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26期:第02版 综合

带上一本旧书,换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

一巷烟火字生香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在繁忙喧嚣的城市中,总有一角能让人心生温暖。在西安长安南路,有一家充满温情与书香的面馆--砖瓦窑老碗面,在这里,你只要带一本旧书来,就能换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4月15日,临近世界读书日,记者走进这家面馆,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碗里藏百味 书中品远方

踏入砖瓦窑老碗面的大门,两尊仿制兵马俑静静地守护着这方充满文化底蕴的小天地。门前的方桌上,几本旧书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旁边一张宣纸上用毛笔写的“旧书换面”四个大字,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店内装修古朴典雅,书架嵌在墙上,从文学名著到历史典籍,从哲学著作到少儿读物,各类书籍应有尽有,台阶上的“尚书房”区域,墙上还挂着书法作品……如果不是墨香与面香交织在一起,还有店内摆放的一张张桌椅,真的会以为这是走进了一座小型图书馆。

“一边吃面,一边看书,这种感觉实在是太惬意了。以前没有手机、电视的时候,大家就热衷于这样的生活方式。没想到在这家面馆,还能重拾这份美好,真好!”青年作家、律师巨水龙对这种独特的模式喜爱有加。他在面馆体验后,不仅赠阅了多本图书,还与面馆老板徐德芳畅谈文学创作心得,并加入了线下书友会。

“这家面馆的氛围太好了,在热闹的城市里,能有这么一个能让人静下心交流思想的地方,非常难得。”青年作家王延平与爱人带着旧书来换面,对这里赞不绝口。

徐德芳笑着回应:“我从小就对国学文化着迷,心中埋下了书院梦的种子,所以就以旧书换面的形式打造了这个共享书店。希望我的面馆不仅能温暖大家的胃,还可以用书香带大家前往‘诗和远方’。”

纸页换烟火 巷陌溢温情

随着“旧书换面”活动持续开展,砖瓦窑老碗面逐渐成为附近居民和学生心中的文化“地标”。

旧书如同传递温暖的使者,在食客间流转。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带着旧书来到这里,换取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

“起初担心书借出去还不回来,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多余了。来换面、借书的都是爱书人,很守信用。”徐德芳说。借书只需加他微信,告知借阅信息,没有归还时间限制。“这本书就是我们之间的信物,外地游客下次来西安,凭书还能换面。”他笑着解释。

“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觉得很不错,就想着拿来换碗面,顺便再挑一本新的。”一位年轻女孩对徐德芳说。

徐德芳微笑着接过书,仔细翻阅了几页后,说道:“这本书确实很好,我相信它一定能找到新的读者。您稍等,我这就去准备面。”

在等待的过程中,女孩随手拿起一本书,坐在了书架旁的餐凳上,开始静静地阅读起来。

食客在这里,既能品尝美味的手擀面,又能徜徉在书的海洋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里,知识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宝藏,而是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旧书不再被遗忘,化身成为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烟火照初心 旧书煨新梦

“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一颗梦想的种子,徐德芳也不例外。

曾经,在四处游学、出差的旅程里,他走访过许多书院。贵州遵义浓厚的书院风气,深深触动了他。王阳明先生留下的那些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印记,在他心中留下了热爱文化的火种。

年轻时为了生活,徐德芳经历过不少生意上的转变,但心中那份对文化的热爱从未更改。作为江西人,也是陕西女婿的他,最终选择在西安市长安南路,打造了这家别具一格的面馆。

“我最近还打算开设线下的国学公开课,计划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国学经典,带领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言语间,徐德芳满是对未来的规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徐德芳心中还怀揣着另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把“书房面馆”开到西安的大街小巷。

“以后走在西安的街头,随处都能看到这样的面馆,大家在吃面的间隙,顺手就能拿起一本书阅读,让书香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眼中满是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幅美好的画面。

旧书换面。

徐德芳(左)与食客畅聊文学。

采访手记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里,“砖瓦窑老碗面”的共享书房模式独树一帜。徐德芳凭借着满腔的热情与不懈的坚持,让书香与烟火气在这里完美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新之举与中宣部发起的“旧书新知”活动高度契合。西安作为该活动试点城市之一,正在大力推动古旧书流通和资源节约利用,而“砖瓦窑老碗面”的共享书房模式无疑为这一活动增添了生动注脚。

随着世界读书日临近,相信这个独特的共享书房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温暖他们的心灵,成为西安街头一道亮丽风景,让书韵面香久久萦绕在城市上空,打造这里独特的文化符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