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07期:第01版 首版

在戈壁上淬炼技艺

——记三秦工匠、中铁一局三公司高级技师李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7月12日,风尘仆仆的李军刚出差回来,就接受了记者采访。眼前的这位西北汉子,脸庞黝黑,笑容憨厚,握手时能感受到他掌心的老茧。

谁能想到,16年前初出茅庐的项目试验员,如今已是中铁一局三公司的技术尖兵。

离心机“转”出来的灵感

2009年,奎克高速公路项目在茫茫戈壁进行中,路基填料是令人头疼的盐渍土。“这土‘咸’得很,处理不好,路就‘粉’了!”每天2万立方米土方推进,按规范,路堤每千立方米一检,路床每五百立方米一检,试验室每天至少要完成20多次检测。老式离心机一次只能处理一份样品,试验员熬得两眼通红。

转机出现在一次职工例行体检中,李军盯着检验科那台“嗡嗡”作响的大功率离心机入了迷。这机器一次能转六管血!如果用到工地该多好!顾不上休息,他冲回项目部,连夜打报告申请购置同类设备。“这小伙子,心细,敢想!”项目领导很快拍板,大功率离心机上岗,一次能同时处理三组样品,效率倍增。

火焰山下的师徒情

2018年,在火焰山脚下的吐小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不仅存在技术难题,更缺人才。“报到那天,试验室就我一个‘光杆司令’,后来分配8个刚毕业的‘娃娃兵’和2位转岗的‘老大哥’。”李军挽起袖子当起了“教书匠”。从最基本的仪器操作、规范理解,到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精确称量、判断数据,整整10天密集培训后,他带领大家开始团队鏖战。

盛夏的火焰山,摊铺现场热浪滚滚,沥青混合料散发着刺鼻气味,地表温度超过60℃。检测沥青指标需要在高温下取样、试验。“那汗啊,顺着安全帽带子往下淌,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结了一层白碱。”李军回忆道,他带着大伙儿,顶着烈日炙烤,寸步不离跟在轰隆作响的摊铺机后,一遍遍取样、检测,如今这十个人都是各个项目的技术能手了。

给混凝土“打吊瓶”

在红淖山铁路项目,“风魔”成了新对手。桥涵结构物混凝土刚浇完,水分就被狂风瞬间“抽干”,裂缝如蛛网般蔓延,传统覆盖洒水养护收效甚微。“看着精心浇筑的混凝土开裂,心疼啊!”李军牵头成立了攻关小组,决心啃下“大风高温混凝土养护”这块硬骨头。

降低内部“火气”(水化热)是关键。他和同事泡在试验场,反复调整配合比,添加矿物掺合料,一份份试配,一次次测试,记录本写得密密麻麻。“那段时间,试验室到处都是水泥味。”李军笑着说。解决了内部“火气”,外部“风干”却更棘手,毛毡覆盖?风一吹就干透。塑料薄膜?水渗不下去。

一天,李军盯着生病同事输液的点滴瓶,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像给人打点滴一样,给混凝土‘打吊瓶’?”说干就干!他们尝试用薄膜严密包裹混凝土构件,然后在顶部放置水桶,连接细管进行缓慢滴灌。涓涓细流透过薄膜缝隙均匀渗入混凝土内部,既持续补水,又有效防止了风干。“嘿!这‘吊瓶’一打,裂缝真少了!”现场工人惊喜不已。这套“薄膜包裹+滴灌养护”的创新方法,连同优化后的配合比,被迅速推广,创造了显著效益,成为大风干旱地区混凝土施工的“护身符”。

从盐渍土中“抠”精度,在火焰山下“炼”团队,与风沙“斗”智慧……李军,这名朴实的西北汉子,将汗水、智慧和责任浇筑进一个个基建项目。也让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像他一样,默默为基建事业夯基垒台、添砖加瓦的“工匠”身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