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60期:第04版 观察读书

革命情义重于山

——读《从太行山到西南局——雷保生革命生涯纪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从太行山到西南局——雷保生革命生涯纪实》讲述了原铜川矿务局老领导雷保生同志的光辉革命历程。

雷保生,1922年出生于陕西渭南县信义镇的南雷村,1938年7月投奔到洛川参加革命,那时他才16岁。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我党我军高级领导人何长工、滕代远的警卫员,解放战争中,又任刘邓司令部的警卫参谋,负责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宋任穷等首长的保卫工作。1958年,他从北京国家建委机关主动选择到陕西铜川矿区工作,为50年代铜川矿区党委委员及后来的铜川矿务局首届党委委员之一。此书不仅为当代保留了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史料,而且生动感人,自始至终传递着革命情义重于山的时代内涵,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回味无穷。

革命情义重于山的情怀首先表现在雷保生与首长之间。雷保生见证了彭德怀和滕代远之间深厚的战斗情义,也亲眼看见过刘伯承和邓小平之间那种生死与共,共克时艰的种种感人场面。“1947年12月8日,刘邓首长在大别山分别时,刘邓的手紧握着,长时间不分开。那天有雨雪,邓小平冒着寒风给刘伯承送行。他们都不上马,并肩步行,一坡又一坡,一程又一程……”那情景,雷保生觉得就像生死别离,至今回忆起来还忍不住落泪。也许正是因为他长期工作生活在首长身边,耳濡目染,既成就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也陶冶了他一生对首长敬佩与牵挂的深厚情怀。这样的事例很多,其中也包括“文化大革命”中对蒲代英老人的多次探望和帮助。蒲代英老人是邓小平夫人卓琳(蒲琼英)的姐姐,当时住在西安一个军队干休所里。雷保生夫妇不仅自己先后探望,而且安排儿子及矿上的工人上门为老人服务。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桩义举,难能可贵,然而对于雷保生来说,只不过是他看重革命情义感念当年首长的自然表露。

革命情义重于山的人生情怀也表现在雷保生和他的战友之间。早在1940年抗战期间,雷保生曾含着热泪亲手给已经牺牲的王三福连长穿上干净的军装,把连长的遗体埋在驻地附近的一座山岗上,好让他亲爱的战友、亲爱的兄长能够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岁月如梭,当几十年的历史沉淀过后,雷保生从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离休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当年老战友的聚会。“他们对经过血与火的战友情谊看得格外重。”在雷保生离休三十余年的生活中,他和老伴与战友、同学多次相聚各地,激情与关爱尽情挥洒倾泻。

这里有从解放战争开始,一直担任刘伯承警卫的康理老人,有千里挺进大别山时,作为骨干留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周昌端老人,有原邓小平的警卫参谋刘光荣老人,以及更多当年在西南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原西南军政大学工作的队员和同学。聚会与相逢常常给这些革命老人离休后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快乐与回味。

《从太行山到西南局——雷保生革命生涯纪实》中有这样一段话:“共产党的军队之所以能打胜仗,正是得益于有像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等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他们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爱兵如子,良好的官兵关系是任何旧军队都无法比拟的。”给这段话做注解的,不仅有刘伯承后来两次对雷保生刻骨铭心的叮嘱和保护,更有1979年,雷保生到北京找邓小平申诉自己从1975年年底就不能为党工作的冤屈和无奈。

本书作者叶鹏在后记中写道:“他的视野及经历,一般人难以企及,他的回忆和口述,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黄土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