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盘城怀古
梁新会
前几日,与文朋诗友同游金盘城,谈起此城的建设者——清代永寿县令张焜,众人皆叹服不已。
金盘城位于永寿县永平镇,永平镇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历史悠久,在秦代称麻亭,在唐、宋、元至民国时期,曾三次作为永寿县治,累计长达700年,素有“秦陇咽喉,彬宁锁钥”之称。
张焜,字大启,号西屏,清南昌府(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康熙六年(1667年),由乡举任永寿知县。张焜到任时,永寿县城因战乱和旱灾几乎荒废(原6600户减至765户),官员们四散在窑洞民房里办公。张焜到任后,看到这种情形,非常痛心,慨然长叹:“城池乃国家之保障,民之生聚,岂能长鞠为茂草乎!”
张焜立即申请赈灾粮,开展赈灾工作,确保百姓有粮可食;同时废除不合理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生产秩序。永寿县城路通三边,每日驿马飞驰,各类差役使者络绎不绝。永寿县衙专门备有驷马厩房,但这些差役却把备马的任务又分派给老百姓。差役们每次检查百姓准备的马匹时,都要求百姓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们。但凡马匹稍不合标准,饭食略不合胃口,便对百姓呵斥怒骂,肆意鞭打,以至于“每遇一差,传旗一到,里民值日者便魂摇胆碎”。永寿百姓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张焜不畏强权,决定下大力气兴利除弊。他亲自主持颁布新规,并将其刻在碑石之上,立于县衙大门前。碑文开宗明义,义正词严:“今卑职仰思皇上爱民之心,各宪恤民意,不惜一身之劳,不屏独任之苦,不顾差舍之谤,永行禁革,以除私弊。”此举彻底根除了坑害百姓、扰乱官场的备马制度。
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县令作为最底层的官员,处处受制,想要有所作为,难于上青天。加之,清代官场积弊成疴;稍不留心就可能因言获罪,招来杀身之祸。多少仁人志士想要为民做主,却无可奈何,几番挣扎之后只好随波逐流,三缄其口,明哲保身。张焜是官场的一股清流,他体恤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整顿了官场风气,令人肃然起敬。
“永寿民不聊生,不行拯救,实为官守者之耻”。张焜决计上不动国帑,下不病民生。时值清初财政紧缩,朝廷拨款无望,他亲回南昌,变卖了家中全部田产,还向亲朋好友借贷了一部分钱,凑足了三千两银子,带回永寿。他的举动感化了众人,于是乡绅胥吏自愿捐银一千四百多两,普通民众也表示甘愿出力出物,听候调遣。他信心大振,亲自带人查看地形,本着最大限度省时省力,节约开支的原则,依靠山势修复城墙。在他的率领下,上下一心,历时一年多,于1669年,重修了县城和官署,解决了百姓居无定所的问题。修好的县城形似盘中的金元宝,取名金盘城,寓意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永寿属于旱塬地带,祖祖辈辈用水困难。新中国成立后,温饱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但吃水一直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根本打不出水,直到近二三十年,全县群众的吃水问题才得到了根本解决。可以想象,张焜在任时,永寿的缺水问题非常严重。张焜怜悯百姓,感慨地说:“民之苦,恒在饥,而永民又兼苦渴也。”于是他查阅书籍,终于找到泉水,打算将宋朝开发的吕公惠民泉再次引入县城。这次他又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招募民工,终将泉水引入县城。但泉水在流入途中大都渗入浮土,流到县城能用的所剩无几。到了严冬,水道结冰上冻,水根本到不了县城。张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请人烧制了数千个陶瓷桶罐,然后把罐子衔接起来,这样把泉水引入县城损耗很小。为了防冻,他让人在陶瓷桶罐上面盖上厚厚的土层。这下,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山泉水了。永寿人至今把这种水管叫“罐罐水管”,把张焜修建的惠民泉水出口叫“罐罐沟垴”。
申赈粮、革差徭、修复旧县城和“吕公泉”之后,张焜又建学宫编县志,对聪颖优秀者捐廉奖赏,还设医施药为民治病,劝课耕织,劝民息讼,倡导乡规民约,减少了诉讼案件,深受百姓爱戴。
张焜在任八年,为百姓们干了八件大事。有的时过境迁,已经无迹可寻,但他在任时,亲自主持编撰的《永寿县志》,至今依然被人奉为圭臬。这是迄今为止永寿现存的第一部县志,里面详细记录了永寿县当时的风土人情、山水、建筑、人物等等,为后人深入了解永寿提供了翔实史料。
张焜是位饱学之士,他热爱永寿,在和永寿百姓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情感,把永寿县当成了第二故乡,还曾为县城周围的美景撰写了十四首诗。
