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老将青史殊勋在
姚雪垠(右)与茅盾合影
1982年12月15日,是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的一天。父亲的《李自成》第二卷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将军吟》《芙蓉镇》《冬天里的春天》等五部优秀长篇小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父亲和其他四位获奖作家登上主席台,领取了奖章、证书和3000元奖金。这笔奖金相当于父亲当时一年多的工资,但在会后他全部捐给了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对少年儿童事业表示一点心意。
光阴荏苒,不觉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至今已过去37个年头了。茅盾先生与父亲虽早已先后作古,《李自成》背后的故事特别是茅盾对《李自成》第一、二卷的重视、支持和评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传播于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1973年父亲从湖北羊楼洞五七干校回到武汉,继续抓紧写作《李自成》第二卷,把“文革”中耽误的时间尽量补回来。他在历史小说创作道路上的探索、追求和遇到的拿不准的艺术问题,需要和有关专家学者磋商和探讨,他首先想到了创作经验丰富、理论学养深厚的茅盾先生。于是,父亲于1974年10月开始致信茅盾,恢复了与茅盾多年的音信联系。茅盾很快复信,直到1982年茅盾逝世前为止,父亲先后写给茅盾58封信。茅盾在耄耋之年且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也以极大的热情接连写出了32封信,且多是长信,父亲从中深受指导和鼓励。特别令父亲感动和感激的是,茅盾先生不仅看了“文革”前出版的《李自成》第一卷和七八万字的《〈李自成〉全书内容梗概》,接着对70余万字的第二卷抄稿一气读了两遍,做了详细的笔记,然后进行一一分析和点评。第二卷书稿从《商洛壮歌》到《河洛风云》的10个单元,他逐一进行了详细评析,其信书写之工整、评点之深刻、文字之娟秀,学者说这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是少有的。并且称赞:单从茅公和姚老的不论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看,这些书信本身就是令人赏心悦目、价值很高的书法作品。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两位文学大家学风之严肃,即使写信也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李自成》第二卷初稿创作于“文革”之前,“文革”后期修改定稿,1977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时好评如潮,洛阳纸贵。为满足读者需要,全国不少省市从中青社租用纸型抓紧赶印,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少见的一本小说热销的情况。对此,茅盾先生撰文说,他上海的亲戚买不到《李自成》第二卷,托他在北京买,书寄去后家人排队争阅。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茅盾与父亲关于谈《李自成》创作的部分通信陆续发表在《光明日报》《文献》等多家报刊上,受到《李自成》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和好评。“文革”结束不久,全国迎来了文艺的春天,这批书信的发表,对活跃文艺界氛围、荡涤“左”的文艺思想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我把两位文学老人的往来书信汇编成《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文革”中“左”的思潮严重干扰下,父亲在武汉难以正常写作,无奈之下于1975年10月19日上书毛泽东请求给予支持。不到半个月,毛泽东对《李自成》作出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毛泽东11月2日。”于是父亲来到北京。父亲到京后,曾几次去茅盾寓所看望师长,两人促膝长谈《李自成》创作和文学艺术,父亲受益匪浅。1981年茅盾生病住院后,父亲两次前去探视,两人交谈十分投机,分别时彼此依依不舍。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病房晤谈竟是他与茅公的永别。茅盾先生辞世后,父亲在撰文中发自内心地说:“茅盾是我的恩师与知音。”“呜呼,恩师溘逝,我心中永留遗憾!”
