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企业深耕AI蓝海
截至2018年底,我省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有170余家,涵盖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无人搬运车悄无声息运送原料,六轴机械臂24小时运转;核心数据库接收实时回传的海量生产信息,并自动分析、发出生产指令……
这一场景并不是人们对“智能制造”的想象,而是位于西安经开区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组件数字化车间的真实生产现场。该公司智能制造系统部高级经理王昶民说:“得益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这个工厂的生产基本不需要人参与,可以实现‘黑灯’生产。”
这家全球规模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是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加速推进,行业应用持续深入,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一些领域已经具备国内竞争力,但也面临亟须突破的发展瓶颈。
主要技术领域,陕西企业实现全覆盖
目前,我省拥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企业30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家。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硬件领域,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的全数字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秦川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RV减速器、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生产的谐波减速器等产品的竞争力均在全国位于领先。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赵东认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这是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对陕西实现制造强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探索范围也越来越广:“无人面馆”、人工智能芯片“长安芯”、智能车间……在大数据智能领域的智能医疗、跨媒体智能领域的智能安全、群体智能领域的分享交通、混合增强智能领域的可穿戴设备、自主智能系统领域的无人机等方面,陕西企业也实现了多点开花。
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资料显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已有10余家进驻陕西。海航集团、浪潮集团、吉利汽车等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有重点布局的大型企业已经与我省签约,进行项目投资建设。
170与12878,进位空间在哪里
“尽管发展迅速,但实事求是地讲,陕西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实力还比较薄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资料显示,在全省现有的17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中小规模和初创企业为122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2%。
与企业数量和实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陕西省人才投入量达12878人,全国排名第三。陕西每年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研究生5200余名,本科生9500余名。但企业普遍反映人才匮乏,自身科研攻关困难重重,存在高校研发和企业需求“接不上茬”等问题。
尽管陕西有如此明显的人才优势,但东部沿海地区强势的人才招徕、科研项目引进政策对陕西企业的发展空间带来了限制。比如福建省就与陕西部分高校对接,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技术转移。而深圳企业给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百万年薪,陕西本土企业也只能“仰视”。在这种情况下,陕西企业如何突围?业内人士认为,做好现有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对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打开陕西人工智能企业进位空间的“钥匙”。
近年来,陕西各地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资源转化的探索也在加快。2017年以来,西安经开区提高对入区落户单位在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扶持补贴,出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到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同期揭牌。
五指伸出,还是攥紧一只拳头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分三步走的安排中,关于产业规模有清晰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面对这一产业蓝海,各地已经开始布局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目前,已有数十个省市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或相应的政策。据了解,我省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起草工作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面对北京、深圳等地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在部分行业领域遥遥领先,吸引资本高度关注的形势,我省资源又相对有限,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如何扬长避短,避免“撒胡椒面”?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黄攀峰教授认为,应当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的提升作用;在政策主题上应当有所侧重。他说:“建议结合我省布局的现代化工、汽车、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等六大新的支柱产业,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谭磊)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截至2018年底,我省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有170余家,涵盖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无人搬运车悄无声息运送原料,六轴机械臂24小时运转;核心数据库接收实时回传的海量生产信息,并自动分析、发出生产指令……
这一场景并不是人们对“智能制造”的想象,而是位于西安经开区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组件数字化车间的真实生产现场。该公司智能制造系统部高级经理王昶民说:“得益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这个工厂的生产基本不需要人参与,可以实现‘黑灯’生产。”
这家全球规模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是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加速推进,行业应用持续深入,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一些领域已经具备国内竞争力,但也面临亟须突破的发展瓶颈。
主要技术领域,陕西企业实现全覆盖
目前,我省拥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企业30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家。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硬件领域,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的全数字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秦川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RV减速器、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生产的谐波减速器等产品的竞争力均在全国位于领先。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赵东认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这是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对陕西实现制造强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探索范围也越来越广:“无人面馆”、人工智能芯片“长安芯”、智能车间……在大数据智能领域的智能医疗、跨媒体智能领域的智能安全、群体智能领域的分享交通、混合增强智能领域的可穿戴设备、自主智能系统领域的无人机等方面,陕西企业也实现了多点开花。
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资料显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已有10余家进驻陕西。海航集团、浪潮集团、吉利汽车等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有重点布局的大型企业已经与我省签约,进行项目投资建设。
170与12878,进位空间在哪里
“尽管发展迅速,但实事求是地讲,陕西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实力还比较薄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资料显示,在全省现有的17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中小规模和初创企业为122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2%。
与企业数量和实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陕西省人才投入量达12878人,全国排名第三。陕西每年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研究生5200余名,本科生9500余名。但企业普遍反映人才匮乏,自身科研攻关困难重重,存在高校研发和企业需求“接不上茬”等问题。
尽管陕西有如此明显的人才优势,但东部沿海地区强势的人才招徕、科研项目引进政策对陕西企业的发展空间带来了限制。比如福建省就与陕西部分高校对接,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技术转移。而深圳企业给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百万年薪,陕西本土企业也只能“仰视”。在这种情况下,陕西企业如何突围?业内人士认为,做好现有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对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打开陕西人工智能企业进位空间的“钥匙”。
近年来,陕西各地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资源转化的探索也在加快。2017年以来,西安经开区提高对入区落户单位在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扶持补贴,出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到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同期揭牌。
五指伸出,还是攥紧一只拳头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分三步走的安排中,关于产业规模有清晰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面对这一产业蓝海,各地已经开始布局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目前,已有数十个省市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或相应的政策。据了解,我省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起草工作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面对北京、深圳等地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在部分行业领域遥遥领先,吸引资本高度关注的形势,我省资源又相对有限,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如何扬长避短,避免“撒胡椒面”?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黄攀峰教授认为,应当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的提升作用;在政策主题上应当有所侧重。他说:“建议结合我省布局的现代化工、汽车、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等六大新的支柱产业,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谭磊)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