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78期:第04版 视野

古代“落榜”名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每到考试季,网络上就会传出一个段子。这个段子是两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有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等人;第二份名单是顾炎武、李时珍、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李渔、蒲松龄、洪秀全、盛宣怀、袁世凯等人。然后提问,以上名单中,哪一组的人认识得多一些?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曾经的科举状元,后者全是落第秀才。的确,通过科举考试,古代读书人能够改变自身的命运,但是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是少数人。毕竟在考试中,除了实力,还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落榜”的读书人中,依然有不少获得了不凡的成就。

孟浩然 未考取功名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689-740年),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的书香世家,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科举落榜,加之仕途困顿,后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孟浩然留下了诸多著名的诗篇,被誉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坎坷的“功名”之路非常坎坷。孟浩然年轻时隐于鹿门山,一心苦读诗书,弱冠之后,辞亲远行,广交八方朋友,拜见公卿名流,以求有取士的机会。开元十二年(724年),因唐玄宗在洛阳,孟浩然便前往洛阳求仕,却一无所获。

两年后,孟浩然从襄阳出发去扬州,途经武昌,他与小他十二岁的李白约好在武昌相遇,两人在短短的相处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分别时,李白在黄鹤楼作诗为孟浩然送行,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开元十五年(727年),快要四十岁的孟浩然,第一次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第二年初春,孟浩然在长安作《长安平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然而,那一年,孟浩然科举不中。就在这一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据《唐摭言》中记载,科举未中后的一年,孟浩然游长安,王维想推荐他做官,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一天,王维在宫禁中当值,私自邀请孟浩然到当值处晤谈。不料突然报说唐玄宗来此,王维慌忙让孟浩然躲藏起来。等到玄宗来了之后,王维又觉得不把孟浩然在这里的事奏明皇上很不妥当,说不定会引来欺君之罪,于是王维就奏明了皇帝,玄宗倒并不计较,他也是久闻孟浩然的诗名,于是当场召见了孟浩然。孟浩然向皇帝读诗,可当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时,玄宗就有点不高兴了,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孟浩然虽然说自己“不才”,但皇帝听得出来,这是以自嘲的形式发牢骚,所以玄宗不高兴是自然的。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返回襄阳鹿门山隐居。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当时有一位很有名的伯乐韩朝宗,人称韩荆州,李白曾在《与韩荆州书》中写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荆州曾向朝廷推荐崔宗之、严武与蒋沇等人。

韩朝宗约好了孟浩然一起去京师长安,孟浩然正跟朋友喝酒,家人催促他说:“别喝了,你跟韩先生约好的,你们不是要去长安面试吗?”

孟浩然说:“都已经喝成这个样子了,还管他呢。”

真性情的孟浩然错过了又一次入仕的机会。

李贺 因避讳而被迫远离科举

说起科举不仕的原因,不外乎成绩不够,不过,对于才华出众的唐朝诗人李贺来说,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因为“避讳”而远离了科举考试。

李贺(791-817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李贺先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他属于唐宗室的远支,因“皇室后裔”身份,他常被称“唐诸王子李长吉”。

李贺小小年纪就聪慧过人,才智出众。21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并一举考中,年底赴长安应进士科。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麻烦来了,竞争者认为李贺父亲李瑨肃名字中的“瑨”与“进士”中的“进”字音同,而犯家讳应避讳退场。按当时的规矩,考生若发现试题中出现祖上的名字,便要告假说肚子疼,退出考场。李贺仅仅因早逝的老爸的名字而不能参加考试,他那黯然离去的背影,包含着多少委屈和无奈。后来韩愈愤而作《讳辩》,文中质问道:“父亲叫瑨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做人了吗?”成为当时韩愈爱才荐才的佳话。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文化现象,不同时代对避讳的要求有所不同。唐太宗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曾做过宰相,高宗以后为了避讳,宰相更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避君王之讳。杜甫的父亲名字叫“杜闲”,杜甫在诗中不用“闲”字,是为避尊亲之讳。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的一位门客在冯府读《老子》时,将“道可道,非常道”读成“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也是为避府主之讳。

