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78期:第04版 视野

影响大江南北的路德先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路德,出生于终南山下西安周至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清代著名教育家。为西安书院门内关中书院主讲老师,在关中书院历史上,授徒时间长,培养学生多,首先要数这位路德先生。

关中书院在清代,乃是响彻西北和国内的一所高等教育学府。这所学府是明代万历时期,大儒冯从吾在此讲学,由于听讲学生多,校舍难以容纳,冯从吾予以扩大校围。到清已成规模,逐渐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关中书院。

今天说路德先生,其实西安没有太多的人知道他,可以说鲜为人知。而陕西及西安的一些辞书和典籍中鲜见他的名讳。但,这并不影响这位清代教育家卓著不凡的声望。

路氏为享誉一方的名门世家,族人多有成就者,出过3位翰林、5位进士。

路德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中甲榜二甲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户部湖广主事,兼军械章京,方略馆协修,中宪大夫。可正当他大展宏图之时,却因患眼疾归乡养病。

仕途前程虽然断了,但他并没有消沉。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受聘关中书院,从而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换。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投身教育,著书立说,为弘扬关学而授徒育人。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以知识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他要求学生先立品行,后做文章。他给学生讲诚信说:“有志偿债者,不敢负债;有志全交者,不敢滥交;有志酬恩者,不敢受人恩。”

路德为国家、为陕西培养了一大批的知识精英和栋梁之才。

路德初为翰林时,一件趣事,特别有意思,成为文坛佳话。那是嘉庆己巳年,路德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跟随陶澍先生习翰林之道。一天,陶澍给路德写了两个字“盱眙”,但是身在北方的路德却没见过这两个字,陶澍便说这两个字读“xūyí”,是江苏名县,亦是陶澍的家乡,此时路德肯定是既尴尬又惭愧。当然有“陕西第一佳士”的路德,岂肯甘拜下风,于是顺势也给陶澍一书了两个字“盩厔”,断没想到,身在南方的陶澍也没见过这两个字,路德便介绍这两字读“周至”,是陕西名县,也是路德的故里。陶澍同样有点难堪,遂解嘲道,这可真是“北不识盱眙,南不识盩厔。”在场的翰林们闻之皆笑。后来,翰林院的翰林们便以“北不识盱眙,南不识盩厔”这句谚语来形容南北方的差异,流传至今。

近代历史名人、清廷重臣的曾国藩,特别推崇和仰佩路德,他没有忘记西北长安有个路德先生。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曾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足为吾人之师资”。

曾国藩本人在治学等方面就已有很高成就,被胡哲敷赞叹为:“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但曾国藩却感觉和路德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他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大赞路德:“陕西近三十年科举中人,无一不出闰(路德的字)先生之门,湖北官员中想亦有之名。”曾国藩不断告诫儿子,将路德推荐给儿子,让其作学问还是做人,是必有其道理的。他说:“闻近日精於举业者,言及陕西路闰先生在《仁在堂稿》及所选仁在堂试帖,律、赋、课、艺,无一不当行出色,宜古宜今。余未见此书,仅见其所著《柽华馆试帖》,久为佩仰。”曾国藩这段给儿子的话,足可知路德在曾国藩心目中有多么大的分量。并给他的另一个儿子纪鸿与瑞侄等书中有:“须买《仁在堂全稿》《柽华馆试帖》,悉心揣摩。”

曾国藩的幕僚李元度对路德的评价更高。他说路德“行谊为文名所掩,其诗古文又为时艺试律所掩”。人们只看到路德是作字大师、八股大家、时艺宗师,实际上路德还有画、剪纸、诗、文章等其他方面的造诣,这个评价反映了路德学识渊博,涉猎面之广而精,但世人却是以八股和试贴诗而重视他,这其实是对路德的一种全面评价赞誉。

路德先生,不光影响了曾国藩父子及幕僚,就连一些成就了大事业者,也深受路德影响。

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对路德亦推崇备至。同治十五年,张之洞在四川完成其著作《輶轩语》,并指示巴蜀士子读书的门径,所推荐必学的书目内,路德的《仁在堂时文》赫然位居前列,张之洞还说要“涉猎千余篇,烂熟数百首”。

经他教授的学生达千人之众,许多弟子后来都成为名家。晚清著名的东阁大学士、救时宰相、财政大臣阎敬铭便是路德在关中书院讲学时拜入门下的弟子。

这就是陕西周至走出的路德先生,虽名不甚显,但令人疑惑的是,他却能得到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表现出来的“儒雅风流人物”曾国藩的敬重和推崇,并影响到大江南北。因之作为陕西的文化人,确实应当认真深入的研究一下这位胸括万殊,深藏不露的路德先生。□朱文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