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成果”写在黄土地
——记全国劳动模范、陕西地建研究院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站长李娟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5月12日,再次见到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陕西地建研究院”)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站长李娟时,她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可她来不及与家人分享,又马不停蹄投入陕西省第三次土壤普查成果编制工作,同时还着手准备“劳模精神进基层”系列宣讲活动。
从毛乌素沙地到秦巴山区,从荒石滩到实验室,这位扎根土地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15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技术唤醒生机,把盐碱滩涂改写成沃野千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金色麦浪,在土地治理中诠释科技与自然的和解之道。
在荒漠中种下希望
“刚到毛乌素沙地时,放眼望去全是明晃晃的沙子,风吹起来眼睛都睁不开。”回忆首次踏上治沙战场的场景,李娟语气里仍带着一丝苦涩。北纬38.2度的荒漠,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传统治沙方法成本高、见效慢,如何让沙地变良田,成了摆在科研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时沙地像块漏水的筛子,种什么都活不了。”李娟回忆道。为了攻克沙地治理难题,她和团队在沙区边缘搭起简易板房,白天顶着50℃的高温采集样本,夜晚蜷缩在板房里分析数据。
经过无数次试验,李娟提出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就地取材,把砒砂岩和沙粒按5:2混合,成本从每亩5200元降到800元,节水效益还翻了7倍。”这片曾被称作“死亡之海”的荒漠,如今已铺展开一片片新绿。20万亩沙地重获生机,土壤有机质从0.3克/千克跃升至12.8克/千克。
同样,在华阴的荒石滩上,李娟团队又打响另一场“厘米之争”。“耕作层精度必须控制在2厘米内,这是科学与民生的双重考题。”她带领团队扎根滩区170多天,冒雨记录土壤流失数据,最终研发出“千层饼”式客土技术——底层导水防涝,中层保水保肥,表层滋养作物。技术推广后,荒滩亩产玉米达1200斤。
用科技守护青山
秦巴山区的陡坡上,面对滑坡频发的难题,她和团队钻进深山,在泥泞中布设观测点。“传统护坡破坏生态,我们必须找到新路子。”经过无数次冒险蹲守,她们研发出“生态袋+草本植物”护坡技术,直接治理1800余亩滑坡区。
技术攻关之外,李娟的脚步从未离开扶贫一线。在商南县水沟村,建起花卉和茶树试验基地,手把手教村民改良种植。用科技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方式下作物产量低、品质差等难题,最终实现亩均增收1000元。李娟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反馈:“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论文,而是田间地头的笑容。”
2022年,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现场,李娟背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采样工具、干粮和止痛片。“有些点位车到不了,只能靠脚走,一走就是四五个小时。”她指着腿上的疤痕说,“秋蚊特别厉害,喷了驱蚊水也不管用,回来后浑身都是红疙瘩。”
作为样品制备环节负责人,面对每天上千份样品,她独创的“分区-分类-分批”管理模式,让国家三普办专门来取经。
在李娟看来,“摸清土壤家底才能端牢饭碗”。
在沃土中培育人才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2017年,李娟申报创建了创新工作室,探索跨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她先后培养了5名高级工程师,工作室入选“秦农创·生态链”联盟,成为产学研融合的标杆。十余年科研生涯,她主持国家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专利30余项。作为高校兼职教授,她常对学生说:“实验室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大地的检验。”
翻开李娟的工作日志,扉页上父亲的话格外醒目:“地不哄人,你流多少汗,它就长多少粮。”她始终相信,最伟大的科研不在实验室的试管里,而在祖国大地的褶皱里。
15载春秋,她把最珍贵的成果留在田野——毛乌素的绿洲、华阴的麦田、秦巴山的茶园,还有乡亲们手中金灿灿的麦穗。
