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咸阳书院的革新实践与文脉赓续
任耀博
清末的咸阳书院作为传统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过历史潮流冲击,经历了从书院到学堂,从学堂到学校的转变,咸阳文教事业弦诵不绝,历久弥新。新时代下,咸阳依然秉持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以与时俱进的文风学风继续谱写新的教育篇章。
明清时期的咸阳书院
明清时期,咸阳的书院教育发展较快,近乎与官方的州学、县学并驾齐驱,共同承担本地人才培养与选拔职能,为科举制度服务。据记载,清代中后期,书院发展更是独领风骚,风头直接盖过州县学,不少州县学师生同时也是书院师生,州县学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而书院则是大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传统书院的办学宗旨,除了应付科举考试外,主要是修养德行。以三原学古书院为例,这是咸阳地区创办最早的书院。学古书院建立于元延祐七年(1320),其办学宗旨在《学古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读书无贵取糟粕,博约二字宜兼举。立德立功并立言,三者不朽德为主”“处则学为君子儒”“出则尽瘁于王庭”等。《学古歌》指出,读书须以诚心正意为本,以文章事功为辅,实际上还是强调修德、立德。同时,该歌还旗帜鲜明地提倡,读书人如果入仕为官就为国鞠躬尽瘁,如不仕就做个德行兼备的“君子儒”,同时强调读书修德切不可贪图虚名。
清末的咸阳书院,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书院名气,无不以三原、泾阳的书院为优,其余州县书院则次之。在清末陕西的五大著名书院里,除了省城西安的关中书院外,其他四所书院分别是:三原县的宏道书院、正谊书院(清麓书院),泾阳县的陕甘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在清末陕西的书院教育版图上,咸阳书院可谓独占鳌头,名震三秦,在省内“无出其右”,同时,它们也是清末陕西乃至西北学风文风的旗帜和风向标。据记载,在这四所咸阳书院里,以宏道书院办学历史最为悠久,陕甘味经书院科举中式最多,崇实书院讲授西学最早,正谊书院则以专讲闽洛之学闻名于世。总而言之,宏道、正谊、味经、崇实这四所书院各具优势,各有千秋,均以其所长而驰名陕甘,享誉西北。
清末的书院改制
自从清末咸阳公立书院陆续改制为学堂后,以书院为名的传统教育机构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以学堂为名的教育机构则取而代之。咸阳的官立公立书院改制后,仅剩寥寥无几的民间书院,没有顺应“书院改学堂”的历史潮流,还在以书院之名办学,如三原的正谊书院、兴平的宏仁书院等。民国时期,这两所书院在“学堂改学校”运动中依旧不为所动,继续固守传统,赓续关学文脉,独树一帜。同时期,其他书院在清末则陆续改制为学堂,如咸阳的渭阳书院、三原的学古书院、武功的绿野书院、长武的宜山书院等,陆续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此外,也有书院改为师范学堂,如兴平的槐里书院即改为单级师范学堂,这也成为近代兴平师范教育之始。
除了原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外,还有改为大学堂和高等学堂的特殊情况,这就不得不说起三原、泾阳的书院改制经过。按照清政府改书院兴学堂令,各省须将省城书院改制为一所大学堂,州府县书院相应改制为中小学堂。省城西安的关中书院按制改为陕西大学堂是依令而行,三原、泾阳的书院此次也无法置身事外,须改制为学堂。因为除了三原正谊书院是民间书院外,其他三所均是公立书院,而且都是陕西的著名书院,自然难逃改制办学的命运。按照州县书院改中小学堂规定,泾阳三原两地三所著名书院如若改成小学堂,实为虚耗数百年教育之资,恐有负往圣先哲之教。
鉴于泾阳三原两地的深厚文脉和浓郁学风,时任陕西学政的沈卫上奏清政府,请求在陕西省城西安之外另建一所大学堂,以整合陕西优质教育资源,赓续厚植数百年关学文脉,此举也是经费紧缺条件下的权宜之策。他在奏疏上说道:“兹奉改设学堂之谕,若就三书院一律更张,不独经费难筹,实亦师资难得”“现拟将味经、崇实两书院暂行停办,而以所有款项书籍归并宏道,请援江苏学臣所管南菁书院成案,改名宏道大学堂”,最终这份奏疏获得光绪帝批准,“著即认真办理,力求实际”。至此,宏道大学堂在省城之外的三原县正式组建成立。
如此,陕西便出现了陕西大学堂和宏道大学堂的并立局面,一时成为全国少有的奇特现象,这也是对泾阳三原数百年文脉的官方认可与肯定。不久,各省大学堂又陆续奉令将大学堂改制为高等学堂。最终,泾阳三原两县的书院,几经辗转,合并改制为宏道高等学堂。宏道高等学堂所设专业,除了初期的内政、外交、算学、方言四科之外,后续还开设了织、窑两科,开创清末西北地区高等学堂设置工科专业之先河。据《咸阳市志》记载,宏道高等学堂是清末陕西和西北唯一的工科高等院校,也是咸阳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
