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20期:第02版 综合

点亮职工“八小时之外”

——职工夜校的“破”与“立”

关键字:之外,小时,职工,点亮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图  通讯员  骆红燕

西安市各个工人文化宫内陆续亮起的灯光,正为这座城市点亮另一种文化温度。“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成为许多西安职工的新生活方式,“8小时之外”愈发丰富多彩。如今的职工夜校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连日来,笔者探访了西安市多个工人文化宫的职工夜校,去寻找“破”与“立”的答案。

职工夜校焕发新活力

7月27日,伴随着落日余晖,晚上7时,西安市工人文化宫的垫上普拉提教室里,学员尚鑫正在认真拉伸。从土门工人文化宫的瑜伽课到边家村工人文化宫的书法班,这是她第三次参加职工夜校的课程。“因为职工夜校,让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也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乐趣。”尚鑫笑着说。

像尚鑫这样的学员,在西安各工人文化宫比比皆是。27岁的杨尚育在小寨工人文化宫学习无人机课程,笔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进行无人机实操练习。“我的无人机买了很多年,但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一直不敢飞,看到文化宫开设了这门夜校课程就立刻报了名。”看着自己越来越熟练的操作手法,杨尚育说,下一次她要挑战爵士舞课程。像她这样在夜校重拾兴趣的年轻人,正成为文化宫里的新风景。

“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均匀,声音集中在鼻腔和头腔,避免单纯用喉咙发声……”跟着三意社秦腔演员屈苏红学习发声技巧和唱、念、做、打,冯小安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今年59岁的他是一位资深戏迷,也是土门工人文化宫秦腔课的一名学员。“以前只在舞台和电视上看过秦腔,没想到还能跟着三意社的艺术家学习秦腔,嘹咋咧!”冯小安说,他想通过这门课程更加深入地了解秦腔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边家村工人文化宫的书法教室里墨香四溢,陕西省书协理事、西安市职工书协副主席赵刚正在为学员授课。“这期课程主要针对书法零起点和隶书爱好者开设,共设10讲20节课,涵盖隶书章法布局、《曹全碑》临习、集字创作及书法欣赏等内容。”赵刚说,每一位学员都认真听讲,全神贯注地练习,在他们身上自己看到了职工们对书法的热爱。“书画协会的副主席亲自授课,这种师资在外面很难得,学习机会非常宝贵。”学员王伟表示。

拳头击打护具的闷响在训练馆内炸开,汗水随着一记凌厉的摆拳甩落在拳台上,纺织城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暑期拳击集训班的学员们,正在这里上演一场“硬核”夏日对决。7月19日,职工夜校暑期拳击集训班汇报展示正在进行,20余名学员用飒爽英姿为课程画上句号。

从传统的技能培训到书法、秦腔、AI基础应用、剪辑等多元化课程,职工夜校的转型背后,是职工学习需求的转变,也是工会服务走向大众化的缩影。这一幕幕生动场景,共同绘就古都夜晚的新画卷。

按需点单让职工重拾“生活味”

自今年4月起,西安市各个文化宫整合课程项目,通过工会搭台、专业授课、职工受益的模式,统筹规划,创新报名形式,利用“指尖工会”线上报名系统,为职工群体打造了一片“八小时外”的文化充电站。

“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课程供不应求!”7月过半,西安市工人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已经在为下一期课程筹备忙碌着。培训部负责人白宇洋坦言,以前职工夜校的核心是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而现在文艺类课程占了大头,大家开始在八小时之外享受生活。

笔者看到,如今各个文化宫的职工夜校,声乐、普拉提、舞蹈、书法等课程备受欢迎。“每门课程结课后,我们会进行职工群众课程意向调研,统计投票率,依据投票结果决定课程内容,再根据资金,确定每一期开课数量。”小寨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张亚丽说,如果学员对已经结课的课程期望值依旧很高,会依据实际情况继续开课。

“职工书画协会在我们这儿扎根多年,周末公益课堂早已形成规模。”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负责人聂朝莉介绍,过去文化宫的培训虽持续开展,但受限于宣传渠道,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职工夜校的火爆“出圈”,边家村工人文化宫整合原有资源,迅速“引爆”职工热情,大量年轻人也纷纷加入。

“我们根据职工留言、问卷和课堂反馈动态调整。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学员,每节课都会录制上课视频,课后发给学员,便于回放学习。”聂朝莉说,书法课因为需要长期练习,采用“线下授课+线上辅导”模式,学员每周提交作业,老师直接在微信群点评,有问题及时纠正。

“很多学员说,年轻时没条件学的爱好,在这里实现了。”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培训负责人牛菁坦言,过去职工对文化宫的认知多停留在“能放电影”,如今职工夜校迎来更多年轻人走进来,看到了文化宫的新面貌。

“市面上一节课程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而文化宫坚持公益办学原则,职工夜校基础课程免费向职工开放。”土门工人文化宫相关工作人员说,尽管如此,职工夜校的师资力量也不容小觑,部分课程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授课,组建师资库。

在即将开设的中式传统插画工艺课上,边家村工人文化宫邀请西安市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能手梁旻担任授课老师。“文化宫将构建多元化授课团队,从企业技术能手、高校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及文化宫业务骨干中选拔授课教师。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劳模工匠走上职工夜校讲台。”聂朝莉表示。

如今,各个文化宫每期报名“秒光”,学员年龄横跨20岁至50多岁,覆盖机关、医院、学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多元群体。“以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文化宫有夜校,甚至不知道文化宫的存在,自从职工夜校‘火’了,越来越多的职工了解文化宫,认识文化宫。通过工会平台,更多人发现文化宫不是‘老年活动中心’,而是职工提升自我的阵地。”白宇洋说。

文化宫职工夜校的转变,不仅是场所功能升级,更是职工精神生活的丰富,跨年龄、跨行业交流,让职工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让夜幕下的职工夜校焕发新活力。

职工夜校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西安市各个工人文化宫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推出职工夜校项目,助力职工成长成才。通过“职工点单、工会开班”的模式,精准对接职工需求。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的兴起,不仅承载着新时代职工的精神追求,更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在西安市总工会最新出台的《加强市总直属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管理十条措施》中,“标准化”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夜校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运营规范,更试图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让职工教育真正成为一项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新规首次提出“统一调配”机制,全市各文化宫的场地、设备和师资实现共享,并建立季度协调会制度。这种集约化管理模式,既能避免重复投入,又能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惠及更多职工群体。

职工夜校的核心在于课程是否真正满足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特别强调课程的动态更新机制。“每期课程结束后必须进行评估,及时淘汰过时内容,引入新技术、新方法。”西安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这十条措施的落地,西安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正从零散的活动型服务,向系统的制度型服务转变,在打造职工文化阵地、提升职工幸福感等方面,书写着工会服务职工的新篇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