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扬,班列飞驰
——场话剧与一条丝路的时代交响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8月13日,古城西安迎来穿越时空的双重鸣笛。上午,X9043次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出西安国际港站,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首发以来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超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当晚,西安话剧院新城剧场内,象征出发的汽笛声穿透舞台--讲述中欧班列“长安号”成长史的话剧《长安号的笛声》正在上演。
舞台上下,一条横贯欧亚的“钢铁丝路”在现实与艺术的交响中铺展延伸。
从四等小站到国际枢纽
舞台光影流转,将观众带回2006年的新筑站。彼时这座四等小站站场荒凉,基础设施薄弱。剧中人物一句“建设陆港”的豪迈宣言,激起全场掌声。
话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十年征程:从2013年首列“长安号”鸣笛西行,到构建起覆盖亚欧全境的18条国际干线、联动全国的26条国内线路,舞台背景上的数据悄然跳动--最终定格在累计开行突破2.5万列的壮举。而当日现实突破的30000列大关,则为这组艺术数字写下新的坚实注脚。
数字背后,是内陆开放的惊人一跃。不沿边、不靠海的西安,借由“长安号”的引擎,崛起成为辐射欧亚的国际陆港。货流牵引产业集聚,班列从“运货物”到“聚产业”,一条新时代内陆开放的新丝路已然成型。
微小齿轮转动时代巨轮
当场景切换至调休时分的面馆,热腾腾的蒸汽模糊了舞台边界。面馆老板因港区扩建面临搬迁,与儿子的争执中浸着两代人的坚守与彷徨;检修工捧着一碗面,念叨机械顺当心才安--这些烟火细节,让宏大的国家叙事有了温暖肌理。
剧中没有符号化的英雄。技术攻关时,年轻职员面对跨国沟通僵局急得满头大汗;深夜里的办公室,一束孤光笼罩着凝视班列运行图的身影,异国恋人的视频窗口在角落闪烁——个体情感与时代责任在分割的光影中无声撕扯。
“每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小齿轮’。”导演赵宇说,“正是亿万次微小而坚韧的转动,驱动着‘长安号’奔驰不息,一个紧密相连、共同繁荣的‘大世界’图景由此展开。”
笛声永续上演双向奔赴
贯穿全剧的笛声,让无形的时代转动变得可听可感。当象征首趟班列启程的笛声在剧场响起,来自山东的鹿女士瞬间泪目:“‘长安号’从此不再是新闻里的数据,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体。笛声一响,我们的心就和这支钢铁驼队紧紧连在了一起。”
大学生小王则在平凡坚守中看见磅礴力量:“中国速度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汗水。剧中人解开的每个技术难题、协调的每次跨国运输都在诉说——小坚守促成大时代,大时代终将回馈每个微小的幸福。”
大幕落下,新城剧场掌声如潮。此刻,真实的“长安号”正载满新一批货物,穿透夜色驶向遥远的里海之滨,上演着双向奔赴:将“中国制造”送往世界,也将“全球好物”带回千家万户。
如今,在爱菊粮油健康生活体验馆、三桥中俄跨境商品体验及云服务展销中心,来自中亚国家的啤酒、蜂蜜、饼干、糖果等商品琳琅满目,咨询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这些搭乘“长安号”而来的商品,物美价优,正悄然丰富着西安市民的餐桌和日常。穿梭不息的钢铁驼队,如同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让“天涯若比邻”的便利,化作触手可及的丝路繁荣。

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8月13日,古城西安迎来穿越时空的双重鸣笛。上午,X9043次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出西安国际港站,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首发以来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超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当晚,西安话剧院新城剧场内,象征出发的汽笛声穿透舞台--讲述中欧班列“长安号”成长史的话剧《长安号的笛声》正在上演。
舞台上下,一条横贯欧亚的“钢铁丝路”在现实与艺术的交响中铺展延伸。
从四等小站到国际枢纽
舞台光影流转,将观众带回2006年的新筑站。彼时这座四等小站站场荒凉,基础设施薄弱。剧中人物一句“建设陆港”的豪迈宣言,激起全场掌声。
话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十年征程:从2013年首列“长安号”鸣笛西行,到构建起覆盖亚欧全境的18条国际干线、联动全国的26条国内线路,舞台背景上的数据悄然跳动--最终定格在累计开行突破2.5万列的壮举。而当日现实突破的30000列大关,则为这组艺术数字写下新的坚实注脚。
数字背后,是内陆开放的惊人一跃。不沿边、不靠海的西安,借由“长安号”的引擎,崛起成为辐射欧亚的国际陆港。货流牵引产业集聚,班列从“运货物”到“聚产业”,一条新时代内陆开放的新丝路已然成型。
微小齿轮转动时代巨轮
当场景切换至调休时分的面馆,热腾腾的蒸汽模糊了舞台边界。面馆老板因港区扩建面临搬迁,与儿子的争执中浸着两代人的坚守与彷徨;检修工捧着一碗面,念叨机械顺当心才安--这些烟火细节,让宏大的国家叙事有了温暖肌理。
剧中没有符号化的英雄。技术攻关时,年轻职员面对跨国沟通僵局急得满头大汗;深夜里的办公室,一束孤光笼罩着凝视班列运行图的身影,异国恋人的视频窗口在角落闪烁——个体情感与时代责任在分割的光影中无声撕扯。
“每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小齿轮’。”导演赵宇说,“正是亿万次微小而坚韧的转动,驱动着‘长安号’奔驰不息,一个紧密相连、共同繁荣的‘大世界’图景由此展开。”
笛声永续上演双向奔赴
贯穿全剧的笛声,让无形的时代转动变得可听可感。当象征首趟班列启程的笛声在剧场响起,来自山东的鹿女士瞬间泪目:“‘长安号’从此不再是新闻里的数据,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体。笛声一响,我们的心就和这支钢铁驼队紧紧连在了一起。”
大学生小王则在平凡坚守中看见磅礴力量:“中国速度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汗水。剧中人解开的每个技术难题、协调的每次跨国运输都在诉说——小坚守促成大时代,大时代终将回馈每个微小的幸福。”
大幕落下,新城剧场掌声如潮。此刻,真实的“长安号”正载满新一批货物,穿透夜色驶向遥远的里海之滨,上演着双向奔赴:将“中国制造”送往世界,也将“全球好物”带回千家万户。
如今,在爱菊粮油健康生活体验馆、三桥中俄跨境商品体验及云服务展销中心,来自中亚国家的啤酒、蜂蜜、饼干、糖果等商品琳琅满目,咨询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这些搭乘“长安号”而来的商品,物美价优,正悄然丰富着西安市民的餐桌和日常。穿梭不息的钢铁驼队,如同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让“天涯若比邻”的便利,化作触手可及的丝路繁荣。
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