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18期:第01版 首版

跳动着文明密码的岳坝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肖景峰  曹庆  王琪

汉中佛坪县岳坝镇全镇辖域背靠秦岭主脊,地势为“M”字形,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与宝鸡太白县相连,北部以秦岭主梁为界与西安周至县相邻,西部和南部与汉中洋县接壤。境内是汉江一级支流——金水河的源头区,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拥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生物基因库”。

第七批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岳坝,如同一座活的博物馆,将古道文化、传统民居、原始农耕、红色记忆编织成秦岭最动人的文明密码。

古道有遗韵

说起岳坝,必然绕不过傥骆古道。

傥骆道在连接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之间的诸古道中,是最为便捷也最为艰险的。初始于商周,秦汉时期完全形成,正式开通是在三国时期,隋唐时最盛,沿途廊道众多,十里一厅、三十里一驿。如今,古道路基尚存,当初以黄桶梁作为驿站的黄桶梁街道,仍保留着石板铺就的街面。

东河栈道较为平坦,是傥骆道的一条主要支线。至今,栈孔、桥墩、庙宇等遗址随处可见。目前有础石、断垣、石条、碓窝、碌碡等房屋残基、生产生活用具残存等。

据《佛坪厅志》载:清道光五年,大古坪东河一带人口达21830人;光绪年间,人口达到8万余人;同治年间,草坪一带民间活动达到鼎盛,货栈当铺林立,人口聚集区,定居人口达数千人。目前遗存有一些早年商旅往来的驿站和手工作坊旧址,房屋残基栉比鳞次,长达数里。从蒸笼场、骡马店、火地坝、老纸厂、牌坊沟、花椒园等沿途地名及多处庙宇,可见昔日的繁华场景。

民居现繁花

位于岳坝镇政府驻地一带的何氏民居,现统称为何氏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一族的故事在岳坝一带家喻户晓。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徽商何氏一族陆续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迁入陕西,在傥骆道从事商贾贸易。相传何氏家族通过药材种植等完成财富积累,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从安徽老家请来工匠,选址岳坝,修建徽派风格家园。最先建成的是厅院,随着家族人丁兴旺,又相继在岳坝村坝子四面依山而建了“书院”“夫院”“桂院”。书院由二房何显德居住,并在院里建起私塾,供何家子弟和周边适龄学童读书。桂院则由三房何显铭居住。夫院由家中勤杂人员居住。据说老大是一个候缺道台,居住在厅院。

“厅院”保存最完整。该院子正门有一座近半吨重的石匾,刻有工整楷书,正中横刻有“耕读传家”,右边竖刻“大清嘉庆壬申年”字样,左边竖刻“春王正月立”,此匾于1812年悬挂,墙体刻有“大清嘉庆庚辰年建成”字样,即1820年建成。匾后竖刻有“造主何诏周、次子东阳、东明、长孙广盛、大石匠胡贵芳、文朝魁”字样。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由院门进入院内共有六门,四面共有厢房近20间,俗称“四面合的天井院子”。南北山墙分三面合成,每面山墙至八米时,呈“山”字形收顶,俗称“金墙抱爪”。该院子为砖木结构,共两层,城砖为厚、薄两种型号,加灰浆堆砌而成,所谓的灰浆是黄泥和土灰(类似石灰)的混合物。砖雕是八幅民间传统故事,门窗均为名贵木料,雕有花卉、传说故事等。因其砖瓦精美的雕饰,被当地人叫作“花房子”。

红魂耀千秋

岳坝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途经佛坪,在这块荒僻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七十四师及宁佛工委、陕南抗日第一军坚持根据地革命斗争,在这块土地上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英勇的革命军队与坚强的佛坪人民并肩战斗,红二十五军在佛坪期间,在岳坝镇境内的狮子坝村、栗子坝村、女儿坝村、大古坪村留下红色印记。

革命军队走到哪里,就把革命思想的火种传播到哪里。狮子坝村戴世禄家院子围墙上刷写有标语两幅,第一幅内容为“红军是反帝国主义先锋队”,第二幅内容为“红四方面军占领陕南”。一户农民家中,至今还珍藏着红军送给他的扁担、米袋、香皂盒等日用品。

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佛坪儿女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