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医生”炼成记
——记全国劳动模范、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事故井处理工段长张发珠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5月9日清晨,陕北高原的晨雾还未散尽,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的修井作业区已传来机器轰鸣声。记者见到张发珠时,他正蹲在一口故障油井旁,专注调试着一个形状特殊的金属工具。
“这是咱们自己制作的‘内捞外卡打捞筒’,专门对付那些难缠的井下故障。”张发珠用沾满油污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阳光照在他安全帽下额头的皱纹里……
工作29年来,张发珠设计了70余件井下工具,获得14项国家专利,其中“内捞外引捞筒”专用打捞工具,弥补了同行业井下作业维修的空白。
青春在油污中扎根
“当年刚进厂那会,我就是个抬油管的,这些本事都是从抬油管开始练的。”张发珠笑着回忆。吴起采油厂筹建之初,面对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的发展窘境,张发珠从最苦最累的差事“抬油管”干起。
一根200多斤的油管,他和工友一人扛起一头,咬着牙往车上挪。一天下来,肩膀肿得老高,手掌磨出血泡,躺在简陋的工棚里,浑身酸痛得难以入眠。“那时我就有些犯嘀咕了,这活儿这么苦这么累,我能干下去吗?”
“就在我要打退堂鼓的时候,队里的一位老师傅给我说‘别光卖力气,多学学修井技术,以后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把技术练到家,才能体现更大的价值!’”张发珠回忆着说。
此后,张发珠白天跟着师傅抬油管、学操作,晚上捧着《井下作业技术》钻研,还凑到老师傅跟前请教。600多个日夜的坚持,他让150余口油井重新“苏醒”,起下油管杆长达8万多米,二十岁出头的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修井队员。
匠心在磨砺中闪耀
一场意外成为张发珠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那是1998年,庙沟油区一口高产井突发故障,工程车闸箱损坏,偏偏当时通往县城的道路中断了。”为了减少损失,大家都说:“咱们抬去修。”张发珠回忆着往事。
他和三个工友拆下几百斤重的闸箱,用木杠抬着,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十几里山路,走走歇歇七八次,肩膀磨破了皮,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修理厂。当油井重新运转,瘫坐在井场边的张发珠暗自发誓,“一定要掌握技术,不能再吃这种没技术不会修理的苦头。”
此后,工友休闲娱乐时,他在工棚里画图纸;队里来了技术员,他追着人家问个不停。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将汽修经验与修井技术融合,自制模型反复试验,练就了给油井“把脉”的绝活。
在一次油田大修作业中,一根长达860米的油管意外掉落井筒,导致严重扭曲变形,打捞难度堪称“前所未有”,给施工团队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张发珠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坚。
在近一个月的鏖战中,张发珠以厂为家,每天往返于工房和施工现场,争分夺秒反复试验改进。最终,他自主研发的“内捞外卡打捞筒”成功应用于此次高难度作业,不仅一举捞出变形油管,更开创了业内表套内打捞作业的先河,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初心在坚守中延续
“别人觉得修井又苦又累,我偏要把它干成技术活。我要实现在地面上对位于地表下2000多米左右的井筒进行故障分析,再在直径12.4厘米的采油井口‘做手术’解决故障。”
当记者问他设计这么多工具,秘诀是什么?他嘿嘿一笑,说道:“哪有什么秘诀,就是遇到问题多琢磨,一次不行就十次。不想出蛮力,就得想办法。”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累计实施事故井大修600余口,完成常规井修复830井次,贡献原油35万吨,节约成本1800余万元,成为油田上当之无愧的“急救医生”。
如今,50岁的张发珠依然活跃在井场一线,同时还肩负着培训新人的重任。他常对年轻人说:“我也是从抬油管起步的,只要勤学肯干,咱工人也能闯出一片天。”