八年后,张焜被上司派往江浙参赞军务,平定叛乱,永寿百姓难舍难分,洒泪相送。几年后,一身肝胆的他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永寿百姓得知噩耗后,悲伤万分,捐资为其修建祠庙,常年祭祀,祖祖辈辈传颂着他的功德。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张焜去世300年了,他的为政之德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熠熠发光。永寿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深入挖掘张焜公正清廉的精神,借助永平古镇的自然生态资源,将廉洁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展现公正清廉的精神,推出绿色生态与清正廉洁为一体的“清风之旅”廉行路线,让游客在“一路清风”中,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深受民众欢迎。
300多年后,我们来此凭吊,只见新建的勤政广场上草木成荫,中间矗立着高大的廉吏张焜汉白玉雕像,两边有张焜事迹展览墙,清风长廊、引水工程,各色花坛点缀其间,巧妙地表达了永寿人民对张焜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我们拾级而上,进入城内参观,看到清代的遗址保存较完整,县衙、古城墙、城隍庙等都已对外开放。新修的美食街皆是仿清样式,古香古色,与古城墙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登上被整修过的金盘城,只见古城与山势巧妙融合在一起。左有青龙(东岭梁),右踞白虎(虎山),前拥朱雀(翠屏山),后靠玄武(永寿梁),形如“架上金盘”,巧夺天工,气势雄伟,足见张焜修建县城时的用心良苦。
城墙上风势强劲,旌旗猎猎,犹闻金戈铁马之声,似有千军万马在呐喊,感觉好像到了边塞苦寒之地。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武陵寺塔清晰可见。此塔矗立于虎山之上,始建于北魏天兴年间,现塔为宋代修筑,塔体造型优美,仿佛一位指点江山的文人。而金盘城巍峨高大,好似威风凛凛的武将。一塔一城,一文一武,遥遥相对,像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守护着全城百姓的安危。一塔一城,一砖一瓦,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在永平古镇走一走,清正之气会涤荡心灵的尘埃,会涵养为民的情怀,会陶冶高尚的情操,人似乎脱胎换骨了一般。
临别时,回首张焜塑像,我感觉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热切期盼。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梁新会
前几日,与文朋诗友同游金盘城,谈起此城的建设者——清代永寿县令张焜,众人皆叹服不已。
金盘城位于永寿县永平镇,永平镇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历史悠久,在秦代称麻亭,在唐、宋、元至民国时期,曾三次作为永寿县治,累计长达700年,素有“秦陇咽喉,彬宁锁钥”之称。
张焜,字大启,号西屏,清南昌府(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康熙六年(1667年),由乡举任永寿知县。张焜到任时,永寿县城因战乱和旱灾几乎荒废(原6600户减至765户),官员们四散在窑洞民房里办公。张焜到任后,看到这种情形,非常痛心,慨然长叹:“城池乃国家之保障,民之生聚,岂能长鞠为茂草乎!”
张焜立即申请赈灾粮,开展赈灾工作,确保百姓有粮可食;同时废除不合理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生产秩序。永寿县城路通三边,每日驿马飞驰,各类差役使者络绎不绝。永寿县衙专门备有驷马厩房,但这些差役却把备马的任务又分派给老百姓。差役们每次检查百姓准备的马匹时,都要求百姓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们。但凡马匹稍不合标准,饭食略不合胃口,便对百姓呵斥怒骂,肆意鞭打,以至于“每遇一差,传旗一到,里民值日者便魂摇胆碎”。永寿百姓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张焜不畏强权,决定下大力气兴利除弊。他亲自主持颁布新规,并将其刻在碑石之上,立于县衙大门前。碑文开宗明义,义正词严:“今卑职仰思皇上爱民之心,各宪恤民意,不惜一身之劳,不屏独任之苦,不顾差舍之谤,永行禁革,以除私弊。”此举彻底根除了坑害百姓、扰乱官场的备马制度。
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县令作为最底层的官员,处处受制,想要有所作为,难于上青天。加之,清代官场积弊成疴;稍不留心就可能因言获罪,招来杀身之祸。多少仁人志士想要为民做主,却无可奈何,几番挣扎之后只好随波逐流,三缄其口,明哲保身。张焜是官场的一股清流,他体恤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整顿了官场风气,令人肃然起敬。
