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14期:第03版 一线

从特警尖兵到社区“暖警”

——记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大明宫派出所民警李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韩晶

4月7日,暮春的晨光轻柔地洒落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李洋俯身检查着社区的消防栓,深蓝色警服后背洇出一片汗渍。这位曾以百米冲刺速度制伏歹徒的特警尖兵,此刻正一寸一寸摩挲着消防管道的接缝。“管道老化需要立即更换。”他说着在笔记本上记下这条隐患。

李洋由曾经的特警,变成如今社区大妈们最爱的“小李警官”,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铁血硬汉”到“贴心管家”的转变。

从“雷霆攻坚”到“绣花治理”

2024年,因工作需要,李洋从巡特警大队下沉调至大明宫派出所,成为一名社区民警。

当他第一次走访社区时,面对密密麻麻的5000多户居民信息,真有点发怵。于是,他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在训练时,瞄准的是靶心,现在我该瞄准什么?

经过多次实践,他找到了社区工作的“靶心”——精准思维。

在不懈努力下,他绘制了三维立体社区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各种事项,如独居老人、出租屋等。由他建立的“一户一档”数据库中,就连孤寡老人常用药的品牌都记录在册……

在一次反诈骗宣传中,他借鉴特警战术中的“精准打击”,专门组织了一次为老年人设计的“情景剧演练”活动。此次演练使辖区的电诈发案率下降90%。

“特警的经历教会了我,为了守护一方平安,既要有雷霆手段,更需要有绣花般的韧劲。”李洋说。

针对老旧小区电动车违规充电易引发火情的现象,他协同社区和物业,想尽办法——用火灾案例视频展示,增强居民防火防灾意识;积极推动小区安装智能充电设施,筑起坚实“防火墙”。

从“钢铁铠甲”到“柔软内心”

转岗初期,李洋曾因自身的“特警气质”还闹过笑话。有一次,居民投诉楼上有噪音。对此,他下意识地用战术手势,示意对方“隐蔽”。此举让社区工作人员不知所措,李洋也很尴尬。由此,他意识到:“社区警务不是解救人质,需要的是换位思考。”

从那以后,他开始跟着老民警学习了“婆婆嘴”,追求精细化、温暖感。在调解室里,李洋备上了菊花茶,把战术背包换成便民服务包,里面装着创可贴、老花镜和宠物牵引绳等。

去年夏天,辖区一住户的孩子因沉迷手机与家人发生矛盾。李洋得知情况后,没有进行简单说教,而是带着孩子参观警用装备,用战术训练手段,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最终促成家人和解。如今,这个孩子已成了辖区“少年警队”的积极分子。

李洋的工作不局限于社区。2024年2月,他在大明宫小学“法治安全第一课”中,用案例讲解防范网络诈骗、交通安全和校园欺凌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理性解决矛盾,并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推动法治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场活动已成为警校共治的典范。

从“单兵突击”到“群防群治”

“社区警务和特警队工作一样,应该讲求团队作战精神。”李洋把自己在特警队时的协同作战理念,转化为“连心警务”实践。

他组建的由商户、快递员、楼栋长组成的“治安协理队”信息网、24小时活跃的“平安西铁”微信群,发挥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尤其在遇到安全隐患或紧急求助情况时,可在第一时间上报。今年3月,正因为有商户提供了举报线索,让他成功阻止了一起养老诈骗案件。

依托于大明宫派出所的警务改革,李洋创建的信息沟通网络,在警务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2024年,社区警务室从16个扩容至45个,社区民警专职化后,出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5分钟,并实现矛盾纠纷“治标又治本”。经过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年来社区各类警情下降了60%以上。

如今,居民称呼李洋从过去的“警官”到如今的“小李”,虽然称呼被“降级”了,可李洋却说“小李”是自己最自豪的勋章。

采访临近尾声,李洋接到了社区居民来电,但手机响起的却是特警队专属的集结铃声,铿锵有力的铃声恰似他工作转型的决心:从守护城市安全到温暖万家灯火,不同的战场,相同的初心。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