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
石峁古城建筑所需石料“就地取材”
本报讯(张潇)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其核心区域皇城台位于整个城址的西部。规模这样大,营造的石料、石雕从何处来?大台基是否是一次建成?近日,“石峁遗址大台基出土石雕的科学分析及相关问题”论文发布,指出石峁遗址绝大部分石雕和石料系本地生产。大台基极有可能是一次性规划建成,石雕从大台基建成之初就放置于此。
考古专家指出,有70件石雕发现于南护墙墙面及“夹道”中。其中,21件石雕仍然嵌筑于南护墙墙面之上,它们的排列组合并无明显规律;1件矗立在“夹道”的地面之上,其余石雕出土于南护墙与夹墙之间的倒塌堆积内(即“夹道”内)。这些石雕大多保存较好,图像清晰,少量残碎不全或图案因风化不好辨认。
论文指出,石雕一经发现就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少量为双面,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量阴刻、圆雕。石雕按照不同图案种类可划分为动物、人头、符号等三大主题。其中以动物形图案发现最多,包括蛇、牛、虎、蟾蜍、羊、马等。
石料从何而来?制作石雕的石料与修建城垣的石料在来源上是否有区别?考古专家研究调查并比较58件石雕和72件大台基石墙石料的化学成分数据,利用成分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并结合其他考古证据,初步探讨石雕产源、使用情境及其内涵,尝试为深入理解石峁社会的发展程度及其复杂化水平提供新的信息。
这次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台基南护墙一段长约5米的墙体,包括石雕5件及砌筑石墙的块状石料72件。分析了大台基南护墙其他墙体中的石雕53件。最终分析石雕58件、石料72件,样本合计130件。论文指出:除第53号石雕外,石雕与石料在化学成分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石峁遗址绝大部分石雕和石料系本地生产,仅53号石雕有外地流入的可能。
据了解,“大台基”特指该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顶部的巨型夯土台基遗存。研究指出:大台基极有可能是一次性规划建成,石雕从大台基建成之初就放置于此。当下杂乱的石雕排列极可能维持了石峁文化最晚阶段最后一次修葺使用的状态,并不能代表石峁精英集团往日的辉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讯(张潇)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其核心区域皇城台位于整个城址的西部。规模这样大,营造的石料、石雕从何处来?大台基是否是一次建成?近日,“石峁遗址大台基出土石雕的科学分析及相关问题”论文发布,指出石峁遗址绝大部分石雕和石料系本地生产。大台基极有可能是一次性规划建成,石雕从大台基建成之初就放置于此。
考古专家指出,有70件石雕发现于南护墙墙面及“夹道”中。其中,21件石雕仍然嵌筑于南护墙墙面之上,它们的排列组合并无明显规律;1件矗立在“夹道”的地面之上,其余石雕出土于南护墙与夹墙之间的倒塌堆积内(即“夹道”内)。这些石雕大多保存较好,图像清晰,少量残碎不全或图案因风化不好辨认。
论文指出,石雕一经发现就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少量为双面,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量阴刻、圆雕。石雕按照不同图案种类可划分为动物、人头、符号等三大主题。其中以动物形图案发现最多,包括蛇、牛、虎、蟾蜍、羊、马等。
石料从何而来?制作石雕的石料与修建城垣的石料在来源上是否有区别?考古专家研究调查并比较58件石雕和72件大台基石墙石料的化学成分数据,利用成分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并结合其他考古证据,初步探讨石雕产源、使用情境及其内涵,尝试为深入理解石峁社会的发展程度及其复杂化水平提供新的信息。
这次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台基南护墙一段长约5米的墙体,包括石雕5件及砌筑石墙的块状石料72件。分析了大台基南护墙其他墙体中的石雕53件。最终分析石雕58件、石料72件,样本合计130件。论文指出:除第53号石雕外,石雕与石料在化学成分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石峁遗址绝大部分石雕和石料系本地生产,仅53号石雕有外地流入的可能。
据了解,“大台基”特指该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顶部的巨型夯土台基遗存。研究指出:大台基极有可能是一次性规划建成,石雕从大台基建成之初就放置于此。当下杂乱的石雕排列极可能维持了石峁文化最晚阶段最后一次修葺使用的状态,并不能代表石峁精英集团往日的辉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