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24期:第03版 工运纵横

铜川职工有了新乐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4月30日,在庄严的国歌声中,2019年铜川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首届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在新建成的铜川市职工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举行。700多名先进集体代表、模范人物以及各行各业干部职工昂首阔步走进崭新的“阵地”,感受自己的新乐园。

寄托着几代工会人的新希望

听闻铜川市新的工人文化宫已经开始投入试运行,今年74岁的铜川矿务局李家塔矿退休职工乔元特意带着老伴前来参观。老两口互相搀扶绕着新工人文化宫边看边对比……乔元说:“这新文化宫真好,比老文化宫功能齐全多了,这才跟得上服务职工的步伐!”

而在前一夜,铜川市总工会原财务部长、现铜川市照金干部管理学院总务与审计处处长闫玉华,看到原同事分享在朋友圈的新工人文化宫照片后热泪盈眶,直言:“太不容易了,等了这么多年,终于建成了!”

这种复杂的感受,萦绕在每一位曾经和现任铜川市总干部职工的心中。作为历史时刻的见证者之一,铜川市总工会组宣部部长张马珂回忆,从他进单位开始就一直听说要建设新工人文化宫,如今已过去了整整十年。他激动地说:“与时俱进地服务职工就得有与时俱进的阵地,这寄托着几代工会人的新希望,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来形容!”

除了铜川市总上上下下的关注,这一项目还牵动着省总工会原主席白阿莹,铜川市委原书记、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郭大为,以及现任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等省总和市委、市政府两任领导的心。他们从项目立项、开工仪式到日常建设,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填补了铜川南部

没有“阵地”的空白

“这是市委、市政府改善城市环境、造福广大市民的一个重大决策,我们休闲娱乐又多了一个好去处!”路过此地的铜川市民张先生说。

据了解,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进度,项目建设施工方陕西建工集团从今年3月11日起,项目联合工会采取周考核周奖励的劳动竞赛实施办法,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向前推进。建设方代表刘纪说,“这里人最多的时候,白天有500多名工人,夜间有70余名工人在同时施工,交叉作业……”

新建成的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坐落于新区长虹北路以东,金达路以南,是《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重大建设项目之一,于2017年5月正式动工,总投资1.876亿元,总建筑面积21815.2平方米。

如今,铜川市工人文化宫主体已经完成,场馆已经试运行,工人们还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周边配套设施的最后收尾工作……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铜川职工的大学校和新乐园”。

“铜川市工人文化宫从今天起进入试运行,职工之家等其他配套项目将在10月1日前全部投入使用并对外开放。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填补了南市区没有职工文化活动‘阵地’的空白。”铜川市总工会副调研员、市职工文化中心项目建设办负责人吕福献4月30日如是说。

在新的服务模式中涅槃

原铜川市工人文化宫位于铜川市红旗街,其前身是1959年元旦对外开业的铜川矿区工人文化宫。1962年烧毁重建后的工人文化宫移交给铜川市总工会管理,更名为铜川市工人文化宫。

“老文化宫先后接待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全总文工团、上海越剧院等多个国家级文艺演出团体的演出任务,成了半个世纪以来铜川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会,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回忆往日,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现任负责人房涛充满自豪。

然而,随着房屋设施老化,老铜川工人文化宫逐渐走向衰落,直到最后关门。

“这成为几代老文化宫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作为工人文化宫的“宫二代”,房涛从小就因他父亲(老文化宫主任)的工作而对文化宫充满特殊感情。老文化宫拆迁那天,他一边流泪,一边绕着老文化宫拍摄了几乎所有角度的照片。

直至我省工会抓住群团改革、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机遇,将新建改造的工人文化宫项目打包为陕西省重点文化项目,新的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开建,房涛说,在那一刻,新老工会人看到了希望。

“新建成的职工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包含一个可以容纳680人的小型歌舞剧院,还包含了职工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健身馆等文化娱乐场所,地下有一个7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可同时容纳257辆车停放。”这段话房涛已经讲了很多遍,但他的声音依然激动,“整栋楼都实现了智能联动,设备都是智能化的,音响等设备和国家大剧院是一个级别,就是为让咱铜川人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生活”。

据了解,铜川市职工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建成后,不仅能满足该市广大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而且将在完善铜川市城市服务功能、聚集人气、烘托新区文化氛围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辐射带动耀州区、南部工业园区、坡头工业园区的职工文化生活,为建设好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发挥积极的阵地作用。(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