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38期:第04版 憩心亭

心灵的默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创业史》是著名作家柳青留给我们的一座丰碑,它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陕西关中平原互助合作运动初期的农村生活,它是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业者的心灵史。对我来说,它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我心灵的家园,是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在那些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乏的日子里,伴随我成长的只有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柳青先生送给我父亲的《创业史》,书的扉页上有柳青的亲笔签名。当时,柳青任长安县委副书记,我的父亲正好在长安县委工作。

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第一本使我着迷的长篇小说。捧起这本书我再也没有出去玩,白天吃饭时读,晚上点着煤油灯藏在好久没人住的窑洞里偷着看。那几天,我的世界就是蛤蟆滩,脑子里全是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徐改霞这些书中的人物。我的变化引起了祖父的注意,他终于从我的异样中找到了原因,在我晚上熟睡的时候,悄悄把《创业史》藏了起来。当时,我不知道柳青被打成了黑作家,《创业史》也成了黑书。

《创业史》被祖父没收了,可是《创业史》的故事和人物已经在我的心里扎了根,特别是柳青精心塑造的梁生宝这个典型人物,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倍感亲切,深受影响。那个时候,梁生宝就是我崇拜的偶像,“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这句深刻揭示人生意义、告诫世人的经典名言,从此就成了我的座右铭。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这是一份缱绻而绵长的情意。我永远记住了有这样一段经历,有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它引导我追寻那片飘逝的白云,昭示我大胆走上未曾走过的荆棘之路,因为路的尽头,是挥不去的心灵默契。1978年,柳青的《创业史》再版了,我一得到消息就立即跑到书店去买。从此,《创业史》再也没离开过我。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去长安县医院看望住院的父亲,意外地见到了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王家斌,他正好和我父亲同住一病房。这个我曾经崇拜的偶像已经被病魔折磨得没有一点力气了。望着他,我很难把他和小说中的梁生宝联系起来。当我问到柳青时,他眼睛忽然一亮,挣扎着坐了起来,给我讲了一些柳青鲜为人知的故事,言谈之中时时流露着对人民作家的敬重和惋惜。他眼眶里含着泪,不住地对在场的人说:“柳青,大好人啊!可惜了!太可惜了……”也是在那一刻,我从这位可亲可敬的只剩下皮包骨头的老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善良、骨气和精神,看到了《创业史》中梁生宝的那一缕“魂”。

在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当过工人、秘书,做过记者、编辑,任过机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不管在基层还是机关,无论当群众还是当领导,我一直提醒和要求自己看准路、走好路。也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始终如一。虽然至今我还没写出自己满意的著作,但我在全国各种媒体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获得了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并出版各种文学作品集十七部和一部长篇小说,自己也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

许多年了,我心里一直很清楚,自己仅有的这点精神追求和比较坚强的毅力,应该是从《创业史》里读出来的。如果当年不是有幸读到《创业史》,如果不是《创业史》在我心里扎下那么深的根,如果不是柳青讲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那段话,使我从中汲取文学创作的营养和做人的道理,我今天这点儿成绩也是难有的。

□周养俊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