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24期:第01版 首版

大俗大雅宝鸡话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祝嘉  张琼

方言是接地气的民俗活化石,宝鸡话尤其如此。那些表示“吃”的动词,满是生活的烟火气,不用华丽的词语,却把“吃”的样子说得活灵活现。“吮(宝鸡话读作xue)”带着舍不得的娇憨劲儿,“咂(za)”透着不浪费的实在,“噙(qin)”是慢慢品味的样子,“唾(tuo)”是直来直去的痛快。宝鸡话的妙处,就藏在这浓浓的烟火气里。

舍不得咬吮着吃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李白在《蜀道难》里,用一个简单的“吮”字,来描绘蜀道剑阁豺狼虎豹的狰狞残暴。“吮”字的本义是用嘴唇包住吸,古文中最常见的是吮血,也有吮疮、吮痈(yōng)等,语境大都是较为残忍、恐怖的。

但在宝鸡人的语境中,吮的往往是让人口齿生津、心情愉悦的食物。如,“冰棍太凉,先吮几口。”“雪糕化了,快吮一下。”“吮着话梅,口水都流出来了。”“一个棒棒糖,吮了半个小时。”相信不少“80后”“90后”宝鸡人,都有大夏天吮着雪糕逛公园的美好记忆吧。

7月8日,宝鸡人赵翔和妻子带5岁的孩子在上海一家游乐场玩,孩子对各种表演和游乐项目不甚感兴趣,却一直嚷嚷着要吃卡通造型的冰激凌。妻子嫌贵不想给买,但赵翔爽快地答应了,并劝慰妻子说:“大老远的带娃出来玩,图的不就是娃高兴吗?”

看着孩子开心地吮着冰激凌,赵翔对妻子说:“我像娃这么大的时候,吃冰棍、雪糕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记得有一次,我妈给我和同学一人买了一根雪糕,我们非常稀罕,一边小心地吮着自己的雪糕,一边认真地盯着对方的雪糕,都希望对方吃得快点、自己吃得慢点。结果,不等吃完,雪糕就化了,我们都特别遗憾!”

正如赵翔小时候吃雪糕的情景,在宝鸡方言中,吮字常常暗含着一种珍视和满足,有好吃的东西却舍不得吃,只是含在嘴里,不咬不嚼,任由其在唇齿和舌尖滑过,让美好的滋味一点点地从口中流入心中。

两口咂完别浪费

“娃小不能吃桃,叫娃咂两口桃汁,就行了。”

“大伯昨个说的话有道理,你好好咂摸咂摸。”

“谁还没个短处,你再别‘咂呱’人家了。”

“咂”字宝鸡人常说常用,表达用力吸的意思,也可组词咂摸、“咂呱”,表达回味寻思、说长道短等意思。从用力吸的动作,到仔细辨别、品评谈论的寓意,一个“咂”字印证着宝鸡方言的精准与生动。

家住渭滨区石坝河附近的刘建德老人说:“‘咂’字就是用嘴吸,比如,我教孙子珍惜食物时,会说:‘这盒牛奶没喝完,扔了可惜,我娃再咂两口。’‘咂’还有叮咬的意思,最近渭河边蚊虫多,我去河边转,被蚊子咬了一腿包,会说:‘哎呀,蚊子把我咂了个美。’‘咂’也有细细品尝的意思,老伴让我尝尝汤的咸淡,会说:‘你咂一口,看缺盐不。’”

此外,宝鸡话中“咂”还常被组词使用,“咂摸”表示仔细辨别、回味、寻思。刘建德回忆:“有一次,我和老伴因孙子教育问题争执了几句,后来我把老伴的话咂摸来咂摸去,觉得人家说得有道理。‘咂摸’有仔细回味、寻思的意思,就像尝食物的味道一样,把一句话在心里细细琢磨好几遍。”

“咂呱”也是宝鸡方言中的常用词,表达说长道短、品头论足、评论某人某事的意思,一般是指针对别人的缺点不足、不当言行或尴尬境地等进行打趣或开玩笑。刘建德举例,比如,有人大路不走,非要踩别人家菜地,那人家肯定要“咂呱”他。又比如,有人开玩笑时会说:“我就穿个花衬衫嘛,你看你把我‘咂呱’了一天。”

