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52期:第04版 教育

“不只能护理,更要会护理”

——西安交大一附院副护士长白婷创新医教小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一种介入治疗起搏器头支架的发明专利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产品推广至省内外,满足医护患三方需求。5月16日,记者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交大一附院)看到,这样的手术支具已投入使用。

这一成果转化源于该院介入手术室副护士长白婷的巧思,以及交大一附院为创意落地搭建的“快车道”。

手术台上,患者的血氧突然下降,护士迅速调整挡板位置便于通气。由于介入手术中约95%为局麻手术,患者意识清醒,在短则40分钟,长则数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可能因为手术铺巾覆面出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问题。

而现有的介入手术支具呈拱形,有遮挡手术区域、器械托盘滑落的风险,临床中使用率不高。白婷发现市面上已有的手术支具都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与其等新产品上架,不如自己开发。白婷尝试在纸上画出心目中方便、趁手的手术支具草图。此时,她心中忐忑。这么一个“简单”的设计,究竟能否称得上“发明”?

她将想法报送交大一附院科学技术部成果转化中心,没想到得到了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了解临床实际需求和手术支具的作用后,成果转化中心联系企业和厂家,一个小巧思带动的医疗器械发明进入了落地阶段。

由白婷带领护理团队研发的介入手术支具先后改版十多次,为了最大化满足临床需求,她和手术医生多次沟通,探讨支具开口方向、高度和斜度,团队积极收集患者的反馈,进行汇总。

经过反复校准,支具最终达到不影响患者通气、不影响术者操作、器械有放置位置,双侧可同时进行手术的效果。

这款介入手术支具目前已应用于从永久起搏器植入到血管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手术,并通过大会交流,被省内外多个介入中心推广使用。

在推动临床创新的同时,这项发明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鲜活教材。新入职护士缪潆源说:“我看到的护士工作不仅仅是‘辅助’,同样可以主动创造和改进,为患者提供便利。”

交大一附院作为教学医院,承担基层医院医护、规培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进修、实习和教学工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白婷所在的介入手术室打造系统化培训。一个月设置2-3个有针对性的护理教学项目,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护理单项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内容。

“希望我们的护士不只‘能护理’,更要‘会护理’。”白婷说。2007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护理系,2017年进入交大一附院介入手术室工作,白婷见证了护士从“打针、量体温”到“医护一体”的转变,她深知作为一名护士,专业、高效的操作可以为医生和患者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白婷作为临床护理导师,定期开展一对一操作带教,并在考核中加入处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单项,考验学生在一线临床协调医患需求的能力。每周五是护理培训“交作业”的时间,白婷检查学生的笔记并批注,针对重点环节,以常见隐患事件为背景,进行操作考核评比。

近一年的集中教学和实践,介入手术室新入职护士强化后理论考核优秀率(90分以上)成绩提升了50%,操作考核优秀率(90分以上)提升了33%。

介入手术室里,又一场生命保卫战结束。下了夜班,白婷的又一个临床“小发明”图纸已铺开,她期待通过临床中的改进,让医护患三方更省心更舒心。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