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域情怀
——苏武的故事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随带厚礼以示和平友好之意。岂料事与愿违,因为遇上匈奴内乱,苏武受到牵连而被无理扣留。敌人要他投降,亮出利剑威胁,苏武挺直脖颈,面无惧色;诱以高官厚禄,苏武还以蔑视和叱骂。匈奴王见软硬兼施无效愈发震怒,也愈益想要这位硬汉子归顺,于是把苏武置于一个大地窖中幽禁起来,不给他吃喝。其时天降大雪,苏武便捧起雪就着毡毛强咽下去。几天过去,单于见苏武竟然不死,就把他流放到偏远荒寒的北海去牧羊,声言:等什么时候公羊产了羊羔就放你回去!
流放,就是要用贫贱困苦摧毁你,食粮的供应自然是少而差。起初,粮未运到,苏武只能掘取野鼠藏在洞里的草籽、果实来充饥。但这并不是最严酷的考验,要命的是环境。北海是什么地方?北海即现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这是真正的胡天胡地,一年内半年时间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朔风万里,边地惨烈,人迹罕至,雁断云边,对于被流放者而言,这无异是死亡之海,生命绝地。伴随苏武的,除了一群羊就只有那根使者的节杖。不难想象,幽囚此地,意志脆弱的人肯定撑不了多久,因为没有谁告诉你要等到哪年哪月。意志坚强者,一年、两年也许不成问题,三年、五年恐已够呛,八年、十年呢?十八年、二十年呢?怕就难说了。即使不冻死饿死,孤寂、忧思、怅恨、久待、愤懑、异俗膻腥、语言不通……这一切也会把人憋死、闷死、气死,不死,也该发疯的吧?
苏武是极少数的代表,活得再苦,等得再久,也要回归故国;节旄尽落,须发变白,依旧矢志不渝。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被困匈奴一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如愿返回魂牵梦萦的长安。
谁能说苏武不是大英雄!
是的,苏武之忠心爱国,感人至深。但讲苏武的情怀如果仅止于此而不及其他,那就不免失之简单化,大英雄的精神世界要丰富得多。
天汉二年,即苏武滞留匈奴第二年,汉将李陵与匈奴作战,寡不敌众,兵败投降。苏武初闻这一消息,十分惊诧。两人同朝为官,相知甚深,李陵不是那种贪生惜死罔顾名节的卑怯之辈,更非见利忘义卖身求荣的宵小之徒,相反,他勇当大任,奋不顾身,事亲孝,交友信,大有国士之风,他怎么会屈节投敌呢?再说,李陵的老母和妻子尚在,只此一点,他也没有背叛汉朝的理由。也许,他是在事不可为的情势下暂留有用之身以图将来?这种身在敌营而欲有所为的事,古今并不少见。就说那个屡建军功,被封为浞野侯的赵破奴吧,太初二年与匈奴左贤王交战,兵败被擒,投降。但他人在番邦心在汉,就在苏武来匈奴不久,参与了缑王谋反,意欲劫持单于之母归汉。虽然事情败露,但已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他仍然逃回了长安。
后来的消息证明,李陵的投降的确大可质疑:作为汉军的偏师,他率领五千步卒深入敌境上千里,足历王廷,与匈奴的十万骑兵交战,敌我力量相差悬绝,但将士们上下一心,个个奋勇,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疲兵再战,依然视死如归,以一当千,十余日转战绝域,创病皆起,沬血饮泣,直到矢尽粮绝,援军不至……
诚然,李陵之降究竟是真是假,尚需待以时日让事实说话。岂料皇帝震怒,杀了李陵全家,灭其三族。
多年以后,李陵奉单于之命到北海劝降苏武。李陵诉说他初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之牵念系狱的老母,内心实在不欲降番的悲苦,苏武并不曾予以驳斥,他相信这并非假话;李陵抒发“陛下春秋高,法令亡(无)常,大臣亡(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的怨气,苏武也不接他的话茬,因为他说的是事实。苏武只向李陵表明了自己誓死不降的态度:“不管怎样,皇上待我苏门不薄,为了使命,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如果必欲降武,我愿即死。”李陵此行本就是奉命而来,心情复杂而沉重,听罢苏武的一番表白,感其至诚,不禁泪下沾衿。
接下来的几天里,两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朋友把酒共饮,互诉衷肠。一个悲叹:子卿兄虽然这多年艰苦备尝,但将来回国自是汉朝功臣,必将名标青史。可我李陵呢,我岂不想忠君爱国,可君杀了我全家,这个国我还怎么爱?生,故国难回,背负骂名;死,埋骨异土,无颜面对祖先,这彻骨的永世的痛,苏兄,除了你我向谁说。一个表示:世上的人事是复杂的,各有各的情况,我不可能投降匈奴,你也不会再回长安。但我理解你的委屈与无奈,相信你身陷异域却依旧眷念故国,请放心,国度和身份都无法阻断我们的友情……
其后,苏武接受了李陵让其妻送来的牛羊数十头。后来,两人又几度见面,人渐老,情依旧,伤别离,“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李白《苏武》)
谁说这不是大英雄的仁者情怀!
