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52期:第03版 一线

“铣”出精彩人生

——记省技术能手、陕西电子长岭电气机加中心高级技师李宏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通讯员  范源

李宏智(右二)和同事研究图纸。

5月19日早7时,距上班还有1个小时,李宏智便早早抵达岗位,着手审核图纸与工艺加工流程,为某急难项目产品的生产做好前期筹备工作。

今年55岁的李宏智,已在陕西电子长岭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机加岗位默默坚守了36年。从一名普通铣工起步,成长为陕西省首席技师、数控铣高级技师,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勇于超越、拼搏奋斗的深刻内涵,用精湛技艺“铣”出精彩人生。

在刻苦钻研中厚积薄发

自学校毕业进厂那天起,李宏智便跟随师傅学习操作当时全公司仅有一台的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单板机数控铣床。

那个年代尚无电脑与编程软件,数控加工程序完全依赖手工计算编程,需经编码打孔后由纸带机输入,所有编程所需数值运算均通过数学笔算完成。在此条件下,师傅手把手教导他如何编制每一个加工程序。

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启了对数控程序的潜心钻研。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数控技术发展与电脑普及,他开始接触数控铣加工编程软件。由于接触数控编程较早,他早已养成通过自学探索更高阶编程技能的习惯。

在自主学习计算机C语言后,他陆续编制出采用高级机器汇编语言的数控宏程序,用于公司产品部分零件的快捷高效加工,在一系列“分度盘”类零件加工中持续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编程质量与效率。这些数控宏程序已稳定使用十余年,从未出现质量事故。

在大胆实践中创新创效

在持续掌握与钻研数控加工技术的基础上,他积极投身公司经营外延拓展。运用自己完成的“数控铣削螺纹的加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从刀具选型、参数优化、程序编制、质量控制等维度,让铣削螺纹加工技术更具可操作性,突破了传统螺纹加工技术在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螺纹精度差等方面的局限。

他还主动自学数控4轴激光编程技术,成功解决了关键零件“内管”的激光切管加工难题。这两项“关键件”加工技术的突破,使公司相关产线在国内几家“射孔枪”产线中被评价为技术最先进、产能最高。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公司生产经营带来显著影响,近3年累计创造4500万元产值效益。

公司一台价值300多万元的进口“西普”数控镗床已闲置多年,公司要求尽快使其恢复正常使用。接到任务后,李宏智通过多渠道学习探索,配置设备附件,自主钻研“FAGER”数控系统与设备资料。

经过近半年的反复尝试、验证与实操,最终让这台设备重新投入正常运转。类似的攻坚任务不胜枚举,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创新创效过程中,李宏智的技术水平日益精进。

在做好技术质量攻关的同时,近三年来,李宏智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陕西省“三新三小”创新优胜奖、4项课题研究成果,完成40多项“精益生产改善”提案,涉及创值金额达300多万元。

在技能传承中赶超前行

“技术唯有实现传承,方能彰显生命力”,这是李宏智作为技能大师的传帮带理念。

多年来,他积极履行技能带徒职责,传承内容涵盖数控镗、五轴铣加工中心、高速铣加工中心、4轴卧铣加工中心、3+2轴铣加工中心及激光切管等编程操作技能,带徒数量达13人。近几年,以“李宏智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持续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后续高技能数控人才。

他带徒时间前后长达3年,目前徒弟们已基本掌握相关设备的操控能力。他所带徒弟中,1人获“陕西国防工匠”称号,3人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拥有高级技师2人、技师4人、高级工5人、技术工程师3人,并多次荣获公司“技师带徒好师傅”称号。

李宏智创新工作室先后获评宝鸡市“市级示范创新工作室”和“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如今已成为公司数控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与“孵化基地”。

“宝鸡工匠”“宝鸡市首席技师”“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这一系列荣誉孕育并见证了一颗敢于超越的“匠心”。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