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时,张发珠又收到为一口油井“急诊”的信息。“走,再去治个‘病人’。”他对徒弟说。他们拎起工具包往外走,身影渐渐融进黄土高原的暮色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5月9日清晨,陕北高原的晨雾还未散尽,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的修井作业区已传来机器轰鸣声。记者见到张发珠时,他正蹲在一口故障油井旁,专注调试着一个形状特殊的金属工具。
“这是咱们自己制作的‘内捞外卡打捞筒’,专门对付那些难缠的井下故障。”张发珠用沾满油污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阳光照在他安全帽下额头的皱纹里……
工作29年来,张发珠设计了70余件井下工具,获得14项国家专利,其中“内捞外引捞筒”专用打捞工具,弥补了同行业井下作业维修的空白。
青春在油污中扎根
“当年刚进厂那会,我就是个抬油管的,这些本事都是从抬油管开始练的。”张发珠笑着回忆。吴起采油厂筹建之初,面对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的发展窘境,张发珠从最苦最累的差事“抬油管”干起。
一根200多斤的油管,他和工友一人扛起一头,咬着牙往车上挪。一天下来,肩膀肿得老高,手掌磨出血泡,躺在简陋的工棚里,浑身酸痛得难以入眠。“那时我就有些犯嘀咕了,这活儿这么苦这么累,我能干下去吗?”
“就在我要打退堂鼓的时候,队里的一位老师傅给我说‘别光卖力气,多学学修井技术,以后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把技术练到家,才能体现更大的价值!’”张发珠回忆着说。
此后,张发珠白天跟着师傅抬油管、学操作,晚上捧着《井下作业技术》钻研,还凑到老师傅跟前请教。600多个日夜的坚持,他让150余口油井重新“苏醒”,起下油管杆长达8万多米,二十岁出头的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修井队员。
匠心在磨砺中闪耀
一场意外成为张发珠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那是1998年,庙沟油区一口高产井突发故障,工程车闸箱损坏,偏偏当时通往县城的道路中断了。”为了减少损失,大家都说:“咱们抬去修。”张发珠回忆着往事。
他和三个工友拆下几百斤重的闸箱,用木杠抬着,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十几里山路,走走歇歇七八次,肩膀磨破了皮,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修理厂。当油井重新运转,瘫坐在井场边的张发珠暗自发誓,“一定要掌握技术,不能再吃这种没技术不会修理的苦头。”
此后,工友休闲娱乐时,他在工棚里画图纸;队里来了技术员,他追着人家问个不停。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将汽修经验与修井技术融合,自制模型反复试验,练就了给油井“把脉”的绝活。
在一次油田大修作业中,一根长达860米的油管意外掉落井筒,导致严重扭曲变形,打捞难度堪称“前所未有”,给施工团队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张发珠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坚。
在近一个月的鏖战中,张发珠以厂为家,每天往返于工房和施工现场,争分夺秒反复试验改进。最终,他自主研发的“内捞外卡打捞筒”成功应用于此次高难度作业,不仅一举捞出变形油管,更开创了业内表套内打捞作业的先河,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初心在坚守中延续
“别人觉得修井又苦又累,我偏要把它干成技术活。我要实现在地面上对位于地表下2000多米左右的井筒进行故障分析,再在直径12.4厘米的采油井口‘做手术’解决故障。”
当记者问他设计这么多工具,秘诀是什么?他嘿嘿一笑,说道:“哪有什么秘诀,就是遇到问题多琢磨,一次不行就十次。不想出蛮力,就得想办法。”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累计实施事故井大修600余口,完成常规井修复830井次,贡献原油35万吨,节约成本1800余万元,成为油田上当之无愧的“急救医生”。
如今,50岁的张发珠依然活跃在井场一线,同时还肩负着培训新人的重任。他常对年轻人说:“我也是从抬油管起步的,只要勤学肯干,咱工人也能闯出一片天。”
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时,张发珠又收到为一口油井“急诊”的信息。“走,再去治个‘病人’。”他对徒弟说。他们拎起工具包往外走,身影渐渐融进黄土高原的暮色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