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悠长 香溢人生
——评《茶学五讲》
魏锋

我喜欢喝茶,嗜茶若命,每当夜深人静码字亦或读书时,它的清香和温暖都能抚慰我的心灵。近日,收到茶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陈栋博士签赠的新著《茶学五讲》,读后的总体感觉是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博大精深,视野宏阔。一件生活中的普通琐事和日用品中的平常饮品,让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既有浅显易懂的知识普及,也有背景主题的挖掘,还有浮想联翩的哲理思考,正如陈栋所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你若愿等,茶定如你所愿。从一定意义上讲,茶懂你的心有所依,你懂茶的物有所值。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正所谓“每个人终将会遇到适合自己的那杯茶”。
作为一位茶人,我从书中读出三点感悟:
其一,《茶学五讲》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们欣赏到了中国茶,升华了世界观。
作者从茶史、茶道、茶人、茶品、茶悟五个方面讲述了中国茶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品茶叶、悟人生、观世界。以茶为主线,全面展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融合与演变历程,深度挖掘茶历史、茶精神,通俗讲述名人与茶的生动故事,科学普及茶品类与茶品牌知识,积极探讨茶与人生的内在逻辑和崇高境界。由此,让读者打开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在画卷中,几乎每一页都能看到茶饮,闻到茶香,品到茶味。通过讲解,读者明白了茶在中国繁荣发展后,作为大宗贸易商品依托草原茶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茶路等各类商路,传入西亚和欧洲,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以其独有的苦后回甘,赢得世界民众的普遍喜爱。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饮用茶叶的朋友绝对没有掌握那么多的知识,也没有那么多的技艺,对茶叶的认识和理解,十有八九从习惯和嗜好开始,也从习惯和嗜好结束,解渴为主、待客次之、雅乐为辅,对茶艺颇有研究和精到运用的茶友,是极少极少的少数人。基于此,对于茶叶这门学问,大部分人都是门外汉,虽然人人都在饮用,但人人并不懂得。正因如此,《茶学五讲》让人们全方位地欣赏到了中国茶,升华了世界观。
茶圣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可见,茶学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原产中国的茶叶,在1610年由荷兰人传入欧洲。隋朝时期,中国茶道文化逐渐形成,茶饮行为从物质需求慢慢上升为艺术文化需求。全球产茶国家和地区60多个,年产茶叶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饮茶一是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二是陶冶情操。茶是文化交流的载体,茶是感悟身心的载体,茶是韵咏人生的载体;烟没有文化就是草,酒没有文化就是水,汽车没有文化就是钢材,房子没有文化就是住宅,茶没有文化就是树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慧者乐茶。作者通过大量的资料给读者展现了作为文化元素的茶饮行为,让读者透过清爽的茶汁体悟到了茶学的奥秘。和静清雅是中国茶的道德境界,谦和礼敬是中国茶的精神内核,交流互鉴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茶之美,是一种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之美,核心在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
其二,《茶学五讲》深刻诠释了茶文化与中华文化内涵以及礼仪实现的有机融合。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叶、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忽视它的饮用,任何的赞美与守护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茶从最初的药用、食用转变为大众饮品,其唯一不变的奇妙功能就是让饮者在缓解焦渴的同时,还能够兼顾药用医疗身体,以及陶冶情操,在著作中,作者非常明白这一点,并把饮用作为本书重中之重加以书写。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叶绿素、胡萝卜素、单宁、茶多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芳香油、酶、维生素A原、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以及无机盐、微量元素等400多种成分。其功效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驱困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作者旁征博引,深入研究茶的作用与用途,指出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是礼仪实现有机融合。
中国茶共分为六大茶类,分别是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绿茶提神、黄茶促进新陈代谢、红茶养胃、黑茶补充维生素、白茶延年益寿、乌龙茶健美。进而,作者以六大类为分类,对中国名茶的原产地和显著特征进行了深入考证。
作者认为,中国茶艺萌芽于唐,兴盛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学习茶艺必须把好四个环节:鉴别茶叶、掌握工艺、精通礼仪、品读茶道精神。泡出一杯好茶需要具备五个条件和把好八个环节,五个条件是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八个环节是烫壶、温杯、置茶、高冲、刮沫、低斛、闻香、品饮。
