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净铅华 吹去浮云
——诗集《孤旅》自序
张斌峰
从没想到写诗。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轻时听过一种说法——诗歌是年轻人的艺术。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自己对此深以为然。并且此后的数十年间,对此也没有再思考过。既然没有思考,这种认识一直也就根深蒂固。既然年轻时自己都没创作过什么像样的诗,随着年龄的增长,便从来都没动过写诗的念头。
现在稍加思考,就发现了当初认知的偏颇。古今中外绝大多数脍炙人口的诗歌,是诗人在中年以后创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有了更多的经验、更多的思考,诗在艺术上更趋成熟,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又提起笔写诗,却并非因为自己认知的转变,而是对诗歌的重新阅读和思考后产生的一种冲动,一种发自内心的异常强烈的冲动。
年轻时,曾一度对诗歌有着透彻骨髓的热爱。为了买一本诗歌书籍或者杂志,我常常早饭只啃馒头。杂志现在是找不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世界名诗选》《新诗鉴赏》这几本书如今还在书架上,时不时翻阅。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除了以上几本书,我基本不再读诗。更确切地说,不再读新诗。不读,是因为越来越读不懂。一个词一个词都熟悉,但当这些熟悉的词组成句子,就不知所云了。或者是句子和整首诗的表面意思读懂了,却不知道这诗想表达什么思想。
我渐渐惶惑。自己从小爱好文学,大学又读的文学创作专业,却连新诗都读不懂。在对一些新诗的阅读中,我甚至开始怀疑自我。
所幸的是,还有许多诗人的作品我能读懂,包括古时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近现代的冰心、徐志摩、艾青、余光中,国外的雪莱、普希金、歌德、莎士比亚。我不敢妄言对这些诗人的作品懂得有多深,起码肤浅地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并能产生情感共鸣。这,又使我没有完全失去“诗歌自信”。
在我的印象里,现在的诗坛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似乎知名的诗人很多,但知名的作品极少。有这种印象,或许是因为自己远离诗歌、诗坛很久,属于“圈外人”,不了解“圈内”的情形。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对诗有着特殊的情怀,这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物质再发达,人们的精神需求总是存在的,而诗歌是最简短、最易于抒情的文学形式。无论在正规的场合,还是私人聚会中,我经常听到有人读诗甚至唱诗。也许因为他们大多是和我一样的“圈外人”,所读所唱的基本都是古典诗词,近代诗极少,现代诗几近于零。
近年来,浏览网络时,经常看到一些知名诗人的诗歌和一些大赛中的获奖诗歌受到批评,有的甚至被批得体无完肤。为了不无端地卷入这些纷争,在这里我就不具体指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知名诗人和名诗穿着皇帝的新衣,在一片叫好声中(大抵限于“圈内”),一旦有无畏者(大抵是“圈外人”)表达出自己真实所见,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响应者大抵也是“圈外人”,“圈内人”甚至当事诗人大抵会选择沉默。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其实本不需要探讨的话题——为什么写诗?或者把范围再扩大一些,为什么要进行文学创作?包括写诗在内的文学创作,最根本的目的是向公众推出作品。如果作品公众都不能读懂,那么创作还有什么意义?
也许,有些诗人或者作家会说“我是为自己创作”,既然这样,就不要把作品拿出示人甚至发表,占用文学刊物等公共资源。文学刊物的编辑者在选择作品时,应把读者放在心中,而不是口号中,应从公众的角度衡量,而不是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在自娱自乐中陶醉甚至傲慢。
文学作品是对事件、思想、感情的记录,必须言之有物,这物必须能引起关注或共鸣。切忌为了写诗而写诗,让诗歌沦为空洞、低俗、卖弄、造作的浮华。
这些,让我产生了写诗的冲动,在惴惴不安中开始写诗。我对自己的诗作定的标准极低——让和我一样的“圈外人”能读懂,引起情感共鸣。
有好友劝我,不要写诗,一是我的散文创作刚刚有了起色,二是诗歌实在不受大众待见。
但我还是决定把散文创作暂时放下来,专注于诗歌创作,写让普通读者读得懂的诗歌,这既是对许多默默支持和鼓励我的读者的回应,更是对我精神的抚慰。
我的诗,不是写给诗人看的,而是写给“圈外人”看的。我不奢望能得到“圈内人”的肯定,只希望我的诗作洗净铅华,吹去浮云,平实朴素。当绮丽成为常态,平实更显珍贵。我甘做诗歌创作的下里巴人。
我在迷惘与激情中写诗,并集结为诗集《孤旅》,因为在一年多的创作中,我在诗歌的探索中是孤独的。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不会有写诗的勇气,我只知道,我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按自己的想法尝试了。无论出版之后反响如何,我都可以告慰自己了。
赘述一句。
有朋友问我,读不懂诗咋办?我说,读不懂就不要去读了。正如同皇帝的新衣,看不到就不看了,不要想着怎样才能看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张斌峰
