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6975期:第02版 综合新闻

“六个钱包买房”为何戳中年轻人的心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被自己的“六个钱包”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年轻人漂泊异乡打拼,竟然连住有所居都保证不了?”“若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竟然要掏空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个钱包’的积蓄?”樊纲的发言被公开报道之后,一时引发了不少争议。

回溯当时的语境,当台下观众提问年轻人是否要买房时,樊纲的原意是说,“六个钱包”是衡量家庭条件的重要指标,如果财力允许,应该利用好按揭贷款的机制,而如果财力不允许,则应考虑租房,不要勉强“上车”。

作为研究房地产政策的专家,号召年轻人量力而行,樊纲的发言其实无可厚非。在任何国家,购房都是一笔重大支出,而在中国这一矛盾尤为明显。一方面,买房对年轻人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房子与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挂钩的严峻现实,都给年轻人带来了强烈的购房需求。为了买房,父辈掏空家庭攒首付,年轻人将大部分工资用于偿还月供,成为“隐形贫困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樊纲的言论不幸戳中了“利益相关”的年轻人的痛点,频发争议也就自然难免。

其实,当我们询问老师、朋友,自己现在是否应该买房,得到的回答很有可能与樊纲的说辞差不多,但那时我们不会愤怒。然而,当这些话从一名公众人物那里说出来的时候,人们的情绪就不一样了。尽管樊纲个人并非负责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官员,但是,公众却难免对公众人物产生某种“管管房价”的期待。这种期待,很容易让舆论对公众人物的发言产生误解。

事实上,中国的住房问题非常复杂,国家也一直在推动各种政策,实现“房住不炒”的终极目标。解决房价问题的“秘诀”,还是要到经济结构转型中去找。不仅需要房产税、限购等短期调控措施,更需要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化解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问题。而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则是用合理的心态面对现实压力,做出理性的个人选择。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