清自得诗书味”,意在当心灵处于清澈宁静的状态时,便能深刻体会到诗书中所蕴含的韵味与智慧。阅读诗书不仅是对知识的汲取,更是对心灵的滋养。于我而言,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常常寻得一隅静谧,手捧书卷,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与哲理。一时忘却尘世的喧嚣,享受内心宁静与满足。
而“室雅时闻翰墨香”,恰恰吻合了我书房的雅致氛围,书架上摆着各类经卷,桌上备有笔墨纸砚。每有空闲,便陶醉于欣赏书画带来的愉悦与宁静之中。思绪飞扬到此,我兴冲冲付账将这枚闲章请进书房,它将成为我勇毅前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