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电外送”高速通道 助推“三个经济”发展
关键字:发展,经济,三个,助推
近年来,陕西省通过加快特高压电网、织密电力流动经济网,“陕电外送”成为推动“三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日前,榆林横山-山东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向我国华北地区输电超过10亿千瓦时。而这10亿千万时的电,都是由我省陕北地区的煤炭转化而来。从过去的直接卖煤炭,到现在将煤炭转化为电力,“陕电外送”成为转变陕北地区能源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送电,也要先修“路”,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就是一条电力输送的“高速公路”。
国网陕西建设公司项目管理一部副主任、榆横工程项目经理王少军说:“目前,陕西电网主网为330、750千伏电压等级,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输电能力,是我们主网输电能力的4-5倍,输电距离更远。打个比喻,就相当于省级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区别。”
2015年5月,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0月24日,榆林赵石畔电厂1号机组与其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陕西特高压电力正式对外输送。
王少军介绍:“剩余两台机组计划今年的下半年并网发电,每年可向华北地区送电约350亿千瓦时,可减少燃煤运输1600万吨,减排烟尘1.4万吨、二氧化碳2900万吨。”
“陕电外送”让送电地区获得电费收益;对受电地区而言,则可以在满足用电需求的同时,有效实现治污降霾和节能减排。
国网陕西建设公司项目管理二部副主任、陕北二通道工程项目经理张令佳透露:“已经完成了总体形象进度的90%,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阶段,将和即将建成的750千伏陕北风电集中送出工程一起接入西安电网,是第一条陕北新能源集中向关中输送的电力大通道。”
这个项目建成投用后,陕北向关中的输电能力会从每年的260万千瓦提高到680万千瓦,相当于关中地区每月少消耗550万吨电煤。据统计,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陕电外送”规模为331.27亿千瓦时,预计2019年全年可实现“陕电外送”485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陕西电网将建成陕北至关中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神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安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信义-南山-宝鸡双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
届时,关中将形成750千伏双环网结构,关中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将大幅提升,陕北电网与主网联络显著增强,促进陕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为治污减霾、节能减排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文/通讯员 刘雪地 图/本报记者 刘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近年来,陕西省通过加快特高压电网、织密电力流动经济网,“陕电外送”成为推动“三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日前,榆林横山-山东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向我国华北地区输电超过10亿千瓦时。而这10亿千万时的电,都是由我省陕北地区的煤炭转化而来。从过去的直接卖煤炭,到现在将煤炭转化为电力,“陕电外送”成为转变陕北地区能源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送电,也要先修“路”,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就是一条电力输送的“高速公路”。
国网陕西建设公司项目管理一部副主任、榆横工程项目经理王少军说:“目前,陕西电网主网为330、750千伏电压等级,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输电能力,是我们主网输电能力的4-5倍,输电距离更远。打个比喻,就相当于省级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区别。”
2015年5月,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0月24日,榆林赵石畔电厂1号机组与其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陕西特高压电力正式对外输送。
王少军介绍:“剩余两台机组计划今年的下半年并网发电,每年可向华北地区送电约350亿千瓦时,可减少燃煤运输1600万吨,减排烟尘1.4万吨、二氧化碳2900万吨。”
“陕电外送”让送电地区获得电费收益;对受电地区而言,则可以在满足用电需求的同时,有效实现治污降霾和节能减排。
国网陕西建设公司项目管理二部副主任、陕北二通道工程项目经理张令佳透露:“已经完成了总体形象进度的90%,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阶段,将和即将建成的750千伏陕北风电集中送出工程一起接入西安电网,是第一条陕北新能源集中向关中输送的电力大通道。”
这个项目建成投用后,陕北向关中的输电能力会从每年的260万千瓦提高到680万千瓦,相当于关中地区每月少消耗550万吨电煤。据统计,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陕电外送”规模为331.27亿千瓦时,预计2019年全年可实现“陕电外送”485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陕西电网将建成陕北至关中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神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安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信义-南山-宝鸡双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
届时,关中将形成750千伏双环网结构,关中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将大幅提升,陕北电网与主网联络显著增强,促进陕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为治污减霾、节能减排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文/通讯员 刘雪地 图/本报记者 刘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