传统书院的落幕
明清时期,承担咸阳教育文化传播职能的书院,在清末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初期各县高等小学,多是脱胎于清末各州县书院,这些小学的特点就是经费由政府拨付,校址在县城或文化发达的乡镇。需要说明的是,在民国前期,这些小学始终是县里最好的学校。
清末书院改制学堂后,这些学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断的转型变化是近代学校改革的时代特点。应当说,由书院改制而来的小学堂,确实比传统私塾和书院更为进步,如办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计划明确,以及分年级和班级授课等,这些对于近代咸阳的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到了学堂改学校时期,这些前身是书院的小学堂,又按照政府法令改头换面成为小学校,似乎是换汤不换药,但也并非就是新瓶装旧酒,很多近代化的教育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并实行,如实行新的教育体制、废除读经讲经、明令女子有受教育权利、学堂改为学校等。
随着近代咸阳基础教育的普及发展,各县的小学数量逐年增加。其中除了公立小学外,还有种类繁多的民间私立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有的私立小学教学质量甚至比公办小学都要高,如于右任创办的三原“私立民治小学”,方向知创办的兴平“私立法震小学”等。这时的小学教育局面早已非民国初期可比,原先由书院改制而来的学校,在近代社会变革与教育转型的历史潮流中经历了沉沉浮浮。
时过境迁,近代书院改制的学校命运各异,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与现在的咸阳教育事业虽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咸阳书院历经岁月变迁,其旧址遗迹依然留存于世。毋庸置疑,咸阳书院兴学育才和赓续文脉的精彩故事,既是咸阳文教事业不可分割的成长经历,也是陕西文教事业深沉厚重的重要历史印记,更是明清西北数百年文教发展史的重要缩影。

宏道书院旧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任耀博
清末的咸阳书院作为传统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过历史潮流冲击,经历了从书院到学堂,从学堂到学校的转变,咸阳文教事业弦诵不绝,历久弥新。新时代下,咸阳依然秉持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以与时俱进的文风学风继续谱写新的教育篇章。
明清时期的咸阳书院
明清时期,咸阳的书院教育发展较快,近乎与官方的州学、县学并驾齐驱,共同承担本地人才培养与选拔职能,为科举制度服务。据记载,清代中后期,书院发展更是独领风骚,风头直接盖过州县学,不少州县学师生同时也是书院师生,州县学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而书院则是大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传统书院的办学宗旨,除了应付科举考试外,主要是修养德行。以三原学古书院为例,这是咸阳地区创办最早的书院。学古书院建立于元延祐七年(1320),其办学宗旨在《学古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读书无贵取糟粕,博约二字宜兼举。立德立功并立言,三者不朽德为主”“处则学为君子儒”“出则尽瘁于王庭”等。《学古歌》指出,读书须以诚心正意为本,以文章事功为辅,实际上还是强调修德、立德。同时,该歌还旗帜鲜明地提倡,读书人如果入仕为官就为国鞠躬尽瘁,如不仕就做个德行兼备的“君子儒”,同时强调读书修德切不可贪图虚名。
清末的咸阳书院,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书院名气,无不以三原、泾阳的书院为优,其余州县书院则次之。在清末陕西的五大著名书院里,除了省城西安的关中书院外,其他四所书院分别是:三原县的宏道书院、正谊书院(清麓书院),泾阳县的陕甘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在清末陕西的书院教育版图上,咸阳书院可谓独占鳌头,名震三秦,在省内“无出其右”,同时,它们也是清末陕西乃至西北学风文风的旗帜和风向标。据记载,在这四所咸阳书院里,以宏道书院办学历史最为悠久,陕甘味经书院科举中式最多,崇实书院讲授西学最早,正谊书院则以专讲闽洛之学闻名于世。总而言之,宏道、正谊、味经、崇实这四所书院各具优势,各有千秋,均以其所长而驰名陕甘,享誉西北。
清末的书院改制