大英雄之“大”并非走极端,绝对化,而是善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苏武没有把某些理论观念奉为僵化的律条,画地为牢,将一切与“胡”字沾边的人事拒于门外。大约在太始二年(前95年),率部驻牧北海的匈奴於靬(wūjiān)王因为打猎遇见了苏武,苏武向其传授结网、纺丝绳和矫正弓弩的技术,於靬王高兴,便送给苏武衣服和食物。两人逐渐熟悉起来,於靬王敬佩苏武的精神,苏武感激对方的友善,彼此成了朋友。几年后於靬王得了病,还派人送给苏武一批马匹、牛羊以及帐篷、陶罐。苏武想事透彻,通脱不拘:匈奴上层不会是铁板一块,人人好战,於靬王的食物里既没有砒霜,衣服里也没藏着机关暗箭,我何乐而不受?大漠茫茫,来日遥遥,不争取吃饱穿暖健康地活下去,怎么等到回国的那一天?
还有一桩不常被人提起的事,那就是苏武还曾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妻。这桩万里姻缘的详情,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因为写《汉书》的班固先生抱持传统观念,以为娶“胡妇”不是什么光彩事,所以在《苏武传》里只一笔带过,而且是侧面着笔:汉宣帝怜悯苏武老而无子(前妻之子因犯罪被处死),问苏武在匈奴可有儿子?苏武这才说出“胡妇适产一子”,取名通国。敢问,娶匈奴女子为妻就有损英雄形象吗?汉匈两家,战战和和,打起仗来,敌方我方,和平时期,友好邻邦,胡汉结亲者,从上层到底层,代不乏人,缘何困处绝域的苏武就不可以呢?京剧《苏武牧羊》里说:“娶媳妇就娶媳妇,不归降就不归降”,“做忠臣又何拒好逑成双?”其实,这“娶媳妇”与“不归降”不仅两不相伤,而且前者于后者有助。撇开感情的需要不说,单说生活,处在平常状态下的人尚且需要有个人相伴相扶,何况身处冰天雪地的北海要与各种磨难长期鏖战的苏武。十九年的漫漫长途上,除了贫困,风雪灾害,疾病感染,野兽威胁,盗贼袭扰,幽独孤愤……如果没有李陵、於靬王和其他不知名的好心人的资助照料以及家庭的温暖,苏武能不能撑持十九年还真不好断定呢。
千里绝域,万里心胸,悦纳友好,不拒佳人,谁能说大英雄不可有达人情怀?
