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里的永恒温柔
郭琰琰

记忆的扉页上,母亲的身影永远与厨房的烟火交织。她静立在灶台前的模样,恰似一幅被时光精心装裱的画卷,在袅袅升腾的热气中,晕染出无尽绵长的温柔。
母亲向来话少,却把满腔的爱意悉数熬煮进一日三餐。儿时不经意间流露的馋意,总能在次日化作餐桌上的惊喜。我想吃红烧排骨,翌日瓷盘里便盛着裹满琥珀色酱汁的酸甜;我嘟囔着馋粽子,次日清晨准能瞧见盆里泡着饱满的糯米,粽叶在案板上叠成翠绿的小船。那时懵懂,总天真地以为这些美食是上天赐予的奇迹,长大后才明白,原来每一口熨帖味蕾的温暖背后,都藏着母亲提前备料时的细致用心、颠勺时的全神贯注,以及对火候分毫不差的精准拿捏。
晨光熹微时,厨房便奏响了锅碗瓢盆的美妙协奏曲。锅铲与铁锅的碰撞、水壶烧开的鸣笛、碗碟相触的清脆,交织成唤醒全家的晨光序曲。2014年到2023年间,久病的奶奶因腿脚不便,母亲的日子被割裂成无数个匆忙的片段:清晨7点,她顶着晨露赶到店里照料生意,正午又踩着滚烫的日头赶回家生火做饭,鞋底还沾着市场带回的菜叶;暮色四合时,她端着熬好的汤药坐在奶奶床前,一边轻声细语地哄着老人服药,一边耐心地帮奶奶按摩腿部、做康复训练。即便夜幕深沉,整座房子陷入沉睡,母亲仍在默默忙碌——洗手间里,搓衣板上传来细密的摩擦声;阳台上,晾衣杆摇晃出轻柔的节奏;厨房里,偶尔还会飘出为晚归家人热菜的滋滋声。这些细碎的声音,好似温柔的摇篮曲,编织成我童年记忆中最令人安心的背景音。
离家工作后,每次与母亲通话,她总少不了那句:“好好吃饭,别总想着减肥。”而每当推开家门的瞬间,熟悉的饭香总是比问候先一步,如潮水般漫过来。金黄酥脆的红薯饼层层叠着焦香;油亮的炒丸子裹着辣椒油的醇厚香气;铁锅里的排骨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就连撒上的葱花都排列得格外整齐。在热气氤氲中,母亲将对我的思念一点一点揉进面团、煨进汤汁。这些带着她掌心温度的美味,不仅填饱了我的肠胃,更治愈了我漂泊在外的疲惫心灵。
岁月悄然,不知从何时起,油烟机暖黄的光晕下,母亲的银发渐渐比黑发更多了。她踮着脚去够吊柜时,背影像一张被拉满的弓,透着些许沧桑。我们大快朵颐时,她总安静地坐在一旁,宛如一株静默的向日葵,把所有的爱意都化作追随我们的目光。如今每次归家,我总爱斜倚在厨房门框上,把工作中的趣事、生活里的琐碎,细细说给她听。油锅里迸溅的星子,映亮她翻飞的衣角;翻炒的铲勺声,混着她此起彼伏的应答,在狭小的厨房里织成了一张绵密的网。恍然间惊觉,那个曾经在我记忆里,如山般挺立,撑起整片天空的身影,早已被岁月压弯了脊梁。在蒸腾的油烟中,她佝偻的轮廓在光影里明明灭灭,单薄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回首过往30载春秋,母亲将自己熬成一盅浓稠的老火汤,她不仅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煨出绵长温暖,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的重量。这些年,她把所有的甘甜都酿成了别人的蜜糖,却唯独忘了给自己留一勺清甜。
时光无情,带走了母亲的青春芳华,却永远带不走她藏在沉默里的关怀,融在饭菜中的深情。这灶台前的烟火,是她用半生时光书写的情书,字里行间流淌着最朴素、最真挚的温柔。纵使青丝换作白发,那盏为游子长明的灯火,永远会在平凡的烟火里,照亮游子归途,守护人间团圆,成为永恒。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郭琰琰