1981年茅盾先生临终嘱托,要用他一生的稿费积蓄对全国的优秀长篇小说进行奖励。茅盾逝世后,中国作家协会很快设立了“茅盾文学奖”。《李自成》第二卷有幸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父亲没有辜负恩师对《李自成》的关怀、支持和期许。茅盾先生若九泉有知,对他付出过心血的《李自成》第二卷的获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1997年2月父亲倏然病倒,但有一个愿望仍挂记在他心上,就是《李自成》四、五两卷出版后,有了一笔较多的稿费收入,要像茅盾先生一样捐出来,设立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奖”,为推动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尽绵薄之力。1999年11月父亲去世半年后,《李自成》第四、五卷出版,我遵照父亲的心愿和嘱咐,代表家人捐出其版税50万元,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迄今它已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文学奖项之一,先后有8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获奖。□姚海天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姚雪垠(右)与茅盾合影
1982年12月15日,是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的一天。父亲的《李自成》第二卷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将军吟》《芙蓉镇》《冬天里的春天》等五部优秀长篇小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父亲和其他四位获奖作家登上主席台,领取了奖章、证书和3000元奖金。这笔奖金相当于父亲当时一年多的工资,但在会后他全部捐给了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对少年儿童事业表示一点心意。
光阴荏苒,不觉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至今已过去37个年头了。茅盾先生与父亲虽早已先后作古,《李自成》背后的故事特别是茅盾对《李自成》第一、二卷的重视、支持和评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传播于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1973年父亲从湖北羊楼洞五七干校回到武汉,继续抓紧写作《李自成》第二卷,把“文革”中耽误的时间尽量补回来。他在历史小说创作道路上的探索、追求和遇到的拿不准的艺术问题,需要和有关专家学者磋商和探讨,他首先想到了创作经验丰富、理论学养深厚的茅盾先生。于是,父亲于1974年10月开始致信茅盾,恢复了与茅盾多年的音信联系。茅盾很快复信,直到1982年茅盾逝世前为止,父亲先后写给茅盾58封信。茅盾在耄耋之年且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也以极大的热情接连写出了32封信,且多是长信,父亲从中深受指导和鼓励。特别令父亲感动和感激的是,茅盾先生不仅看了“文革”前出版的《李自成》第一卷和七八万字的《〈李自成〉全书内容梗概》,接着对70余万字的第二卷抄稿一气读了两遍,做了详细的笔记,然后进行一一分析和点评。第二卷书稿从《商洛壮歌》到《河洛风云》的10个单元,他逐一进行了详细评析,其信书写之工整、评点之深刻、文字之娟秀,学者说这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是少有的。并且称赞:单从茅公和姚老的不论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看,这些书信本身就是令人赏心悦目、价值很高的书法作品。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两位文学大家学风之严肃,即使写信也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李自成》第二卷初稿创作于“文革”之前,“文革”后期修改定稿,1977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时好评如潮,洛阳纸贵。为满足读者需要,全国不少省市从中青社租用纸型抓紧赶印,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少见的一本小说热销的情况。对此,茅盾先生撰文说,他上海的亲戚买不到《李自成》第二卷,托他在北京买,书寄去后家人排队争阅。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茅盾与父亲关于谈《李自成》创作的部分通信陆续发表在《光明日报》《文献》等多家报刊上,受到《李自成》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和好评。“文革”结束不久,全国迎来了文艺的春天,这批书信的发表,对活跃文艺界氛围、荡涤“左”的文艺思想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我把两位文学老人的往来书信汇编成《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文革”中“左”的思潮严重干扰下,父亲在武汉难以正常写作,无奈之下于1975年10月19日上书毛泽东请求给予支持。不到半个月,毛泽东对《李自成》作出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毛泽东11月2日。”于是父亲来到北京。父亲到京后,曾几次去茅盾寓所看望师长,两人促膝长谈《李自成》创作和文学艺术,父亲受益匪浅。1981年茅盾生病住院后,父亲两次前去探视,两人交谈十分投机,分别时彼此依依不舍。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病房晤谈竟是他与茅公的永别。茅盾先生辞世后,父亲在撰文中发自内心地说:“茅盾是我的恩师与知音。”“呜呼,恩师溘逝,我心中永留遗憾!”
1981年茅盾先生临终嘱托,要用他一生的稿费积蓄对全国的优秀长篇小说进行奖励。茅盾逝世后,中国作家协会很快设立了“茅盾文学奖”。《李自成》第二卷有幸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父亲没有辜负恩师对《李自成》的关怀、支持和期许。茅盾先生若九泉有知,对他付出过心血的《李自成》第二卷的获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1997年2月父亲倏然病倒,但有一个愿望仍挂记在他心上,就是《李自成》四、五两卷出版后,有了一笔较多的稿费收入,要像茅盾先生一样捐出来,设立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奖”,为推动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尽绵薄之力。1999年11月父亲去世半年后,《李自成》第四、五卷出版,我遵照父亲的心愿和嘱咐,代表家人捐出其版税50万元,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迄今它已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文学奖项之一,先后有8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获奖。□姚海天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