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36期:第03版 企业

为战机披“新甲”

——中航工业陕飞飞机喷漆攻坚小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通讯员 王勇

入伏以来,热浪席卷大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表面工程中心(简称“中航工业陕飞”)零件喷漆单元迎来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为某架肩负重要使命的飞机进行整机非金属材料零件喷漆。表面工程中心抽调党员与高水平操作人员,组建起一支攻坚突击队。“集中一切资源,凝聚所有力量,保障任务高质量完成……”动员会上,全体成员紧握拳头宣誓,随后转身踏入喷漆厂房,毅然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这架待喷飞机的外表面有十余项喷漆任务,分布在机身各个角落。其中位于机身最高处的喷漆部位悬在半空,必须借助登高梯或登高车才能够得着,操作难度大,安全风险也大。拥有20多年经验的喷漆技师袁博,迅速戴好安全帽,系上安全带,将遮蔽纸、胶带等辅助用品收进工具包,随登高车缓缓升至十几米的高空。脚下的厂房逐渐缩小,耳边传来机械运转的嗡鸣声,登高车轻微晃动着,袁博深吸一口气,按下喷枪扳机,均匀细腻的漆雾如丝绸般铺展开来,覆盖过每一寸需要保护的区域。“高空作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滴油漆都要喷在该喷的地方。”他说。

高温下,喷漆厂房宛如一个密不透风的桑拿房,再加上喷漆过程中溶剂挥发产生的热量,室内温度直逼40摄氏度。即便所有通风设备都开至最大档位,也带不走弥漫在空气中的闷热。

操作人员穿着厚重的防静电工作服工作,仅开工10分钟,汗水就顺着额角往下淌,在护目镜内侧凝结成水珠,模糊了视线。他们只能趁着换漆料的间隙,摘下护目镜用袖子匆匆一抹,脸上便留下两道清晰的汗痕。操作员郝旭德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工作服紧紧贴在身上,像穿了件湿棉袄,可他手里的喷枪始终没有停下来。“夏天喷漆哪有不出汗的?”他笑着说,眼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进口罩里。

“不能蛮干,要巧干,必须以质量为先。”这是单元长在排产会上强调的重点。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单元长拿着图纸,将飞机按部位“分块”:机头及前机身、机身机翼、尾段及小部件,三个小组同步开工,却又巧妙避免交叉作业。

机头及前机身的曲面对喷漆的均匀度提出更高要求,班长魏灿琳带着组员先在样板上反复测试漆料粘度,确定喷涂参数后,才小心翼翼地开始作业,确保漆层既不流挂也不发花。机身机翼的平面区域面积大,是提升效率的关键,组员们采用分区接力法,两人一组交替作业,既避免了重复喷涂,又能在换班时及时检查漆面质量。尾段及小部件的非金属部件多为异形结构,边角缝隙多,马兴军带着徒弟用小口径喷枪一点一点“补”,确保覆盖每个角落。

各小组之间紧密配合,前道工序刚完成,后道工序的人员就已准备就绪。这种环环相扣的协作,让原本需要3天的工作量,在24小时内就完成了。

当最后一道清漆喷涂完毕,袁博从登高车上下来时,双腿早已发僵,望着阳光下泛着均匀光泽的机身,他笑了。24小时连续奋战,突击队用掉了20多升漆料,更换了10多副防护手套,累计高空作业时长约8小时。

当检验检查漆面全部合格后,厂房响起了欢呼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这架身披“新甲”的飞机,即将奔赴新的征程,而表面工程中心的突击队员们,又转身投入到下一项任务中……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