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来了首封约稿信
1976年春,刚复刊的《人民文学》杂志约了在国内崭露头角的8名业余作者写稿。从1973年到1975年,由于连续三年在《陕西文艺》上发表三篇短篇小说,名噪一时的陈忠实荣幸受邀,赶到北京参加创作班,在此他结识了时任《北京文艺》编辑的傅用霖。两人年龄不相上下,加上傅用霖无论对熟人还是生人都很谦和诚恳,陈忠实对他天然地产生了敬重和信赖,习惯性随大家称其为老傅。不过老傅不住编辑部安排的旅馆,所以事实上,陈忠实和傅用霖也只见过两三次,分手后便断了来往。1978年秋,陈忠实从公社(乡镇)调到西安郊区文化馆,专注于阅读,既在提升扩展艺术视野,更在反省荡涤艺术概念。到1979年春,因故中断创作两年的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述欲望,于是开始写小说。4月写成《徐家园三老汉》,5月写成《信任》。正在这节骨眼上,老傅的约稿信从北京飞来了。
生前在回望文学生涯时,陈忠实多次认定自己正儿八经接到本省和外埠的第一封约稿信件,就是《北京文艺》编辑傅用霖写来的,是在中国文学刚刚复兴的新时期背景下,也是在他刚刚拧开钢笔铺开稿纸的时候。陈忠实由此得到鼓舞,也获得自信:“不是我投稿待审,而是有人向我约稿了啊,而且是首都《北京文艺》杂志的编辑啊。”对于从中学就喜欢写作喜欢投稿的陈忠实来说,这封约稿信之于他的创作历程,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陈忠实便给老傅寄去了短篇小说《徐家园三老汉》。
《徐家园三老汉》描写徐长林、黑山、徐治安三个同年龄段的老汉,性格各异,“俩半能人”,都是务菜能手,同在大队苗圃干活。徐长林性子沉稳、智慧;黑山老汉是直杠子脾气;徐治安自私,有心计,人称“懒熊”“奸老汉”。徐治安起初一心想来苗圃干活,想方设法来了,却不下力气干活,看园子时偷懒睡觉,让猪拱了菜园子。徐长林是老共产党员,帮助他、教育他,让徐治安有了大的转变。小说写农业集体化时期三个老农对待集体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把公与私的心理和诚与奸的人格联系起来写,是那个时代较为普遍的文学意识。
傅用霖很重视陈忠实的这篇小说,当即安排在《北京文艺》1979年第7期发表,这是新时期开始陈忠实写作并发表的第三篇短篇小说。巧的是,首发于《陕西日报》的《信任》也被1979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转载。也就是说同一个月内,陈忠实有两篇作品在首都大刊上登出,当即在同道中炸了锅。1980年初,《信任》更是荣获第二届全国短篇小说奖。陈忠实发出的双响炮震动文坛。
我手头淘到一本《(北京文艺)1979年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6月1版1印),其中收录了邓友梅的《话说陶然亭》、林斤澜的《阳台》、从维熙的《梧桐雨》、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陈建功的《京西有个骚鞑子》和陈忠实的《徐家园三老汉》等17篇作品。王蒙在该书序言里说:“像陈忠实的《徐家园三老汉》中,黄土高原的芳香是令人赞美的”。正是因为陈忠实成功塑造了三个不同性格的老汉,好长时间,他都被誉为写农村老汉的能手。一直到《白鹿原》横空出世,这一说法才自行散去。
1980年春节刚过罢,陈忠实所供职的西安郊区区划发生变更。他的具体单位也一分为三。于是,他选择了离家较近的灞桥区文化馆,虽然当时他还兼任区文化局副局长,但是他愿意和文化馆的同志们搅合在一起,图的就是位于古镇上这个院子的清静。半年后,正是一个酷暑三伏最难耐的日子,一个高个头的小伙子走进文化馆,自称从《北京文艺》编辑部来,叫刘恒,受小说组组长傅用霖之邀,寻找陈忠实约稿。日后在中国文坛上名声显赫的这两位大家,当时还素不相识,不过当刘恒说到老傅,陈忠实顿然觉得和近在咫尺的这位小伙子拉得更近了,距离和陌生大部分化释了。尽管陈与傅1976年一别后再没见过面,但在两人心里,却是早就有了老朋友的感觉。
那时从西安市区到灞桥只有一路公交,交通不便,土道难行,又是大热天,看到刘恒千里迢迢而来,重情义的陈忠实为此很是负疚。说完话后,他即请刘恒去吃优质牛肉泡馍,因为正是饭点,小店里人满为患,外面板凳上也到处都坐满了人,他们俩只好站在骄阳暴晒的大马路上,端起大老碗吃得大汗淋漓,十分畅快。事隔26年后的2006年11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陈忠实和刘恒在豪华的北京饭店过厅相遇,双方刚握住手,刘恒便笑着说起这一顿午餐,并着意向围过来的几位作家朋友强调是站在街道边上吃的。
