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三尺讲台 育钻探精兵
——记三秦工匠、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丁海英
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8月4日,暑期的校园一片静谧。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技师丁海英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屋内不时传出电脑键盘敲击声和书本翻页的沙沙声,合成了她的“暑期旋律”。
扎根职教一线十六载,丁海英从一名普通青年教师,一步步成长为高级“双师型”教师、三秦工匠、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多重光环背后,是她数年如一日以匠心育匠才的坚守。
在讲台“钻”出育人深功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向社会培养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是丁海英关注的重点问题。
“首先要把理论知识讲清讲透,夯实理论功底。”丁海英所教授的《钻探工程技术》等课程,一些概念晦涩难懂。“如果仅照着课本讲,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她在教学设计中花费大量心思。讲孔壁失水原理时,她用高中生物学细胞液知识进行类比;讲钻井液配置时,她用医生配药来打比方;讲定向钻井原理时,她援引大量案例,并借助虚拟仿真资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光“讲”还不够。在学校支持下,丁海英带领团队建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煤矿智能开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把最前沿的生产技术“挪”进校园、“搬”上讲台。
“参加工作后,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丁老师都讲过,我在学校实训基地也进行过相关实践学习。”刚毕业一年的学生高兴说。实训基地利用半实物仿真、数字孪生技术等,形成“一井+一面+一中心”一体化基地建设模式,入选工信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
把论文“写”进行业一线
“教学科研不是空中楼阁,一定要紧跟企业生产实际,解决教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丁海英说。
针对专业教学标准与产业脱节的痛点,丁海英联合省内外龙头企业、煤炭类院校,共同研制《煤矿智能化开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获批教育部第四批试点证书。
同时,她主持/参与编制《高职煤田地质勘查专业简介》《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等多项国家级标准,为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教学提供参照,推动教学标准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7月初,在2025年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丁海英进行了煤炭类教学标准的宣贯。
近年来,丁海英聚焦地质勘查与矿区治理等行业热点,深入开展技术研究与发明创新。“原来的振动筛滤网不便于更换,长期使用会影响效果。这款钻井液振动筛,能够方便及时更换过滤筛网,可以在使用前后对过滤筛网进行冲洗,提高钻井液振动筛本体的使用效果。”丁海英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的专利成果。
多年来,她始终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完成省级科学研究计划服务地方专项等纵向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18项,公开发表论文22篇,获得7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把论文“写”进了行业一线。
将火种“撒”向职教沃土
走进丁海英技能大师工作室,满墙的荣誉证书见证着团队建设与人才培育的累累硕果。
她的智慧闪烁在非洲地区。2022年,丁海英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坦桑尼亚煤矿开采技术员(NTA4)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专业教学标准,并通过官方认证,将标准研制经验分享至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助力非洲职业教育发展。
她的足迹刻印在雪域高原。2023年,丁海英赴西藏阿里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和矿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需求调研,为学校承担的采矿技术专业藏族班学生培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她还积极投身援疆事业,参与新疆理工职业大学帮扶工作,以实际行动架起交流合作桥梁。
“独行快,众行远。”作为工作室带头人,丁海英秉持“传帮带引”理念,以师带徒模式为省内外地勘企业、煤炭企业等培养高技能人才,团队师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29项。
“用心上好每一堂课,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托举。”丁海英时刻以钻探人的坚韧与执着,站稳三尺讲台,深耕职教沃土,培育着一批又一批钻探精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8月4日,暑期的校园一片静谧。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技师丁海英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屋内不时传出电脑键盘敲击声和书本翻页的沙沙声,合成了她的“暑期旋律”。
扎根职教一线十六载,丁海英从一名普通青年教师,一步步成长为高级“双师型”教师、三秦工匠、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多重光环背后,是她数年如一日以匠心育匠才的坚守。
在讲台“钻”出育人深功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向社会培养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是丁海英关注的重点问题。
“首先要把理论知识讲清讲透,夯实理论功底。”丁海英所教授的《钻探工程技术》等课程,一些概念晦涩难懂。“如果仅照着课本讲,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她在教学设计中花费大量心思。讲孔壁失水原理时,她用高中生物学细胞液知识进行类比;讲钻井液配置时,她用医生配药来打比方;讲定向钻井原理时,她援引大量案例,并借助虚拟仿真资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光“讲”还不够。在学校支持下,丁海英带领团队建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煤矿智能开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把最前沿的生产技术“挪”进校园、“搬”上讲台。
“参加工作后,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丁老师都讲过,我在学校实训基地也进行过相关实践学习。”刚毕业一年的学生高兴说。实训基地利用半实物仿真、数字孪生技术等,形成“一井+一面+一中心”一体化基地建设模式,入选工信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
把论文“写”进行业一线
“教学科研不是空中楼阁,一定要紧跟企业生产实际,解决教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丁海英说。
针对专业教学标准与产业脱节的痛点,丁海英联合省内外龙头企业、煤炭类院校,共同研制《煤矿智能化开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获批教育部第四批试点证书。
同时,她主持/参与编制《高职煤田地质勘查专业简介》《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等多项国家级标准,为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教学提供参照,推动教学标准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7月初,在2025年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丁海英进行了煤炭类教学标准的宣贯。
近年来,丁海英聚焦地质勘查与矿区治理等行业热点,深入开展技术研究与发明创新。“原来的振动筛滤网不便于更换,长期使用会影响效果。这款钻井液振动筛,能够方便及时更换过滤筛网,可以在使用前后对过滤筛网进行冲洗,提高钻井液振动筛本体的使用效果。”丁海英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的专利成果。
多年来,她始终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完成省级科学研究计划服务地方专项等纵向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18项,公开发表论文22篇,获得7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把论文“写”进了行业一线。
将火种“撒”向职教沃土
走进丁海英技能大师工作室,满墙的荣誉证书见证着团队建设与人才培育的累累硕果。
她的智慧闪烁在非洲地区。2022年,丁海英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坦桑尼亚煤矿开采技术员(NTA4)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专业教学标准,并通过官方认证,将标准研制经验分享至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助力非洲职业教育发展。
她的足迹刻印在雪域高原。2023年,丁海英赴西藏阿里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和矿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需求调研,为学校承担的采矿技术专业藏族班学生培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她还积极投身援疆事业,参与新疆理工职业大学帮扶工作,以实际行动架起交流合作桥梁。
“独行快,众行远。”作为工作室带头人,丁海英秉持“传帮带引”理念,以师带徒模式为省内外地勘企业、煤炭企业等培养高技能人才,团队师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29项。
“用心上好每一堂课,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托举。”丁海英时刻以钻探人的坚韧与执着,站稳三尺讲台,深耕职教沃土,培育着一批又一批钻探精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