逆境绝域,方显英雄本色。苏武以他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襟怀和卓越的才干迎来了上下四方敬佩的目光,但他没有自封神圣,目无下尘,而是把自己融入北海这个过分冰冷却也有人间烟火的温热,虽显蛮荒但也向往文明的世界,而这个包括那位“不合格叛徒”的故人在内的多样人间也便接纳了他,给他温暖抚慰,给他陪伴搀扶,目送他一步步走过十九个秋冬春夏的轮回……
自然,也还得感谢上苍,近二十年的时光里,不曾施与他危及性命的病患,只赐给他一脸沧桑,两鬓霜雪。□冯日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随带厚礼以示和平友好之意。岂料事与愿违,因为遇上匈奴内乱,苏武受到牵连而被无理扣留。敌人要他投降,亮出利剑威胁,苏武挺直脖颈,面无惧色;诱以高官厚禄,苏武还以蔑视和叱骂。匈奴王见软硬兼施无效愈发震怒,也愈益想要这位硬汉子归顺,于是把苏武置于一个大地窖中幽禁起来,不给他吃喝。其时天降大雪,苏武便捧起雪就着毡毛强咽下去。几天过去,单于见苏武竟然不死,就把他流放到偏远荒寒的北海去牧羊,声言:等什么时候公羊产了羊羔就放你回去!
流放,就是要用贫贱困苦摧毁你,食粮的供应自然是少而差。起初,粮未运到,苏武只能掘取野鼠藏在洞里的草籽、果实来充饥。但这并不是最严酷的考验,要命的是环境。北海是什么地方?北海即现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这是真正的胡天胡地,一年内半年时间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朔风万里,边地惨烈,人迹罕至,雁断云边,对于被流放者而言,这无异是死亡之海,生命绝地。伴随苏武的,除了一群羊就只有那根使者的节杖。不难想象,幽囚此地,意志脆弱的人肯定撑不了多久,因为没有谁告诉你要等到哪年哪月。意志坚强者,一年、两年也许不成问题,三年、五年恐已够呛,八年、十年呢?十八年、二十年呢?怕就难说了。即使不冻死饿死,孤寂、忧思、怅恨、久待、愤懑、异俗膻腥、语言不通……这一切也会把人憋死、闷死、气死,不死,也该发疯的吧?
苏武是极少数的代表,活得再苦,等得再久,也要回归故国;节旄尽落,须发变白,依旧矢志不渝。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被困匈奴一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如愿返回魂牵梦萦的长安。
谁能说苏武不是大英雄!
是的,苏武之忠心爱国,感人至深。但讲苏武的情怀如果仅止于此而不及其他,那就不免失之简单化,大英雄的精神世界要丰富得多。
天汉二年,即苏武滞留匈奴第二年,汉将李陵与匈奴作战,寡不敌众,兵败投降。苏武初闻这一消息,十分惊诧。两人同朝为官,相知甚深,李陵不是那种贪生惜死罔顾名节的卑怯之辈,更非见利忘义卖身求荣的宵小之徒,相反,他勇当大任,奋不顾身,事亲孝,交友信,大有国士之风,他怎么会屈节投敌呢?再说,李陵的老母和妻子尚在,只此一点,他也没有背叛汉朝的理由。也许,他是在事不可为的情势下暂留有用之身以图将来?这种身在敌营而欲有所为的事,古今并不少见。就说那个屡建军功,被封为浞野侯的赵破奴吧,太初二年与匈奴左贤王交战,兵败被擒,投降。但他人在番邦心在汉,就在苏武来匈奴不久,参与了缑王谋反,意欲劫持单于之母归汉。虽然事情败露,但已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他仍然逃回了长安。
后来的消息证明,李陵的投降的确大可质疑:作为汉军的偏师,他率领五千步卒深入敌境上千里,足历王廷,与匈奴的十万骑兵交战,敌我力量相差悬绝,但将士们上下一心,个个奋勇,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疲兵再战,依然视死如归,以一当千,十余日转战绝域,创病皆起,沬血饮泣,直到矢尽粮绝,援军不至……
诚然,李陵之降究竟是真是假,尚需待以时日让事实说话。岂料皇帝震怒,杀了李陵全家,灭其三族。
多年以后,李陵奉单于之命到北海劝降苏武。李陵诉说他初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之牵念系狱的老母,内心实在不欲降番的悲苦,苏武并不曾予以驳斥,他相信这并非假话;李陵抒发“陛下春秋高,法令亡(无)常,大臣亡(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的怨气,苏武也不接他的话茬,因为他说的是事实。苏武只向李陵表明了自己誓死不降的态度:“不管怎样,皇上待我苏门不薄,为了使命,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如果必欲降武,我愿即死。”李陵此行本就是奉命而来,心情复杂而沉重,听罢苏武的一番表白,感其至诚,不禁泪下沾衿。
接下来的几天里,两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朋友把酒共饮,互诉衷肠。一个悲叹:子卿兄虽然这多年艰苦备尝,但将来回国自是汉朝功臣,必将名标青史。可我李陵呢,我岂不想忠君爱国,可君杀了我全家,这个国我还怎么爱?生,故国难回,背负骂名;死,埋骨异土,无颜面对祖先,这彻骨的永世的痛,苏兄,除了你我向谁说。一个表示:世上的人事是复杂的,各有各的情况,我不可能投降匈奴,你也不会再回长安。但我理解你的委屈与无奈,相信你身陷异域却依旧眷念故国,请放心,国度和身份都无法阻断我们的友情……
其后,苏武接受了李陵让其妻送来的牛羊数十头。后来,两人又几度见面,人渐老,情依旧,伤别离,“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李白《苏武》)
谁说这不是大英雄的仁者情怀!
