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机车的“名医”
——记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啄木鸟”技术攻关小组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小组负责人曾旭演示操作空调机组翻转工作台。
“现在有了这个轴头拆装小车,不仅提高了机车轴头的检修效率,还避免了部件脱落伤人的安全隐患。”4月7日,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啄木鸟”技术攻关小组负责人曾旭一边介绍一边演示小组的创新成果。小车的液压举升装置稳稳托起近百斤的端盖,彻底告别了以往人力抬抱的作业方式。
这支闻名于西安铁路局的技术攻关小组,如同铁路线上的“啄木鸟”,精准“诊断”并解决机车故障,为铁路运输安全保驾护航。从2012年成立时仅有几个人的故障专修组,到如今21人的技术攻坚团队,他们用12年时间完成了从“故障救火队”到“创新智囊团”的转变。
匠心筑“巢”,锻造精锐检修团队
“啄木鸟”技术攻关小组的前身是“啄木鸟”机车故障专修组。当年,随着铁路运输任务加重,机车长交路运行成为常态,对机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修组应运而生,肩负起处理机车故障、革新机车检修技术的使命。
“记得我们刚成立时,只有几个人,工具设备也很简陋。”曾旭回忆说,但大家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头,白天修车,晚上研究技术资料,硬是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这位检修车间电器党支部书记、和谐电器二组工长,从一名普通检修工成长为技术带头人,见证了团队的每一步成长。
2023年,面对机车升级换代、技术骨干逐渐退休的挑战,检修车间党总支果断决策,将专修组升级为技术攻关小组,并赋予其崭新内涵与精准定位。
“我们不是简单修车,而要创造修车的方法。”曾旭说,攻关小组吸收了车间电力、内燃片区的电器、机械、制动、探伤、配件等多工种技术骨干组成全新团队,年龄跨度从26岁到55岁,有高级技师5人、技师6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多工种协同的技术梯队。
精准“啄木”,攻克技术难关
在检修车间一台机车旁,高级技师陈豪正手持自制的“钩舌中心距离测量尺”,精准标画着车钩中心线。“以前徒手划线误差大,现在用这个‘神器’,很快就能搞定。”陈豪说。
2024年,面对DF4型机车钩舌中心线划线不准的顽疾,团队用报废钩舌反复试验,最终用4毫米钢板弯制出完全贴合弧度的测量尺。
“经过在多台机车上试验测量尺,作业人员在未增加工作量的情况下操作方便,划线符合标准。”曾旭说。
同样的创新故事发生在机车空调检修区。过去检修需要作业人员俯身或蹲在支架外侧进行操作,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攻关小组成员靳涛借鉴主断路器翻转架原理,用方钢焊接双轴承支架,加装手轮传动机构。“现在检修时间大大缩短,再没人喊腰疼了。”靳涛说。
这样的攻关故事在“啄木鸟”小组还有很多,针对HXD3D型机车司机室门锁故障频发的问题,团队大胆提出改造内部连杆的方案,面对DF7型内燃机车油压保护电路的设计缺陷,他们自主研发了改造方案……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薪火相传,培育新时代铁路工匠
在防洪防汛、暑运春运等关键时期及季节性故障多发的情况,“啄木鸟”技术攻关小组成员主动开展业务培训,围绕车间安全生产实际,积极开展“传帮带”,对车间新工或每月关键人进行业务帮教和日常监督,提升车间整体作业水平。
2024全年团队累计组织技术培训21场次,覆盖职工200余人次,开展应急演练13场。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如郑文源、周凡琳等。
“比赛前,团队老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连自己的‘独门绝活’都教给我们。”周凡琳说。
然而,曾旭也发现,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虽然有“传帮带”机制,但青年职工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部分青年职工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课题攻关的积极性。
“技术会更新,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曾旭望着正在检修机车的年轻面孔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对质量的执着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啄木鸟”小组已制定了2025年培养5名青年技术骨干的目标,吸引青年骨干参与攻关课题,不断为铁路事业发展储备更多新生力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小组负责人曾旭演示操作空调机组翻转工作台。