1978年10月,编辑家李清泉调《北京文艺》任主要负责人,成就了一段《北京文艺》的辉煌期。刘恒就是这时候借调进入编辑部并很快转正。1980年10月,《北京文艺》正式更名为《北京文学》。刊物立足北京,努力反映现实生活,逐步形成了不薄名人厚新人的特色。而资深编辑傅用霖更是一如既往密切关注着他的老陕朋友陈忠实。1981年溽热的三伏,陈忠实第一次出远门参加的文学写作笔会,就是傅用霖组织的,地点在与青岛隔海相望的黄岛上。“囚”于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的夹道——关中半生的陈忠实,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竟有些晕眩,缓释心情后,他为第一次看见大海的平静而长舒了一口气。在这次笔会上,陈忠实结识了汪曾祺等人。那时笔会真的就是埋头一直写,直到每位受邀作家都如母鸡生出一个蛋来,交给傅用霖一篇短篇小说,才撤离作罢。当年发表在《北京文学》第10期的《正气篇》,就是陈忠实在黄岛上下的“精品蛋”。
笔会结束后,陈忠实还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写我家乡礼泉城乡变迁的《霞光灿烂的早晨》等系列作品,同时还推荐多篇陕西优秀作家的得意之作给《北京文学》。再后来很多年里,无论是因长篇经典《白鹿原》享有盛誉,还是荣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都一直“感动于新时期最早约稿的《北京文学》”,他和该刊几代编辑都保持了深厚情谊,时常走动,互致问候,念念不忘,文缘长续。2005年,《北京文学》创刊55周年,陈忠实闻讯后在第一时间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贺辞:“温馨记忆,铸成永久”,充沛表达出了珍藏在他心中的那份永远而无尽的感恩之情。□范超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1976年春,刚复刊的《人民文学》杂志约了在国内崭露头角的8名业余作者写稿。从1973年到1975年,由于连续三年在《陕西文艺》上发表三篇短篇小说,名噪一时的陈忠实荣幸受邀,赶到北京参加创作班,在此他结识了时任《北京文艺》编辑的傅用霖。两人年龄不相上下,加上傅用霖无论对熟人还是生人都很谦和诚恳,陈忠实对他天然地产生了敬重和信赖,习惯性随大家称其为老傅。不过老傅不住编辑部安排的旅馆,所以事实上,陈忠实和傅用霖也只见过两三次,分手后便断了来往。1978年秋,陈忠实从公社(乡镇)调到西安郊区文化馆,专注于阅读,既在提升扩展艺术视野,更在反省荡涤艺术概念。到1979年春,因故中断创作两年的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述欲望,于是开始写小说。4月写成《徐家园三老汉》,5月写成《信任》。正在这节骨眼上,老傅的约稿信从北京飞来了。
生前在回望文学生涯时,陈忠实多次认定自己正儿八经接到本省和外埠的第一封约稿信件,就是《北京文艺》编辑傅用霖写来的,是在中国文学刚刚复兴的新时期背景下,也是在他刚刚拧开钢笔铺开稿纸的时候。陈忠实由此得到鼓舞,也获得自信:“不是我投稿待审,而是有人向我约稿了啊,而且是首都《北京文艺》杂志的编辑啊。”对于从中学就喜欢写作喜欢投稿的陈忠实来说,这封约稿信之于他的创作历程,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陈忠实便给老傅寄去了短篇小说《徐家园三老汉》。
《徐家园三老汉》描写徐长林、黑山、徐治安三个同年龄段的老汉,性格各异,“俩半能人”,都是务菜能手,同在大队苗圃干活。徐长林性子沉稳、智慧;黑山老汉是直杠子脾气;徐治安自私,有心计,人称“懒熊”“奸老汉”。徐治安起初一心想来苗圃干活,想方设法来了,却不下力气干活,看园子时偷懒睡觉,让猪拱了菜园子。徐长林是老共产党员,帮助他、教育他,让徐治安有了大的转变。小说写农业集体化时期三个老农对待集体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把公与私的心理和诚与奸的人格联系起来写,是那个时代较为普遍的文学意识。