大英雄之“大”并非走极端,绝对化,而是善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苏武没有把某些理论观念奉为僵化的律条,画地为牢,将一切与“胡”字沾边的人事拒于门外。大约在太始二年(前95年),率部驻牧北海的匈奴於靬(wūjiān)王因为打猎遇见了苏武,苏武向其传授结网、纺丝绳和矫正弓弩的技术,於靬王高兴,便送给苏武衣服和食物。两人逐渐熟悉起来,於靬王敬佩苏武的精神,苏武感激对方的友善,彼此成了朋友。几年后於靬王得了病,还派人送给苏武一批马匹、牛羊以及帐篷、陶罐。苏武想事透彻,通脱不拘:匈奴上层不会是铁板一块,人人好战,於靬王的食物里既没有砒霜,衣服里也没藏着机关暗箭,我何乐而不受?大漠茫茫,来日遥遥,不争取吃饱穿暖健康地活下去,怎么等到回国的那一天?
还有一桩不常被人提起的事,那就是苏武还曾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妻。这桩万里姻缘的详情,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因为写《汉书》的班固先生抱持传统观念,以为娶“胡妇”不是什么光彩事,所以在《苏武传》里只一笔带过,而且是侧面着笔:汉宣帝怜悯苏武老而无子(前妻之子因犯罪被处死),问苏武在匈奴可有儿子?苏武这才说出“胡妇适产一子”,取名通国。敢问,娶匈奴女子为妻就有损英雄形象吗?汉匈两家,战战和和,打起仗来,敌方我方,和平时期,友好邻邦,胡汉结亲者,从上层到底层,代不乏人,缘何困处绝域的苏武就不可以呢?京剧《苏武牧羊》里说:“娶媳妇就娶媳妇,不归降就不归降”,“做忠臣又何拒好逑成双?”其实,这“娶媳妇”与“不归降”不仅两不相伤,而且前者于后者有助。撇开感情的需要不说,单说生活,处在平常状态下的人尚且需要有个人相伴相扶,何况身处冰天雪地的北海要与各种磨难长期鏖战的苏武。十九年的漫漫长途上,除了贫困,风雪灾害,疾病感染,野兽威胁,盗贼袭扰,幽独孤愤……如果没有李陵、於靬王和其他不知名的好心人的资助照料以及家庭的温暖,苏武能不能撑持十九年还真不好断定呢。
千里绝域,万里心胸,悦纳友好,不拒佳人,谁能说大英雄不可有达人情怀?
逆境绝域,方显英雄本色。苏武以他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襟怀和卓越的才干迎来了上下四方敬佩的目光,但他没有自封神圣,目无下尘,而是把自己融入北海这个过分冰冷却也有人间烟火的温热,虽显蛮荒但也向往文明的世界,而这个包括那位“不合格叛徒”的故人在内的多样人间也便接纳了他,给他温暖抚慰,给他陪伴搀扶,目送他一步步走过十九个秋冬春夏的轮回……
自然,也还得感谢上苍,近二十年的时光里,不曾施与他危及性命的病患,只赐给他一脸沧桑,两鬓霜雪。□冯日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