从没想到写诗。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轻时听过一种说法——诗歌是年轻人的艺术。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自己对此深以为然。并且此后的数十年间,对此也没有再思考过。既然没有思考,这种认识一直也就根深蒂固。既然年轻时自己都没创作过什么像样的诗,随着年龄的增长,便从来都没动过写诗的念头。
现在稍加思考,就发现了当初认知的偏颇。古今中外绝大多数脍炙人口的诗歌,是诗人在中年以后创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有了更多的经验、更多的思考,诗在艺术上更趋成熟,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又提起笔写诗,却并非因为自己认知的转变,而是对诗歌的重新阅读和思考后产生的一种冲动,一种发自内心的异常强烈的冲动。
年轻时,曾一度对诗歌有着透彻骨髓的热爱。为了买一本诗歌书籍或者杂志,我常常早饭只啃馒头。杂志现在是找不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世界名诗选》《新诗鉴赏》这几本书如今还在书架上,时不时翻阅。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除了以上几本书,我基本不再读诗。更确切地说,不再读新诗。不读,是因为越来越读不懂。一个词一个词都熟悉,但当这些熟悉的词组成句子,就不知所云了。或者是句子和整首诗的表面意思读懂了,却不知道这诗想表达什么思想。
我渐渐惶惑。自己从小爱好文学,大学又读的文学创作专业,却连新诗都读不懂。在对一些新诗的阅读中,我甚至开始怀疑自我。
所幸的是,还有许多诗人的作品我能读懂,包括古时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近现代的冰心、徐志摩、艾青、余光中,国外的雪莱、普希金、歌德、莎士比亚。我不敢妄言对这些诗人的作品懂得有多深,起码肤浅地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并能产生情感共鸣。这,又使我没有完全失去“诗歌自信”。
在我的印象里,现在的诗坛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似乎知名的诗人很多,但知名的作品极少。有这种印象,或许是因为自己远离诗歌、诗坛很久,属于“圈外人”,不了解“圈内”的情形。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对诗有着特殊的情怀,这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物质再发达,人们的精神需求总是存在的,而诗歌是最简短、最易于抒情的文学形式。无论在正规的场合,还是私人聚会中,我经常听到有人读诗甚至唱诗。也许因为他们大多是和我一样的“圈外人”,所读所唱的基本都是古典诗词,近代诗极少,现代诗几近于零。
近年来,浏览网络时,经常看到一些知名诗人的诗歌和一些大赛中的获奖诗歌受到批评,有的甚至被批得体无完肤。为了不无端地卷入这些纷争,在这里我就不具体指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知名诗人和名诗穿着皇帝的新衣,在一片叫好声中(大抵限于“圈内”),一旦有无畏者(大抵是“圈外人”)表达出自己真实所见,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响应者大抵也是“圈外人”,“圈内人”甚至当事诗人大抵会选择沉默。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其实本不需要探讨的话题——为什么写诗?或者把范围再扩大一些,为什么要进行文学创作?包括写诗在内的文学创作,最根本的目的是向公众推出作品。如果作品公众都不能读懂,那么创作还有什么意义?
也许,有些诗人或者作家会说“我是为自己创作”,既然这样,就不要把作品拿出示人甚至发表,占用文学刊物等公共资源。文学刊物的编辑者在选择作品时,应把读者放在心中,而不是口号中,应从公众的角度衡量,而不是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在自娱自乐中陶醉甚至傲慢。
文学作品是对事件、思想、感情的记录,必须言之有物,这物必须能引起关注或共鸣。切忌为了写诗而写诗,让诗歌沦为空洞、低俗、卖弄、造作的浮华。
这些,让我产生了写诗的冲动,在惴惴不安中开始写诗。我对自己的诗作定的标准极低——让和我一样的“圈外人”能读懂,引起情感共鸣。
有好友劝我,不要写诗,一是我的散文创作刚刚有了起色,二是诗歌实在不受大众待见。
但我还是决定把散文创作暂时放下来,专注于诗歌创作,写让普通读者读得懂的诗歌,这既是对许多默默支持和鼓励我的读者的回应,更是对我精神的抚慰。
我的诗,不是写给诗人看的,而是写给“圈外人”看的。我不奢望能得到“圈内人”的肯定,只希望我的诗作洗净铅华,吹去浮云,平实朴素。当绮丽成为常态,平实更显珍贵。我甘做诗歌创作的下里巴人。
我在迷惘与激情中写诗,并集结为诗集《孤旅》,因为在一年多的创作中,我在诗歌的探索中是孤独的。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不会有写诗的勇气,我只知道,我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按自己的想法尝试了。无论出版之后反响如何,我都可以告慰自己了。
赘述一句。
有朋友问我,读不懂诗咋办?我说,读不懂就不要去读了。正如同皇帝的新衣,看不到就不看了,不要想着怎样才能看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