如今,她仍带领团队奔波在黄土高原沟壑间,让曾被风沙掩埋、砾石覆盖的土地重焕生机。正如她所言:“向大地深处扎根,才能听见万物生长的声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5月12日,再次见到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陕西地建研究院”)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站长李娟时,她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可她来不及与家人分享,又马不停蹄投入陕西省第三次土壤普查成果编制工作,同时还着手准备“劳模精神进基层”系列宣讲活动。
从毛乌素沙地到秦巴山区,从荒石滩到实验室,这位扎根土地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15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技术唤醒生机,把盐碱滩涂改写成沃野千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金色麦浪,在土地治理中诠释科技与自然的和解之道。
在荒漠中种下希望
“刚到毛乌素沙地时,放眼望去全是明晃晃的沙子,风吹起来眼睛都睁不开。”回忆首次踏上治沙战场的场景,李娟语气里仍带着一丝苦涩。北纬38.2度的荒漠,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传统治沙方法成本高、见效慢,如何让沙地变良田,成了摆在科研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时沙地像块漏水的筛子,种什么都活不了。”李娟回忆道。为了攻克沙地治理难题,她和团队在沙区边缘搭起简易板房,白天顶着50℃的高温采集样本,夜晚蜷缩在板房里分析数据。
经过无数次试验,李娟提出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就地取材,把砒砂岩和沙粒按5:2混合,成本从每亩5200元降到800元,节水效益还翻了7倍。”这片曾被称作“死亡之海”的荒漠,如今已铺展开一片片新绿。20万亩沙地重获生机,土壤有机质从0.3克/千克跃升至12.8克/千克。
同样,在华阴的荒石滩上,李娟团队又打响另一场“厘米之争”。“耕作层精度必须控制在2厘米内,这是科学与民生的双重考题。”她带领团队扎根滩区170多天,冒雨记录土壤流失数据,最终研发出“千层饼”式客土技术——底层导水防涝,中层保水保肥,表层滋养作物。技术推广后,荒滩亩产玉米达1200斤。
用科技守护青山
秦巴山区的陡坡上,面对滑坡频发的难题,她和团队钻进深山,在泥泞中布设观测点。“传统护坡破坏生态,我们必须找到新路子。”经过无数次冒险蹲守,她们研发出“生态袋+草本植物”护坡技术,直接治理1800余亩滑坡区。
技术攻关之外,李娟的脚步从未离开扶贫一线。在商南县水沟村,建起花卉和茶树试验基地,手把手教村民改良种植。用科技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方式下作物产量低、品质差等难题,最终实现亩均增收1000元。李娟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反馈:“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论文,而是田间地头的笑容。”
2022年,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现场,李娟背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采样工具、干粮和止痛片。“有些点位车到不了,只能靠脚走,一走就是四五个小时。”她指着腿上的疤痕说,“秋蚊特别厉害,喷了驱蚊水也不管用,回来后浑身都是红疙瘩。”
作为样品制备环节负责人,面对每天上千份样品,她独创的“分区-分类-分批”管理模式,让国家三普办专门来取经。
在李娟看来,“摸清土壤家底才能端牢饭碗”。
在沃土中培育人才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2017年,李娟申报创建了创新工作室,探索跨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她先后培养了5名高级工程师,工作室入选“秦农创·生态链”联盟,成为产学研融合的标杆。十余年科研生涯,她主持国家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专利30余项。作为高校兼职教授,她常对学生说:“实验室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大地的检验。”
翻开李娟的工作日志,扉页上父亲的话格外醒目:“地不哄人,你流多少汗,它就长多少粮。”她始终相信,最伟大的科研不在实验室的试管里,而在祖国大地的褶皱里。
15载春秋,她把最珍贵的成果留在田野——毛乌素的绿洲、华阴的麦田、秦巴山的茶园,还有乡亲们手中金灿灿的麦穗。
如今,她仍带领团队奔波在黄土高原沟壑间,让曾被风沙掩埋、砾石覆盖的土地重焕生机。正如她所言:“向大地深处扎根,才能听见万物生长的声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