记忆的扉页上,母亲的身影永远与厨房的烟火交织。她静立在灶台前的模样,恰似一幅被时光精心装裱的画卷,在袅袅升腾的热气中,晕染出无尽绵长的温柔。
母亲向来话少,却把满腔的爱意悉数熬煮进一日三餐。儿时不经意间流露的馋意,总能在次日化作餐桌上的惊喜。我想吃红烧排骨,翌日瓷盘里便盛着裹满琥珀色酱汁的酸甜;我嘟囔着馋粽子,次日清晨准能瞧见盆里泡着饱满的糯米,粽叶在案板上叠成翠绿的小船。那时懵懂,总天真地以为这些美食是上天赐予的奇迹,长大后才明白,原来每一口熨帖味蕾的温暖背后,都藏着母亲提前备料时的细致用心、颠勺时的全神贯注,以及对火候分毫不差的精准拿捏。
晨光熹微时,厨房便奏响了锅碗瓢盆的美妙协奏曲。锅铲与铁锅的碰撞、水壶烧开的鸣笛、碗碟相触的清脆,交织成唤醒全家的晨光序曲。2014年到2023年间,久病的奶奶因腿脚不便,母亲的日子被割裂成无数个匆忙的片段:清晨7点,她顶着晨露赶到店里照料生意,正午又踩着滚烫的日头赶回家生火做饭,鞋底还沾着市场带回的菜叶;暮色四合时,她端着熬好的汤药坐在奶奶床前,一边轻声细语地哄着老人服药,一边耐心地帮奶奶按摩腿部、做康复训练。即便夜幕深沉,整座房子陷入沉睡,母亲仍在默默忙碌——洗手间里,搓衣板上传来细密的摩擦声;阳台上,晾衣杆摇晃出轻柔的节奏;厨房里,偶尔还会飘出为晚归家人热菜的滋滋声。这些细碎的声音,好似温柔的摇篮曲,编织成我童年记忆中最令人安心的背景音。
离家工作后,每次与母亲通话,她总少不了那句:“好好吃饭,别总想着减肥。”而每当推开家门的瞬间,熟悉的饭香总是比问候先一步,如潮水般漫过来。金黄酥脆的红薯饼层层叠着焦香;油亮的炒丸子裹着辣椒油的醇厚香气;铁锅里的排骨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就连撒上的葱花都排列得格外整齐。在热气氤氲中,母亲将对我的思念一点一点揉进面团、煨进汤汁。这些带着她掌心温度的美味,不仅填饱了我的肠胃,更治愈了我漂泊在外的疲惫心灵。
岁月悄然,不知从何时起,油烟机暖黄的光晕下,母亲的银发渐渐比黑发更多了。她踮着脚去够吊柜时,背影像一张被拉满的弓,透着些许沧桑。我们大快朵颐时,她总安静地坐在一旁,宛如一株静默的向日葵,把所有的爱意都化作追随我们的目光。如今每次归家,我总爱斜倚在厨房门框上,把工作中的趣事、生活里的琐碎,细细说给她听。油锅里迸溅的星子,映亮她翻飞的衣角;翻炒的铲勺声,混着她此起彼伏的应答,在狭小的厨房里织成了一张绵密的网。恍然间惊觉,那个曾经在我记忆里,如山般挺立,撑起整片天空的身影,早已被岁月压弯了脊梁。在蒸腾的油烟中,她佝偻的轮廓在光影里明明灭灭,单薄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回首过往30载春秋,母亲将自己熬成一盅浓稠的老火汤,她不仅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煨出绵长温暖,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的重量。这些年,她把所有的甘甜都酿成了别人的蜜糖,却唯独忘了给自己留一勺清甜。
时光无情,带走了母亲的青春芳华,却永远带不走她藏在沉默里的关怀,融在饭菜中的深情。这灶台前的烟火,是她用半生时光书写的情书,字里行间流淌着最朴素、最真挚的温柔。纵使青丝换作白发,那盏为游子长明的灯火,永远会在平凡的烟火里,照亮游子归途,守护人间团圆,成为永恒。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