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乡种文化的人
周折
我和我哥自小长在农村,上了高中,就开始吃商品粮了。特别是祖父母相继过世后,回老家无非就是上上坟,或者看看同门还健在的上一辈人。
本来简单的事情,到我哥手里,它就变得很复杂。
在社会上,我们这些摇笔杆子吃饭的被看成读书人。读书人自然读的书多,买的书也多。要是你想成为一个写书的人,书就更多了。
我哥爱写书,书多。
捐书活动,我哥在职期间就开始了,目标先是学校,比如西安邮电大学,还有就是启蒙我们识字断理的村小。村小就是我们老家那个村子的学校,我们小时候在那里上小学和初中。
他要捐书,就要与校方联系,可惜村小的老师没人认识他。我们走出那个校门咋说也五六十年了。所以,首次给村小捐书做得就很勉强,属于请人吃饭还被勉勉强强的那一种。就这还不止步,他又去联系我们上高中的学校,好在这次吸取了教训,他先托与校方常有联系的校友提前做了工作。
他的这些举动没有引起村民们多少注意,但引起了村领导的注意。
有一阵子,农村大兴办小镇,还兴设乡贤,村里就把几个在社会上有点头脸的人请回来,组成了乡贤会,推举了会长。会长就是我哥。紧接着,村里就催乡贤们赶紧给村子弄点好事情。现在啥事情最好,当然是弄钱。我哥到哪里去弄钱?想来想去,给我们在外工作的兄弟和堂兄弟每人打了一个电话,在自己弟兄们身上薅了羊毛,才算交差。别人的不好薅,薅不来。乡贤会的事也就这样了。
三年前,他说想在老家办个书屋,一会儿说要腾出老屋办,一会儿说要在学校或者村子找个地方。我们都不以为然,想他也就这么说说。
一天打了电话来,回去看房子,准备打柜子、挂框子、搬桌椅。他说,村子挺支持这件事,经请示乡上,上级也很支持,在村委会腾出整整一个二层,专门办这事。
弟兄们齐上阵,折腾了一通,把屋子收拾停当,又帮着他三番五次地把城里的藏书往老家集中。这还不够,他还四面出击到各路编辑和文友们那里去搜腾,共集中有近万册书籍,甚至发动朋友、同学,一波一波地拉书、搬书、上架。文友们说,过去只知道写书费劲,没想到搬书是真费劲。
他的举动惊动了地方和更多人,长安区图书馆的同志们主动上门,帮忙整理书刊,提供技术支持。县、乡文化部门,上门协调,积极筹备揭牌活动。阎纲、贾平凹、肖云儒、党益民、宋志贤、王江等文化名流题写牌匾,以示喝彩。
2023年1月18日,以“我为家乡种文化”为主题的“诗村书屋”揭牌了。在凛冽的寒风中,省关工委领导等60多位热心人士和文友捧场,区、乡、村领导站台,风生水起。
“诗村书屋”有了响动,引起更多社会组织和文友的关注。一年半时间,20多拨200多位文化人和相关人士下乡到新师村,关心诗村书屋。我们村小学仅有的60多名小学生,正好与书屋结成了对子,我哥率先垂范,号召一帮文友为学校捐赠文具和课外读物,组织文友走上讲台,与孩子们交流读书、写作体会。书屋变成了关心下一代的平台和讲坛。连续两年春节,他还张罗组织书画界的朋友进村,为村民送“福”、写对联,每年都要送出500多幅。
我哥办书屋,那是纯公益。这种运作方式政府什么政策也靠不上,热心人士想赞助,他也不要,真正是费力赔钱。
虽然把这么多年的稿费赔得精光,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周折
我和我哥自小长在农村,上了高中,就开始吃商品粮了。特别是祖父母相继过世后,回老家无非就是上上坟,或者看看同门还健在的上一辈人。
本来简单的事情,到我哥手里,它就变得很复杂。
在社会上,我们这些摇笔杆子吃饭的被看成读书人。读书人自然读的书多,买的书也多。要是你想成为一个写书的人,书就更多了。
我哥爱写书,书多。
捐书活动,我哥在职期间就开始了,目标先是学校,比如西安邮电大学,还有就是启蒙我们识字断理的村小。村小就是我们老家那个村子的学校,我们小时候在那里上小学和初中。
他要捐书,就要与校方联系,可惜村小的老师没人认识他。我们走出那个校门咋说也五六十年了。所以,首次给村小捐书做得就很勉强,属于请人吃饭还被勉勉强强的那一种。就这还不止步,他又去联系我们上高中的学校,好在这次吸取了教训,他先托与校方常有联系的校友提前做了工作。
他的这些举动没有引起村民们多少注意,但引起了村领导的注意。
有一阵子,农村大兴办小镇,还兴设乡贤,村里就把几个在社会上有点头脸的人请回来,组成了乡贤会,推举了会长。会长就是我哥。紧接着,村里就催乡贤们赶紧给村子弄点好事情。现在啥事情最好,当然是弄钱。我哥到哪里去弄钱?想来想去,给我们在外工作的兄弟和堂兄弟每人打了一个电话,在自己弟兄们身上薅了羊毛,才算交差。别人的不好薅,薅不来。乡贤会的事也就这样了。
三年前,他说想在老家办个书屋,一会儿说要腾出老屋办,一会儿说要在学校或者村子找个地方。我们都不以为然,想他也就这么说说。
一天打了电话来,回去看房子,准备打柜子、挂框子、搬桌椅。他说,村子挺支持这件事,经请示乡上,上级也很支持,在村委会腾出整整一个二层,专门办这事。
弟兄们齐上阵,折腾了一通,把屋子收拾停当,又帮着他三番五次地把城里的藏书往老家集中。这还不够,他还四面出击到各路编辑和文友们那里去搜腾,共集中有近万册书籍,甚至发动朋友、同学,一波一波地拉书、搬书、上架。文友们说,过去只知道写书费劲,没想到搬书是真费劲。
他的举动惊动了地方和更多人,长安区图书馆的同志们主动上门,帮忙整理书刊,提供技术支持。县、乡文化部门,上门协调,积极筹备揭牌活动。阎纲、贾平凹、肖云儒、党益民、宋志贤、王江等文化名流题写牌匾,以示喝彩。
2023年1月18日,以“我为家乡种文化”为主题的“诗村书屋”揭牌了。在凛冽的寒风中,省关工委领导等60多位热心人士和文友捧场,区、乡、村领导站台,风生水起。
“诗村书屋”有了响动,引起更多社会组织和文友的关注。一年半时间,20多拨200多位文化人和相关人士下乡到新师村,关心诗村书屋。我们村小学仅有的60多名小学生,正好与书屋结成了对子,我哥率先垂范,号召一帮文友为学校捐赠文具和课外读物,组织文友走上讲台,与孩子们交流读书、写作体会。书屋变成了关心下一代的平台和讲坛。连续两年春节,他还张罗组织书画界的朋友进村,为村民送“福”、写对联,每年都要送出500多幅。
我哥办书屋,那是纯公益。这种运作方式政府什么政策也靠不上,热心人士想赞助,他也不要,真正是费力赔钱。
虽然把这么多年的稿费赔得精光,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