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38期:第01版 首版

蒲峪水库:战天斗地化清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院

蒲峪水库全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农业的稳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治水兴农”成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战略抉择,也是一代人用热血书写的行动纲领。

山水足迹

“十年九旱,颗粒难收。那年月,看天吃饭。”华阴孟塬的老人每每讲述蒲峪水库建设史都会说道,浑浊的眼里仿佛又看到龟裂的土地。华阴虽坐拥秦岭杜峪、黄甫峪、仙峪、瓮峪等丰沛水源,却因地形割裂,饱受旱涝之苦。东南孟塬尤甚,“水在峪中流,人在塬上愁”是真实写照。汛期一到,南山支流如脱缰野马,冲毁农田,阻断交通,一片狼藉。

破局之策,在于蒲峪。1969年寒冬,一声号令,数万华阴百姓肩扛简陋行李,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朴素信念,顶着凛冽寒风,浩浩荡荡开赴秦岭蒲峪。没有挖掘机轰鸣,没有卡车穿梭,目之所及,是铁锹、箩筐、架子车,是沉默而坚韧的人海。

“华山呀,华山,吆喝吆喝吆”粗犷的劳动号子刺破山谷的寂静。炊烟升起,弥漫着玉米糁和红薯混合的简单饭香。“男人能干,咱也能干!”一群妇女,头裹旧毛巾,正奋力抬起装满湿土的箩筐。放寒假的学生,稚嫩的肩膀已磨出血泡,咬着牙将一车碎石推上陡坡。

最震撼的是北坡峭壁上那幅由上万块青石拼成的巨幅标语--“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十六个字,每个字占地数十平方米,远在数里之外依然夺目。这是无声的誓言,是嵌入山体的集体意志。

岁月记忆

蒲峪水库的诞生,绝非寻常水利工程的堆砌,而是一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硬仗”——一场凝聚着万千建设者的意志、奉献与牺牲的人与自然的生存博弈。

站在峡谷前抬头看,两边山崖像被巨斧劈开似的。建设者要在东边悬崖上凿出泄洪道,西边峭壁上挖出进山路,钢钎和铁锤只能在狭窄的作业面分段推进。

最险的是截住山涧急流那会儿,机械轰鸣昼夜不停,建设者踩着湿滑的岩壁作业,衣服被汗水和泥浆糊得梆硬,活生生靠着一股韧劲凿穿山体引开水流。最难的是开挖“结合槽”,建设者穿着灌满泥浆的胶靴,往返于晃悠的跳板,将一筐筐石渣从数米深坑肩扛而出。

工程指挥部高效运转。电力工人冒着严寒,仅用数日便在深山架起供电线路,点亮了工地。水利专家被紧急请来,指导精准爆破,炸开坚硬的山岩。

水库建设实施全域动员战略,孟塬、卫峪等九个公社被划为九个民兵团,实行标准化轮班作业。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华阴发动驻地三线厂矿,投入翻斗车、挖掘机、装载机、链轨拖拉机等工程机械协同作业。驻渭某解放军部队也参与关键工段施工,主坝填筑进度明显加快。

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行李一放,直奔蒲峪。他二话不说,拉起一辆架子车就加入了运土的洪流。坝面上,高达数十米的片石护坡,是老石匠炊守斌、遆兵华等人,一块一块精心挑选、严丝合缝砌上去的。

而工程师姚思忍,则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大坝。三十多岁的他,把家安在了工棚里。一日,他如往常般登上坝体查看进度。突然脚下一滑,从湿滑的陡坡上坠落……追悼会在华山烈士陵园举行。亲历者蔡乐才老人至今路过华山,总要走进陵园,对着姚思忍的墓碑深深三鞠躬。和姚工一样长眠于此的建设者,还有四位。他们的名字,刻在了青山绿水间,也刻在了华阴人民的心上。

清泓安澜

蒲峪水库,这座在秦岭峪道中拔地而起的现代水利设施,以其奔涌的清流,重塑了一方水土的容颜与灵魂,彻底改写了周边百姓的命运轨迹。

从“滴水贵如油”到清泉入户。在1978年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孟塬地区的百姓对“滴水贵如油”有着切肤之痛。村口“横卧”的一个涝池,在雨季时接满雨水,旱季便化作救命甘霖;龟裂的黄土沟壑间,驮水的队伍踏出蜿蜒的“生命折线”;母亲化雪成水,熬糁糁饭,成为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1978年蒲峪水库的竣工,犹如在干渴的大地上划出一道生命线。这座设计库容达117万立方米的水利枢纽,通过输水管渠构成的“水网动脉”,将清流送入1.7万名群众的灶台。随着水库配套灌渠系统的建成,孟塬地区的粮食生产迎来了历史性转折。据《华阴县志》记载,当地粮食亩产从1981年的82.5公斤跃升至1988年的159公斤,粮食总产量自1985年起连续4年突破500万公斤大关。

从“洪水猛如兽”到静水安澜。蒲峪水库防洪体系采用“分级设防”理念,就像给水库装上多道保险锁。整个工程的核心枢纽是巍然耸立于峪道之间的黏土心墙坝,坝顶设计高程达到856米(黄海高程系),最大坝高51米(自建基面至坝顶),坝顶结构总长165米,顶宽4米并设置防浪墙与交通通道。

防洪系统的核心是右岸那条315米长的开放式泄洪道,它的泄洪能力经过测算——能平稳应对普通洪水,遇到特大暴雨时,1分钟内能释放相当于10个泳池的水量(286立方米每秒)。而在左岸山体里,还隐藏着精密调控的放水设施,通过启闭机就能像水龙头般精确控制下泄流量。

从“奇险天下山”到山水相依。如今的蒲峪水库已蜕变为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春日桃花夹岸,夏日碧波百亩,秋时层林尽染,冬季雪满溪山。特别是每到丰水季节,百亩碧波映照着蓝天白云,鸟鸣婉转,鱼翔浅底,绿水青山间响起“生态交响曲”。

在华阴人心中,蒲峪水库早已超越功能属性,与辽阔苍翠的华阳草甸、柳浪闻莺的渭水河堤并称三大户外胜地。作为西岳华山的生态姊妹篇,蒲峪水库以柔美灵动的气质,与壁立千仞的险峰刚柔相济,共同谱写着“奇险天下山,清幽蒲峪水”的山水二重奏,成为人们感知季节流转、寻觅心灵栖居的绝佳所在。

站在水库坝顶,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蒲峪水库无声诉说着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豪情与智慧。它所诠释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已融入这一泓碧水,滋养着这片土地,惠泽着代代子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