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量重塑摄像头“边界感”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施行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在日常生活中,摄像头几乎与我们如影随形。它一方面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能对公民个人隐私产生威胁。
4月1日起,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划定了公共场所摄像头的安装范围、备案制度及安装禁区等。
摄像头乱象引发担忧
“我们这栋楼一楼是车库,邻居在自己车库门口安装了摄像头,但摄像头对着整栋楼的出入口,无论任何人进出都能拍到,可以要求他调整摄像头监控范围吗?”
“对门邻居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安装了猫眼摄像头,能清楚地拍到我家进出情况和开门时家里的内部构造,严重侵犯了我的个人隐私。”
“公司在办公区域安装了摄像头,正对着我的工位,太膈应人了,能不能要求拆掉?”
…………
在社交平台上,“摄像头”“个人隐私”等相关词条下网友热议不断。
近些年来,随着摄像头数量的不断增加,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夫妻住民宿遭偷拍8小时”“房东在屋内安装隐藏摄像头偷拍租客”“商场试衣间暗藏监控,顾客换衣毫无隐私”“足浴店房间内有摄像头未告知顾客,引发纠纷”等诸如此类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摄像头滥用、偷拍黑产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摄像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安全,但是其使用不规范所引发的乱象,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陷入了担忧之中。
新规竖起“电子围墙”
这部包含34条细则的新规,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为摄像头安装划定“红线”。
“新规是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摄像头滥用现象作出的有力回应。”北京市天元(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余伟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规的施行,有望遏制摄像头窥探隐私的违法现象,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对司法实践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新规在安装主体层面,作出严格限定。只有政府有关部门、经营管理单位、负有安全防范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才能够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将无关方拒之门外,从源头上避免了随意安装摄像头的现象。
在安装细节上,对摄像头的安装位置、角度和采集范围,都作出了细致规定。严禁在旅馆、饭店客房、学生宿舍、公共浴室等特定私密区域,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要求管理单位合理确定采集范围,并设置明显的提示标识。在信息管理方面,新规对视频图像信息的使用、保存和查阅调取,也提出了严格要求。
“最关键的是建立了备案制度,这就相当于为摄像头生成了‘身份证’。”余伟安举例说,物业要在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需向公安机关备案,说明安装位置、监控范围和数据管理方式。
共同织就“安全网”
“新规很好,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落实到位。”在西安上班的90后张佳敏担忧地说,“现在出门到处都是摄像头,有的摄像头也不知道是谁安装的,没有隐私不说,还要担心人脸数据被有心之人获取和使用。”
这种担忧并非个例。记者随机采访十几位市民,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如何平衡公共场所安全监控与个人隐私是最大的困扰。一方面,担心无孔不入的摄像头侵犯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又忧心新规对摄像头安装的限制,可能削弱家庭及社区的安全防护能力。
对此,余伟安认为,新规通过制度化设计兼顾安全与隐私,公众需增强法律意识,管理方应主动合规,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共同织就一张更加牢固、精密的摄像头“安全网”。
对于争议较大的“个人能否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余伟安表示,可以安装,但安装前,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安装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和角度,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安装后,必须严格保密,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视频信息。
余伟安提醒,若发现疑似违规摄像头,可要求管理者出示备案编号。一旦遇到偷拍偷录情况,要立即拍摄现场视频保全证据,可以向职能部门投诉或通过诉讼方式维权,若个人隐私受到侵害,可起诉要求拆除设备并索赔。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在日常生活中,摄像头几乎与我们如影随形。它一方面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能对公民个人隐私产生威胁。
4月1日起,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划定了公共场所摄像头的安装范围、备案制度及安装禁区等。
摄像头乱象引发担忧
“我们这栋楼一楼是车库,邻居在自己车库门口安装了摄像头,但摄像头对着整栋楼的出入口,无论任何人进出都能拍到,可以要求他调整摄像头监控范围吗?”
“对门邻居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安装了猫眼摄像头,能清楚地拍到我家进出情况和开门时家里的内部构造,严重侵犯了我的个人隐私。”
“公司在办公区域安装了摄像头,正对着我的工位,太膈应人了,能不能要求拆掉?”
…………
在社交平台上,“摄像头”“个人隐私”等相关词条下网友热议不断。
近些年来,随着摄像头数量的不断增加,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夫妻住民宿遭偷拍8小时”“房东在屋内安装隐藏摄像头偷拍租客”“商场试衣间暗藏监控,顾客换衣毫无隐私”“足浴店房间内有摄像头未告知顾客,引发纠纷”等诸如此类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摄像头滥用、偷拍黑产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摄像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安全,但是其使用不规范所引发的乱象,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陷入了担忧之中。
新规竖起“电子围墙”
这部包含34条细则的新规,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为摄像头安装划定“红线”。
“新规是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摄像头滥用现象作出的有力回应。”北京市天元(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余伟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规的施行,有望遏制摄像头窥探隐私的违法现象,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对司法实践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新规在安装主体层面,作出严格限定。只有政府有关部门、经营管理单位、负有安全防范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才能够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将无关方拒之门外,从源头上避免了随意安装摄像头的现象。
在安装细节上,对摄像头的安装位置、角度和采集范围,都作出了细致规定。严禁在旅馆、饭店客房、学生宿舍、公共浴室等特定私密区域,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要求管理单位合理确定采集范围,并设置明显的提示标识。在信息管理方面,新规对视频图像信息的使用、保存和查阅调取,也提出了严格要求。
“最关键的是建立了备案制度,这就相当于为摄像头生成了‘身份证’。”余伟安举例说,物业要在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需向公安机关备案,说明安装位置、监控范围和数据管理方式。
共同织就“安全网”
“新规很好,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落实到位。”在西安上班的90后张佳敏担忧地说,“现在出门到处都是摄像头,有的摄像头也不知道是谁安装的,没有隐私不说,还要担心人脸数据被有心之人获取和使用。”
这种担忧并非个例。记者随机采访十几位市民,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如何平衡公共场所安全监控与个人隐私是最大的困扰。一方面,担心无孔不入的摄像头侵犯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又忧心新规对摄像头安装的限制,可能削弱家庭及社区的安全防护能力。
对此,余伟安认为,新规通过制度化设计兼顾安全与隐私,公众需增强法律意识,管理方应主动合规,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共同织就一张更加牢固、精密的摄像头“安全网”。
对于争议较大的“个人能否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余伟安表示,可以安装,但安装前,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安装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和角度,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安装后,必须严格保密,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视频信息。
余伟安提醒,若发现疑似违规摄像头,可要求管理者出示备案编号。一旦遇到偷拍偷录情况,要立即拍摄现场视频保全证据,可以向职能部门投诉或通过诉讼方式维权,若个人隐私受到侵害,可起诉要求拆除设备并索赔。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