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解决问题的技术工人”
——记三秦工匠、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永军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李永军(左)指导青年职工进行焊接。
“手、腰、脚都得稳住,这样焊缝才平整,才能避免误差。”头戴防护面罩,身穿阻燃服,左手拿焊丝,右手握焊枪,在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实训车间初见李永军时,他正给青年焊工传授焊接秘籍。
从普通工人家庭出身,他已经跟焊接打了36年交道,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三秦工匠等荣誉,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培训焊接骨干500余人。
在苦练中提升技能
“勤学苦练”这个词用在李永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1992年,李永军从武昌铁路技校毕业,走进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从事焊接工作。入职不久,他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参与公司自制大型工装的焊接工作。
那段时间,他几乎把自己“焊”在车间。9米多长的钢梁,他一焊就是两个小时,平焊、立焊、仰焊、横焊等手法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下班时,握焊枪的右手手指都僵硬了,得用左手一根一根掰开。”李永军记忆犹新。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他不仅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观察熔池里铁水的状态,就能判断出是否会出现焊接缺陷。也练出了能掌控轻重缓急的臂膀,能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工况,精准调整焊接手法,做到心手合一。
“一个优秀的电焊工不仅需要过硬的焊接本领,更要善于学习,通过创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李永军说。1994年,他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技术提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攻坚中勇攀高峰
随着技能不断提升,李永军逐渐成为技术骨干,开始接手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2003年,公司为航天发射研发对二甲苯铁路罐车。焊接难点在哪?李永军解释道,内罐加热管采用特殊材料,焊接时一旦出现缺陷,可能导致有毒气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接到焊接试验攻坚任务的李永军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他详细记录电压、电流、焊接方法等数据,对试件进行外观检测、探伤检查、力学性能等试验。经数次尝试,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用药芯焊丝进行氩弧焊打底,再用焊条电弧焊盖面。随后,他将此办法编写成册并推广使用,将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提升至100%。
像这样的焊接试验,李永军共完成了30多项,有些更是填补了国内和行业空白,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每一次焊接都关乎产品安全与性能,一丝一毫都不能差。”对焊接技术近乎“偏执”的追求,让李永军成长为高级技师,取得了压力容器手弧焊、埋弧自动焊等31项资格证,取得了国际焊接技能指导教师、国家级裁判员、焊接专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质。
在传承中延续匠心
李永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焊接技术方面的书籍。一摞笔记本引起了记者注意,翻开其中一本,密密麻麻记录了他从五年前到现在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大到焊接工艺优化,小到焊接手法更改。
“李工笔记本里全是干货,是我们的教科书,也是车间的宝贵财富。”同事王永智说。
作为“手艺人”,传承必不可少。李永军总是耐心细致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更多人。他的徒弟中,有的在省级电焊工技能竞赛中获得佳绩,有的在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中绽放光彩。每当看到徒弟取得成绩,李永军都倍感欣慰。
“跟着李师傅能学到很多知识,特别是在攻下焊接难题后,成就感满满。”徒弟张出蕾说。
多年来,李永军指导培训焊工3000余人次,多次组织举办焊接技师培训班。经他悉心指导,1500多人取得资格证书,500余人成长为行业焊接骨干。
30余年的焊接工作,使他身上留下许多“印记”。手上的厚茧、被铁水烫出的疤痕、被弧光灼伤的眼睛……但这些在他看来,都是成长的见证者。
李永军的梦想是成为大国工匠。他深知,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问题。“问题就是机遇,能解决问题就能成才,要学会做个解决问题的技术工人。”他坚定地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李永军(左)指导青年职工进行焊接。
“手、腰、脚都得稳住,这样焊缝才平整,才能避免误差。”头戴防护面罩,身穿阻燃服,左手拿焊丝,右手握焊枪,在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实训车间初见李永军时,他正给青年焊工传授焊接秘籍。
从普通工人家庭出身,他已经跟焊接打了36年交道,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三秦工匠等荣誉,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培训焊接骨干500余人。
在苦练中提升技能
“勤学苦练”这个词用在李永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1992年,李永军从武昌铁路技校毕业,走进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从事焊接工作。入职不久,他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参与公司自制大型工装的焊接工作。
那段时间,他几乎把自己“焊”在车间。9米多长的钢梁,他一焊就是两个小时,平焊、立焊、仰焊、横焊等手法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下班时,握焊枪的右手手指都僵硬了,得用左手一根一根掰开。”李永军记忆犹新。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他不仅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观察熔池里铁水的状态,就能判断出是否会出现焊接缺陷。也练出了能掌控轻重缓急的臂膀,能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工况,精准调整焊接手法,做到心手合一。
“一个优秀的电焊工不仅需要过硬的焊接本领,更要善于学习,通过创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李永军说。1994年,他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技术提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攻坚中勇攀高峰
随着技能不断提升,李永军逐渐成为技术骨干,开始接手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2003年,公司为航天发射研发对二甲苯铁路罐车。焊接难点在哪?李永军解释道,内罐加热管采用特殊材料,焊接时一旦出现缺陷,可能导致有毒气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接到焊接试验攻坚任务的李永军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他详细记录电压、电流、焊接方法等数据,对试件进行外观检测、探伤检查、力学性能等试验。经数次尝试,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用药芯焊丝进行氩弧焊打底,再用焊条电弧焊盖面。随后,他将此办法编写成册并推广使用,将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提升至100%。
像这样的焊接试验,李永军共完成了30多项,有些更是填补了国内和行业空白,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每一次焊接都关乎产品安全与性能,一丝一毫都不能差。”对焊接技术近乎“偏执”的追求,让李永军成长为高级技师,取得了压力容器手弧焊、埋弧自动焊等31项资格证,取得了国际焊接技能指导教师、国家级裁判员、焊接专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质。
在传承中延续匠心
李永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焊接技术方面的书籍。一摞笔记本引起了记者注意,翻开其中一本,密密麻麻记录了他从五年前到现在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大到焊接工艺优化,小到焊接手法更改。
“李工笔记本里全是干货,是我们的教科书,也是车间的宝贵财富。”同事王永智说。
作为“手艺人”,传承必不可少。李永军总是耐心细致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更多人。他的徒弟中,有的在省级电焊工技能竞赛中获得佳绩,有的在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中绽放光彩。每当看到徒弟取得成绩,李永军都倍感欣慰。
“跟着李师傅能学到很多知识,特别是在攻下焊接难题后,成就感满满。”徒弟张出蕾说。
多年来,李永军指导培训焊工3000余人次,多次组织举办焊接技师培训班。经他悉心指导,1500多人取得资格证书,500余人成长为行业焊接骨干。
30余年的焊接工作,使他身上留下许多“印记”。手上的厚茧、被铁水烫出的疤痕、被弧光灼伤的眼睛……但这些在他看来,都是成长的见证者。
李永军的梦想是成为大国工匠。他深知,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问题。“问题就是机遇,能解决问题就能成才,要学会做个解决问题的技术工人。”他坚定地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