其三,《茶学五讲》在纸香与茶香之间铺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东方茶文明长卷。
茶道是中国茶学独有的精髓,作者不惜巨大篇幅加以描述,目的就是利用这一雄厚的史实烘托出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品茶有道,敬茶有礼,把文化注入茶叶,让品牌树起来、立起来,把科技注入茶叶,让品牌兴起来、旺起来,把智慧注入茶叶,让品牌亮起来、响起来。
健康人生、品味人生、宁静人生、智慧人生从品茶开始,对于茶叶产业来说,就是要攻克“采好茶很难、制好茶更难、卖好茶最难”三大瓶颈,做好“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形象”。
白居易一生“一日不可无茶”,皎然作《茶决》,颜真卿平生爱茶如命,一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卢仝《七碗茶歌》千古绝唱。范仲淹“长安酒价减千万……不如仙山一啜好”;欧阳修“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苏轼饮茶法流传至今。赵佶贵为皇上,一生为茶代言;黄庭坚以茶代酒二十年,李清照饮茶助学,陆游、杨万里两袖清风,饮茶论道。朱熹以茶喻理,格物致知,道德至上;朱元璋“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康熙推播茶文化,乾隆文人献茶、皇帝赐名;郑板桥茶词订姻缘,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鲁迅认为喝茶是一种清福,郭沫若将茶文化搬上了舞台。老舍小茶馆大社会,冰心将乡愁寄托于茉莉花茶;林徽因太太客厅茶香四溢,往来无白丁,张爱玲借茶抒情。
作者匠心独运,将这些“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的逸闻趣事展现出来,就是说明有茶的地方,总是人杰地灵;喝茶的地方,总是群贤毕至。茶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存文化,茶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大道至简。正如作者所说,小小一片茶,产业大舞台,文化新天地。一座城市的品位与茶文化密切相关,一片茶叶隐含的智慧与每一个人紧密相连。一座有品位的现代化都市必将是一座茶产业发达、茶文化盛行的城市,也是一座茶香四溢、书香氤氲的城市。
“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19世纪是咖啡的世纪,20世纪是可乐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茶叶的世纪。在这个快节奏、慢生活的时代,因茶而聚,因聚而茶,我们需要培养品茶阅读的兴趣,更需要增长修心养性的智慧,在共鸣中找到慰藉。
茶韵悠长,香溢人生。我期待并坚信,《茶学五讲》这部茶文化普及力作,一定会受到读者的青睐和茶人的点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魏锋
我喜欢喝茶,嗜茶若命,每当夜深人静码字亦或读书时,它的清香和温暖都能抚慰我的心灵。近日,收到茶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陈栋博士签赠的新著《茶学五讲》,读后的总体感觉是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博大精深,视野宏阔。一件生活中的普通琐事和日用品中的平常饮品,让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既有浅显易懂的知识普及,也有背景主题的挖掘,还有浮想联翩的哲理思考,正如陈栋所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你若愿等,茶定如你所愿。从一定意义上讲,茶懂你的心有所依,你懂茶的物有所值。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正所谓“每个人终将会遇到适合自己的那杯茶”。
作为一位茶人,我从书中读出三点感悟:
其一,《茶学五讲》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们欣赏到了中国茶,升华了世界观。
作者从茶史、茶道、茶人、茶品、茶悟五个方面讲述了中国茶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品茶叶、悟人生、观世界。以茶为主线,全面展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融合与演变历程,深度挖掘茶历史、茶精神,通俗讲述名人与茶的生动故事,科学普及茶品类与茶品牌知识,积极探讨茶与人生的内在逻辑和崇高境界。由此,让读者打开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在画卷中,几乎每一页都能看到茶饮,闻到茶香,品到茶味。通过讲解,读者明白了茶在中国繁荣发展后,作为大宗贸易商品依托草原茶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茶路等各类商路,传入西亚和欧洲,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以其独有的苦后回甘,赢得世界民众的普遍喜爱。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饮用茶叶的朋友绝对没有掌握那么多的知识,也没有那么多的技艺,对茶叶的认识和理解,十有八九从习惯和嗜好开始,也从习惯和嗜好结束,解渴为主、待客次之、雅乐为辅,对茶艺颇有研究和精到运用的茶友,是极少极少的少数人。基于此,对于茶叶这门学问,大部分人都是门外汉,虽然人人都在饮用,但人人并不懂得。正因如此,《茶学五讲》让人们全方位地欣赏到了中国茶,升华了世界观。