自从清末咸阳公立书院陆续改制为学堂后,以书院为名的传统教育机构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以学堂为名的教育机构则取而代之。咸阳的官立公立书院改制后,仅剩寥寥无几的民间书院,没有顺应“书院改学堂”的历史潮流,还在以书院之名办学,如三原的正谊书院、兴平的宏仁书院等。民国时期,这两所书院在“学堂改学校”运动中依旧不为所动,继续固守传统,赓续关学文脉,独树一帜。同时期,其他书院在清末则陆续改制为学堂,如咸阳的渭阳书院、三原的学古书院、武功的绿野书院、长武的宜山书院等,陆续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此外,也有书院改为师范学堂,如兴平的槐里书院即改为单级师范学堂,这也成为近代兴平师范教育之始。
除了原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外,还有改为大学堂和高等学堂的特殊情况,这就不得不说起三原、泾阳的书院改制经过。按照清政府改书院兴学堂令,各省须将省城书院改制为一所大学堂,州府县书院相应改制为中小学堂。省城西安的关中书院按制改为陕西大学堂是依令而行,三原、泾阳的书院此次也无法置身事外,须改制为学堂。因为除了三原正谊书院是民间书院外,其他三所均是公立书院,而且都是陕西的著名书院,自然难逃改制办学的命运。按照州县书院改中小学堂规定,泾阳三原两地三所著名书院如若改成小学堂,实为虚耗数百年教育之资,恐有负往圣先哲之教。
鉴于泾阳三原两地的深厚文脉和浓郁学风,时任陕西学政的沈卫上奏清政府,请求在陕西省城西安之外另建一所大学堂,以整合陕西优质教育资源,赓续厚植数百年关学文脉,此举也是经费紧缺条件下的权宜之策。他在奏疏上说道:“兹奉改设学堂之谕,若就三书院一律更张,不独经费难筹,实亦师资难得”“现拟将味经、崇实两书院暂行停办,而以所有款项书籍归并宏道,请援江苏学臣所管南菁书院成案,改名宏道大学堂”,最终这份奏疏获得光绪帝批准,“著即认真办理,力求实际”。至此,宏道大学堂在省城之外的三原县正式组建成立。
如此,陕西便出现了陕西大学堂和宏道大学堂的并立局面,一时成为全国少有的奇特现象,这也是对泾阳三原数百年文脉的官方认可与肯定。不久,各省大学堂又陆续奉令将大学堂改制为高等学堂。最终,泾阳三原两县的书院,几经辗转,合并改制为宏道高等学堂。宏道高等学堂所设专业,除了初期的内政、外交、算学、方言四科之外,后续还开设了织、窑两科,开创清末西北地区高等学堂设置工科专业之先河。据《咸阳市志》记载,宏道高等学堂是清末陕西和西北唯一的工科高等院校,也是咸阳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
传统书院的落幕
明清时期,承担咸阳教育文化传播职能的书院,在清末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初期各县高等小学,多是脱胎于清末各州县书院,这些小学的特点就是经费由政府拨付,校址在县城或文化发达的乡镇。需要说明的是,在民国前期,这些小学始终是县里最好的学校。
清末书院改制学堂后,这些学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断的转型变化是近代学校改革的时代特点。应当说,由书院改制而来的小学堂,确实比传统私塾和书院更为进步,如办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计划明确,以及分年级和班级授课等,这些对于近代咸阳的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到了学堂改学校时期,这些前身是书院的小学堂,又按照政府法令改头换面成为小学校,似乎是换汤不换药,但也并非就是新瓶装旧酒,很多近代化的教育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并实行,如实行新的教育体制、废除读经讲经、明令女子有受教育权利、学堂改为学校等。
随着近代咸阳基础教育的普及发展,各县的小学数量逐年增加。其中除了公立小学外,还有种类繁多的民间私立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有的私立小学教学质量甚至比公办小学都要高,如于右任创办的三原“私立民治小学”,方向知创办的兴平“私立法震小学”等。这时的小学教育局面早已非民国初期可比,原先由书院改制而来的学校,在近代社会变革与教育转型的历史潮流中经历了沉沉浮浮。
时过境迁,近代书院改制的学校命运各异,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与现在的咸阳教育事业虽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咸阳书院历经岁月变迁,其旧址遗迹依然留存于世。毋庸置疑,咸阳书院兴学育才和赓续文脉的精彩故事,既是咸阳文教事业不可分割的成长经历,也是陕西文教事业深沉厚重的重要历史印记,更是明清西北数百年文教发展史的重要缩影。
宏道书院旧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