先噙一会别急咽

“把这枚含片噙在嘴里几分钟,润润嗓子。”

“这幅木版年画上绘有鹿噙灵芝,寓意福禄长寿。”

宝鸡话里“噙”字的使用频率很高,多用来表达嘴里含着、衔着,具体含义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7月9日,宝鸡市退休教师薛慧琴回忆说:“‘噙’字我常用常说,教书时讲课费嗓子,一有空就往嘴里噙一片西瓜霜,润润嗓子,这时‘噙’就是嘴里含着的意思。‘噙’也有眼睛里含着的意思,有一回,班里两个学生闹矛盾,我本来想教育批评,可他俩眼睛里已经噙满了眼泪,便不忍心再责备,只是温言好语地劝解。‘噙’在这两个语境中意思略有差别,但都有‘含住’的意思,不过一个是含在嘴里,另一个是含在眼睛里。”

宝鸡民间非遗丰富绚烂,诸多非遗项目与“噙”字颇有渊源。凤县留凤关镇酒铺村人王永杰是凤县民歌传人,曾向记者讲过一首山歌的动人传说:相传西周时期,留凤关生活着凤凰与百鸟,有一对青年夫妻被恶人赶上山,断水断粮,濒临死亡。凤凰为救人,飞了49天,从东海噙来一滴仙水,救活了这对夫妻。但这只凤凰因嘴噙仙水,无法进食饮水,晕死过去。这对夫妻围着凤凰,唱了49天山歌,终于将其唤醒。自此,山歌便在山间传唱开来。

在凤翔木版年画中,“噙”这一动作也多次出现,这里的“噙”可理解为“衔”。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邰立平的年画作品《大门神》中,一位门神手托圆盘,盘中有一只鹿嘴噙灵芝,这一寓意吉祥的图案象征着福禄、长寿与健康。此外,凤翔木版年画中还有鱼噙珠、羊噙灵芝、鸟噙花等多种图案,生动展现了民间艺术对“噙”这一动作的捕捉与描摹。

一嚼不对劲唾了

隔夜的包子,吃了两口觉得味道不对劲,赶紧唾了。

朋友送的牛肉干,嚼了半天嚼不烂,干脆唾了。上了年纪的宝鸡人在表达吐出之意时,一般不说“吐”,而说“唾”,且往往发音较重,就像吐这个动作短促、有力。

“唾”字本义为唾液,是名词,后引申为吐唾液,是动词,成语“唾手可得”“唾面自干”的“唾”均为此义,前者形容像往手上吐唾沫一样简单易得,后者意为被人吐在脸上,却不擦拭任其自干,指代受了侮辱又极度容忍,不加反抗。在此基础上,“唾”又引申出轻蔑、羞辱之意,如唾弃、唾骂等,都是指用吐唾沫的方式表达嫌弃、辱骂。

在宝鸡方言里,“唾”不仅指吐唾沫,还指吐出其他东西,如“嚼了两口甘蔗,唾了”“用茶漱一漱口,唾掉”“口香糖要包在纸里扔掉,嫑往地下唾”等等。

看起来,宝鸡话的“唾”似乎完全等于普通话的“吐”,实则不然。家住凤翔区城关镇的李继发表示,他们既说“唾”,也说“吐”,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的。如果要表达从嘴里吐出来这个动作,往往用“唾”,如“不要随地唾痰”“咬不动就唾了”“把瓜子皮唾得到处都是”,但如果要表达从肚子里吐出来这个动作,往往还是用“吐”,如“娃发烧了,把奶全吐了”“一闻那味道,忍不住想吐”“老三喝醉了,吐得到处都是”。李继发进一步解释,“唾”的动作是主动做的,无用的、有害的东西才“唾”,因此,“唾”带有“弃”的意思;“吐”则是受其他因素影响,不由得或不自主做出的动作,并不带有“弃”的意思。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