“现在有了这个轴头拆装小车,不仅提高了机车轴头的检修效率,还避免了部件脱落伤人的安全隐患。”4月7日,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啄木鸟”技术攻关小组负责人曾旭一边介绍一边演示小组的创新成果。小车的液压举升装置稳稳托起近百斤的端盖,彻底告别了以往人力抬抱的作业方式。
这支闻名于西安铁路局的技术攻关小组,如同铁路线上的“啄木鸟”,精准“诊断”并解决机车故障,为铁路运输安全保驾护航。从2012年成立时仅有几个人的故障专修组,到如今21人的技术攻坚团队,他们用12年时间完成了从“故障救火队”到“创新智囊团”的转变。
匠心筑“巢”,锻造精锐检修团队
“啄木鸟”技术攻关小组的前身是“啄木鸟”机车故障专修组。当年,随着铁路运输任务加重,机车长交路运行成为常态,对机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修组应运而生,肩负起处理机车故障、革新机车检修技术的使命。
“记得我们刚成立时,只有几个人,工具设备也很简陋。”曾旭回忆说,但大家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头,白天修车,晚上研究技术资料,硬是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这位检修车间电器党支部书记、和谐电器二组工长,从一名普通检修工成长为技术带头人,见证了团队的每一步成长。
2023年,面对机车升级换代、技术骨干逐渐退休的挑战,检修车间党总支果断决策,将专修组升级为技术攻关小组,并赋予其崭新内涵与精准定位。
“我们不是简单修车,而要创造修车的方法。”曾旭说,攻关小组吸收了车间电力、内燃片区的电器、机械、制动、探伤、配件等多工种技术骨干组成全新团队,年龄跨度从26岁到55岁,有高级技师5人、技师6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多工种协同的技术梯队。
精准“啄木”,攻克技术难关
在检修车间一台机车旁,高级技师陈豪正手持自制的“钩舌中心距离测量尺”,精准标画着车钩中心线。“以前徒手划线误差大,现在用这个‘神器’,很快就能搞定。”陈豪说。
2024年,面对DF4型机车钩舌中心线划线不准的顽疾,团队用报废钩舌反复试验,最终用4毫米钢板弯制出完全贴合弧度的测量尺。
“经过在多台机车上试验测量尺,作业人员在未增加工作量的情况下操作方便,划线符合标准。”曾旭说。
同样的创新故事发生在机车空调检修区。过去检修需要作业人员俯身或蹲在支架外侧进行操作,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攻关小组成员靳涛借鉴主断路器翻转架原理,用方钢焊接双轴承支架,加装手轮传动机构。“现在检修时间大大缩短,再没人喊腰疼了。”靳涛说。
这样的攻关故事在“啄木鸟”小组还有很多,针对HXD3D型机车司机室门锁故障频发的问题,团队大胆提出改造内部连杆的方案,面对DF7型内燃机车油压保护电路的设计缺陷,他们自主研发了改造方案……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薪火相传,培育新时代铁路工匠
在防洪防汛、暑运春运等关键时期及季节性故障多发的情况,“啄木鸟”技术攻关小组成员主动开展业务培训,围绕车间安全生产实际,积极开展“传帮带”,对车间新工或每月关键人进行业务帮教和日常监督,提升车间整体作业水平。
2024全年团队累计组织技术培训21场次,覆盖职工200余人次,开展应急演练13场。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如郑文源、周凡琳等。
“比赛前,团队老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连自己的‘独门绝活’都教给我们。”周凡琳说。
然而,曾旭也发现,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虽然有“传帮带”机制,但青年职工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部分青年职工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课题攻关的积极性。
“技术会更新,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曾旭望着正在检修机车的年轻面孔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对质量的执着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啄木鸟”小组已制定了2025年培养5名青年技术骨干的目标,吸引青年骨干参与攻关课题,不断为铁路事业发展储备更多新生力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