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43期:第04版 憩心亭

难得糊涂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只要有人在我面前说“难得糊涂”,我就忍不住想笑。“糊涂”是啥宝贝,还“难得”?说此话者十之八九鹦鹉学舌,未必明白个中深意、真意、本意,更未必觉悟其出处才是值得玩味处。以郑板桥的聪明睿智,何出此言呢?恐怕说来话长。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郑板桥是五十后入仕,官至县令,政声赫然,政绩卓然,百姓拥戴,却十年间原地踏步。六十一岁时,因为潍县岁饥,他为民请赈,忤逆封疆大吏,不得不乞病归里。自题“难得糊涂”时,他已五十九岁,接近耳顺了。官场摸爬滚打,宦海惊涛骇浪,身为七品芝麻官的他应该洞若观火。显规则,潜规则,官场各种游戏规则,他应该了如指掌,可他何以自题“难得糊涂”呢?是警示自己,还是另有所指,或者仅仅做给人看呢?不言而喻,“糊涂”的前提是先得“明白”,才有“难得糊涂”的觉悟,才有资格做出“糊涂”姿态而不被人真当作“糊涂虫”看待。身为官场中人,一些事肯定他不屑于去做,因为他有文人的傲骨;一些事或许他不忍去做,因为他有做人的底线;一些事他可能反对去做,因为他有孔孟之道的坚守。我行我素的结果对他来说应该是苦果,起码不是好果,他的孤立、孤独、孤守是可以想象的。不被上司待见,仕途必然黯淡;不被同僚接纳,仕途必然寂寞。当他“难得糊涂”的时候,其实为时已晚,恐怕只有急流勇退一途了。

“难得糊涂”对后世影响巨大,应该是因为郑板桥名气太大。官在仕途,未必人人认同“难得糊涂”,也未必时时处处都把“难得糊涂”奉为座右铭,一个官员的办公室墙壁上如果悬挂“难得糊涂”条幅,恐怕是仕途不妙,不得不走下坡路了,至少是心灰意冷,不思进取了。恐怕五味杂陈,一言难尽。未必真与郑板桥心灵共鸣,才“难得糊涂”。郑板桥乃是文人出身,不按官场潜规则出牌是性情使然,未必有多高深的所指,也未必有多玄妙的哲理,不过是兴之所至,以笔墨抒发一点感想、感慨、感触而已,至于应有之义或者弦外之音,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今的官场生态大异既往,体制掣肘,怪相百出,“难得明白”是有可能的,“难得糊涂”则几近于矫情了。一个官员若真“难得糊涂”了,何必以“难得糊涂”条幅自况、自矜、自许呢?

作为官场格言,“难得糊涂”早已穿越庙堂高墙而转为走街串巷一般的叫卖吆喝了。那些把“难得糊涂”吊在嘴上的人多半不以“糊涂”自居,而以“聪明”自诩,顶多把“难得糊涂”理解为“装糊涂”而已。人在江湖,人心险恶,“糊涂”是可以装的,而且是蛮管用的。但“装糊涂”容易,说“难得糊涂”还真“难得”呢!试想,心里明得像镜子似的,却要以浑然无知的面孔行走人世,那是怎样一种别扭、无奈、折磨?时下自作聪明的人居多,装糊涂的人更多,而真糊涂的人也不会更少。一些话虽然反能说,正也能说,但说归说,谁最后埋单呢?大家都“难得糊涂”,等于都“装糊涂”,那结果呢?真糊涂蛋当道,假糊涂人遭殃,不是吗?一些落马的贪官看上去精明得像猴子,实际上真不敢恭维!对党纪国法视而不见,或者视同儿戏,“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与掩耳盗铃何其相似尔。

“难得糊涂”小焉者是明哲保身,大焉者是人格堕落。不担当,不负责,凡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水冲了龙王庙,只要不淹自留地,仍暗自庆幸。说白了,“难得糊涂”就是犯迷糊,就是大糊涂。一个人、两个人可,大家都群起而糊涂呢?

□孔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