一年后,李贺因病辞去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回到了老家。四年后,27岁的李贺郁郁而终。

尽管一生短暂,在生前没有考取功名,但并不妨碍李贺在诗歌上的成就。李贺给世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等千古佳句。后来,他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晚唐李商隐、杜牧都曾为他写序作传。光化二年(899年),李贺亦被追赠为进士。

唐伯虎 被“考场舞弊案”冤屈的一生

要说科举经历坎坷者,不能不提唐伯虎。唐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按照天干地支,这一年是庚寅虎年,他在家排行老大,名唐寅,字伯虎。

唐伯虎16岁参加秀才考试,29岁参加应天府试,考中第一名,后人也因此称他“唐解元”。30岁赴京会试时,他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

当时,唐伯虎赴京参加会试,路上巧遇江阴“富二代”徐经(就是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一同赴京赶考。

徐经、唐伯虎到京后,两人多次前往礼部侍郎程敏政家“蹭饭”。程敏政为当年的主考官,由于那年出题偏,考生相顾失色,感叹题目太难。阅卷时,阅卷官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程敏政品评。程敏政读完后也觉得文章写得十分精彩,

情不自禁地说:“只有徐经、唐伯虎文章最好。”结果,这句话被平时忌恨程敏政的华昶听到,于是华昶启奏孝宗皇帝,程敏政利用职务之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孝宗皇帝着令彻查,于是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被关入大牢。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问,招认收买程敏政的家童来获取考题,并将试题泄露唐伯虎。后经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的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孝宗皇帝下旨“平反”,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释放出狱。唐伯虎出狱后,因为此案,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徐经此事后,在家中发奋读书,并作《贲感集》以表明自己的志向,程敏政则引咎辞职,解甲归田。经历这场不明不白的“牢狱之灾”后,唐伯虎自然也对科举心灰意冷,他以卖画为生,其才华声名远扬。正德年间,唐伯虎应宁王朱宸濠的邀请赴南昌为其效力,但后来却发现宁王有篡权不轨之心,宦海沉浮,实难久恋,唐伯虎只好装疯卖傻逃离宁王府。

蒲松龄 因考试失误而被取消资格

蒲松龄(1640-1715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属淄博市)蒲家庄,父亲蒲槃因科举不第而弃儒从商,赚得相当丰厚的家产后,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于是弃商归田,教书教子。

蒲松龄9岁开始读书,19岁初应童子试。不过,此后蒲松龄在科场奋斗数十年,届届都不中。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秋,山东乡试正式开考。号舍内,年届48岁的蒲松龄觉得很有把握,奋笔疾书,写满了好几页。古代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则,每页写十二行,每行写二十五字,且必须按照页码顺序书写,不巧的是,蒲松龄匆忙间竟漏了一页未写,后来他发现时,自己被吓得魂魄出窍,“惊损六叶连肝肺,唬坏三毛七孔心”。在当时越幅(俗称跨页,页码不相连接)须受处罚,甚至被黜落。蒲松龄也因越幅而被取消考试资格,还被张榜公布于世。此后,蒲松龄在家著书立说,晚年留下了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聊斋志异》,得到当时主政山东的学政施闰章的称赞,“观书如月,运笔成风。”自此,蒲松龄声名大振,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蒲松龄72岁时,被破例补了个贡生。

《聊斋志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叫叶生的淮阳学子,他的文章词赋首屈一指。一天,淮阳来了个新知县丁乘鹤,他很欣赏叶生的文章,让他住在县衙内读书,还经常用钱粮接济叶生。县里预考叶生夺得第一后,丁知县对叶生抱有更大的希望。谁知,叶生时运不济,考试落榜。叶生很沮丧地回到家。后来,叶生面容日渐消瘦,神情也变得痴呆,不久叶生病逝。病逝后,他的魂魄竟然跟着来到丁知县家,还教丁知县的儿子考取了功名,丁公子考中一年后,自己也考中举人。叶生得意地返回自己家时,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蒲松龄借叶生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在科举上落魄的经历。□王东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