茶圣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可见,茶学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原产中国的茶叶,在1610年由荷兰人传入欧洲。隋朝时期,中国茶道文化逐渐形成,茶饮行为从物质需求慢慢上升为艺术文化需求。全球产茶国家和地区60多个,年产茶叶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饮茶一是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二是陶冶情操。茶是文化交流的载体,茶是感悟身心的载体,茶是韵咏人生的载体;烟没有文化就是草,酒没有文化就是水,汽车没有文化就是钢材,房子没有文化就是住宅,茶没有文化就是树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慧者乐茶。作者通过大量的资料给读者展现了作为文化元素的茶饮行为,让读者透过清爽的茶汁体悟到了茶学的奥秘。和静清雅是中国茶的道德境界,谦和礼敬是中国茶的精神内核,交流互鉴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茶之美,是一种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之美,核心在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
其二,《茶学五讲》深刻诠释了茶文化与中华文化内涵以及礼仪实现的有机融合。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叶、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忽视它的饮用,任何的赞美与守护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茶从最初的药用、食用转变为大众饮品,其唯一不变的奇妙功能就是让饮者在缓解焦渴的同时,还能够兼顾药用医疗身体,以及陶冶情操,在著作中,作者非常明白这一点,并把饮用作为本书重中之重加以书写。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叶绿素、胡萝卜素、单宁、茶多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芳香油、酶、维生素A原、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以及无机盐、微量元素等400多种成分。其功效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驱困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作者旁征博引,深入研究茶的作用与用途,指出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是礼仪实现有机融合。
中国茶共分为六大茶类,分别是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绿茶提神、黄茶促进新陈代谢、红茶养胃、黑茶补充维生素、白茶延年益寿、乌龙茶健美。进而,作者以六大类为分类,对中国名茶的原产地和显著特征进行了深入考证。
作者认为,中国茶艺萌芽于唐,兴盛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学习茶艺必须把好四个环节:鉴别茶叶、掌握工艺、精通礼仪、品读茶道精神。泡出一杯好茶需要具备五个条件和把好八个环节,五个条件是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八个环节是烫壶、温杯、置茶、高冲、刮沫、低斛、闻香、品饮。
其三,《茶学五讲》在纸香与茶香之间铺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东方茶文明长卷。
茶道是中国茶学独有的精髓,作者不惜巨大篇幅加以描述,目的就是利用这一雄厚的史实烘托出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品茶有道,敬茶有礼,把文化注入茶叶,让品牌树起来、立起来,把科技注入茶叶,让品牌兴起来、旺起来,把智慧注入茶叶,让品牌亮起来、响起来。
健康人生、品味人生、宁静人生、智慧人生从品茶开始,对于茶叶产业来说,就是要攻克“采好茶很难、制好茶更难、卖好茶最难”三大瓶颈,做好“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形象”。
白居易一生“一日不可无茶”,皎然作《茶决》,颜真卿平生爱茶如命,一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卢仝《七碗茶歌》千古绝唱。范仲淹“长安酒价减千万……不如仙山一啜好”;欧阳修“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苏轼饮茶法流传至今。赵佶贵为皇上,一生为茶代言;黄庭坚以茶代酒二十年,李清照饮茶助学,陆游、杨万里两袖清风,饮茶论道。朱熹以茶喻理,格物致知,道德至上;朱元璋“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康熙推播茶文化,乾隆文人献茶、皇帝赐名;郑板桥茶词订姻缘,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鲁迅认为喝茶是一种清福,郭沫若将茶文化搬上了舞台。老舍小茶馆大社会,冰心将乡愁寄托于茉莉花茶;林徽因太太客厅茶香四溢,往来无白丁,张爱玲借茶抒情。
作者匠心独运,将这些“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的逸闻趣事展现出来,就是说明有茶的地方,总是人杰地灵;喝茶的地方,总是群贤毕至。茶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存文化,茶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大道至简。正如作者所说,小小一片茶,产业大舞台,文化新天地。一座城市的品位与茶文化密切相关,一片茶叶隐含的智慧与每一个人紧密相连。一座有品位的现代化都市必将是一座茶产业发达、茶文化盛行的城市,也是一座茶香四溢、书香氤氲的城市。
“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19世纪是咖啡的世纪,20世纪是可乐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茶叶的世纪。在这个快节奏、慢生活的时代,因茶而聚,因聚而茶,我们需要培养品茶阅读的兴趣,更需要增长修心养性的智慧,在共鸣中找到慰藉。
茶韵悠长,香溢人生。我期待并坚信,《茶学五讲》这部茶文化普及力作,一定会受到读者的青睐和茶人的点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