傅用霖很重视陈忠实的这篇小说,当即安排在《北京文艺》1979年第7期发表,这是新时期开始陈忠实写作并发表的第三篇短篇小说。巧的是,首发于《陕西日报》的《信任》也被1979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转载。也就是说同一个月内,陈忠实有两篇作品在首都大刊上登出,当即在同道中炸了锅。1980年初,《信任》更是荣获第二届全国短篇小说奖。陈忠实发出的双响炮震动文坛。
我手头淘到一本《(北京文艺)1979年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6月1版1印),其中收录了邓友梅的《话说陶然亭》、林斤澜的《阳台》、从维熙的《梧桐雨》、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陈建功的《京西有个骚鞑子》和陈忠实的《徐家园三老汉》等17篇作品。王蒙在该书序言里说:“像陈忠实的《徐家园三老汉》中,黄土高原的芳香是令人赞美的”。正是因为陈忠实成功塑造了三个不同性格的老汉,好长时间,他都被誉为写农村老汉的能手。一直到《白鹿原》横空出世,这一说法才自行散去。
1980年春节刚过罢,陈忠实所供职的西安郊区区划发生变更。他的具体单位也一分为三。于是,他选择了离家较近的灞桥区文化馆,虽然当时他还兼任区文化局副局长,但是他愿意和文化馆的同志们搅合在一起,图的就是位于古镇上这个院子的清静。半年后,正是一个酷暑三伏最难耐的日子,一个高个头的小伙子走进文化馆,自称从《北京文艺》编辑部来,叫刘恒,受小说组组长傅用霖之邀,寻找陈忠实约稿。日后在中国文坛上名声显赫的这两位大家,当时还素不相识,不过当刘恒说到老傅,陈忠实顿然觉得和近在咫尺的这位小伙子拉得更近了,距离和陌生大部分化释了。尽管陈与傅1976年一别后再没见过面,但在两人心里,却是早就有了老朋友的感觉。
那时从西安市区到灞桥只有一路公交,交通不便,土道难行,又是大热天,看到刘恒千里迢迢而来,重情义的陈忠实为此很是负疚。说完话后,他即请刘恒去吃优质牛肉泡馍,因为正是饭点,小店里人满为患,外面板凳上也到处都坐满了人,他们俩只好站在骄阳暴晒的大马路上,端起大老碗吃得大汗淋漓,十分畅快。事隔26年后的2006年11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陈忠实和刘恒在豪华的北京饭店过厅相遇,双方刚握住手,刘恒便笑着说起这一顿午餐,并着意向围过来的几位作家朋友强调是站在街道边上吃的。
1978年10月,编辑家李清泉调《北京文艺》任主要负责人,成就了一段《北京文艺》的辉煌期。刘恒就是这时候借调进入编辑部并很快转正。1980年10月,《北京文艺》正式更名为《北京文学》。刊物立足北京,努力反映现实生活,逐步形成了不薄名人厚新人的特色。而资深编辑傅用霖更是一如既往密切关注着他的老陕朋友陈忠实。1981年溽热的三伏,陈忠实第一次出远门参加的文学写作笔会,就是傅用霖组织的,地点在与青岛隔海相望的黄岛上。“囚”于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的夹道——关中半生的陈忠实,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竟有些晕眩,缓释心情后,他为第一次看见大海的平静而长舒了一口气。在这次笔会上,陈忠实结识了汪曾祺等人。那时笔会真的就是埋头一直写,直到每位受邀作家都如母鸡生出一个蛋来,交给傅用霖一篇短篇小说,才撤离作罢。当年发表在《北京文学》第10期的《正气篇》,就是陈忠实在黄岛上下的“精品蛋”。
笔会结束后,陈忠实还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写我家乡礼泉城乡变迁的《霞光灿烂的早晨》等系列作品,同时还推荐多篇陕西优秀作家的得意之作给《北京文学》。再后来很多年里,无论是因长篇经典《白鹿原》享有盛誉,还是荣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都一直“感动于新时期最早约稿的《北京文学》”,他和该刊几代编辑都保持了深厚情谊,时常走动,互致问候,念念不忘,文缘长续。2005年,《北京文学》创刊55周年,陈忠实闻讯后在第一时间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贺辞:“温馨记忆,铸成永久”,充沛表达出了珍藏在他心中的那份永远而无尽的感恩之情。□范超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