“永寿民不聊生,不行拯救,实为官守者之耻”。张焜决计上不动国帑,下不病民生。时值清初财政紧缩,朝廷拨款无望,他亲回南昌,变卖了家中全部田产,还向亲朋好友借贷了一部分钱,凑足了三千两银子,带回永寿。他的举动感化了众人,于是乡绅胥吏自愿捐银一千四百多两,普通民众也表示甘愿出力出物,听候调遣。他信心大振,亲自带人查看地形,本着最大限度省时省力,节约开支的原则,依靠山势修复城墙。在他的率领下,上下一心,历时一年多,于1669年,重修了县城和官署,解决了百姓居无定所的问题。修好的县城形似盘中的金元宝,取名金盘城,寓意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永寿属于旱塬地带,祖祖辈辈用水困难。新中国成立后,温饱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但吃水一直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根本打不出水,直到近二三十年,全县群众的吃水问题才得到了根本解决。可以想象,张焜在任时,永寿的缺水问题非常严重。张焜怜悯百姓,感慨地说:“民之苦,恒在饥,而永民又兼苦渴也。”于是他查阅书籍,终于找到泉水,打算将宋朝开发的吕公惠民泉再次引入县城。这次他又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招募民工,终将泉水引入县城。但泉水在流入途中大都渗入浮土,流到县城能用的所剩无几。到了严冬,水道结冰上冻,水根本到不了县城。张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请人烧制了数千个陶瓷桶罐,然后把罐子衔接起来,这样把泉水引入县城损耗很小。为了防冻,他让人在陶瓷桶罐上面盖上厚厚的土层。这下,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山泉水了。永寿人至今把这种水管叫“罐罐水管”,把张焜修建的惠民泉水出口叫“罐罐沟垴”。
申赈粮、革差徭、修复旧县城和“吕公泉”之后,张焜又建学宫编县志,对聪颖优秀者捐廉奖赏,还设医施药为民治病,劝课耕织,劝民息讼,倡导乡规民约,减少了诉讼案件,深受百姓爱戴。
张焜在任八年,为百姓们干了八件大事。有的时过境迁,已经无迹可寻,但他在任时,亲自主持编撰的《永寿县志》,至今依然被人奉为圭臬。这是迄今为止永寿现存的第一部县志,里面详细记录了永寿县当时的风土人情、山水、建筑、人物等等,为后人深入了解永寿提供了翔实史料。
张焜是位饱学之士,他热爱永寿,在和永寿百姓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情感,把永寿县当成了第二故乡,还曾为县城周围的美景撰写了十四首诗。
八年后,张焜被上司派往江浙参赞军务,平定叛乱,永寿百姓难舍难分,洒泪相送。几年后,一身肝胆的他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永寿百姓得知噩耗后,悲伤万分,捐资为其修建祠庙,常年祭祀,祖祖辈辈传颂着他的功德。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张焜去世300年了,他的为政之德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熠熠发光。永寿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深入挖掘张焜公正清廉的精神,借助永平古镇的自然生态资源,将廉洁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展现公正清廉的精神,推出绿色生态与清正廉洁为一体的“清风之旅”廉行路线,让游客在“一路清风”中,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深受民众欢迎。
300多年后,我们来此凭吊,只见新建的勤政广场上草木成荫,中间矗立着高大的廉吏张焜汉白玉雕像,两边有张焜事迹展览墙,清风长廊、引水工程,各色花坛点缀其间,巧妙地表达了永寿人民对张焜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我们拾级而上,进入城内参观,看到清代的遗址保存较完整,县衙、古城墙、城隍庙等都已对外开放。新修的美食街皆是仿清样式,古香古色,与古城墙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登上被整修过的金盘城,只见古城与山势巧妙融合在一起。左有青龙(东岭梁),右踞白虎(虎山),前拥朱雀(翠屏山),后靠玄武(永寿梁),形如“架上金盘”,巧夺天工,气势雄伟,足见张焜修建县城时的用心良苦。
城墙上风势强劲,旌旗猎猎,犹闻金戈铁马之声,似有千军万马在呐喊,感觉好像到了边塞苦寒之地。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武陵寺塔清晰可见。此塔矗立于虎山之上,始建于北魏天兴年间,现塔为宋代修筑,塔体造型优美,仿佛一位指点江山的文人。而金盘城巍峨高大,好似威风凛凛的武将。一塔一城,一文一武,遥遥相对,像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守护着全城百姓的安危。一塔一城,一砖一瓦,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在永平古镇走一走,清正之气会涤荡心灵的尘埃,会涵养为民的情怀,会陶冶高尚的情操,人似乎脱胎换骨了一般。
临别时,回首张焜塑像,我感觉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热切期盼。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