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78期:第07版 陕煤三版

一家三代人的煤矿记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秦明义(左二)和儿子秦忠民(左一)秦忠海(右二)孙子秦伟(右一)在下石节煤矿留影

今年89岁高龄的老党员秦明义曾是志愿军六十九军三二零团一营三连班长,在战火纷飞年代,他立过功、受过奖,抗美援朝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业成为了铜川矿区史家河煤矿的一员,后又转战王石凹煤矿、下石节煤矿,不但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煤炭事业,他的子孙继续接力,三代人薪火相传用奋斗诠释了铜煤人的最美底色,当有人对秦家三代扎根矿山、默默奉献感到敬佩时,秦明义总是说,这算啥,无论到哪儿,党叫干啥就干啥。

“是党和部队给了我一个家”

1930年出生于山西大同的秦明义,原名秦二娃,8岁时与亲人失散。年少孤苦流落到绥远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靠给地主放羊过活。18岁那年,他毅然选择入伍参军,跟着部队辗转多地。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都能记起连队指导员告诉他说:“老家没有亲人了,部队就是亲人,战火让你没了家,部队就是你的家。”秦明义说:“在部队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在部队,他找到指导员,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秦明义”,寓意“深明大义,精忠报国”的信念。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他让自己在困苦中经受洗礼,在战火中不断成长。21岁的秦明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3岁经过组织严格考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时常念叨,是共产党给了自己第二条生命,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1951年9月,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他所在部队负责接纳治疗战场伤病员。回忆起当年那场战争的惨烈,秦明义至今仍难以忘怀。“那时大家都抱着同样的信念,视死如归铸血甲,不破敌城终不还。”秦明义回忆道。

千尺井下守住不变初心

1956年,26岁的秦明义响应国家号召,同95名志愿军战友主动脱下军装,穿上矿工服,成为铜官史家河煤矿平巷队的一员。在当年煤矿初建、一穷二白情况下,他毅然选择扎根在这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上,对他来说,这只是选择另一种方式,完成他在部队许下的“深明大义,精忠报国”的初心。

刚到矿区条件极度艰苦,但是没有削弱他扎根矿山的决心和信心,他和妻子住在低矮的草工房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是当时矿区最真实写照。面对井下生产条件艰苦,他和同事们经常一个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就用妻子提前烙好的杂粮饼充饥,渴了就喝上一口凉水,靠着一股敢打能拼的闯劲,在一米多高的巷道里,猫着腰,用铁锹、洋镐、雷管、木垛支柱,打出了一条条巷道,用小车推出一吨吨原煤运往全国各地。

1961年5月,铜川矿区王石凹煤矿筹建初期,从王家河、李家塔等煤矿抽调部分技术干部和职工支援建设。当时已经是平巷队党支部书记的秦明义又被组织安排到了王石凹矿。王石凹煤矿属于国家“一五”时期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最大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苏联专家撤离后,矿井后续建设困难重重。秦明义作为掘进队的带头人,他和工友们一起战天斗地,一米一米抢进尺,当时施工任务紧张,他就带着职工打连班,换班时在队上值班,连家也没顾上回。

秦明义见证了王石凹煤矿建成后第一个工作面形成,出第一吨煤,达产120万吨的每个光辉时刻。他常说自己很幸运,可以看到无数革命志士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得以实现,带着他们的希冀继续活下来。他给自己的五个孩子起名忠良、忠英、忠民、忠海、宝英,就是为了缅怀和他一起并肩战斗英勇牺牲的战友们,同样也寄托着要他们永远铭记英烈、精忠报国的初心使命。

三代人扎根矿山做奉献

50岁的秦忠海是秦明义的三儿子,是地地道道的“矿二代”,从小对父亲认真工作耳濡目染。踏实做人的秦忠海二话没说,初中毕业走出校园就踏进了矿井,子承父业,成为下石节煤矿防火队的一名普通职工。

刚上班的秦忠海正赶上矿井工作面回收封闭的节骨眼儿,他所在的单位负责往井下各封闭点运输沙子、砖块、水泥、管路等材料,时间紧、任务重,刚经过岗前培训就下井,那天他背着50多公斤的密闭材料来来回回在巷道里跑了十几趟。人前不服输的他咬牙坚持着,里里外外的工作服都湿透了,下班时坐在巷道里好半天动不了。父亲鼓励他,都知道煤矿工作既苦又累,但总得有人来干。只要过了体力关和心理关,就是一名合格的矿工。

两年后,秦忠海调任选运区成为一名皮带监护工,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后来成家立业又有儿子秦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也其乐融融。

1990年5月,矿上投入了第一套高档采煤机,原煤产量上来了,但选运皮带提速后出现了抛撒现象,头脑灵活的秦忠海积极想办法改进皮带支架,有效杜绝了皮带撒煤。区队领导看他人勤快、脑子活,就把他调到了检修班。风风雨雨33载,他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组长、安全先进个人,这是他职业生涯的最佳印证。

“我从小长在王石凹煤矿,当年跟随父母来到下石节煤矿时,这里还是一个大坑,基建队驻地的矮楼就是当时煤矿最洋气的建筑了。这么多年我们一家人始终在一起,亲眼见证着下石节煤矿从边生产边建设的荒芜之地慢慢变成今天的模样,心里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回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秦忠海感慨地说。

26岁的秦伟,是下石节煤矿的“新生代”,也是秦家的“矿三代”。2009年,初中毕业的秦伟被父亲“安排”上了铜川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一听说毕业是要去当矿工,他立刻火冒三丈:“别人是‘坑爹’,你这可是‘坑儿’!”没想到,父亲带他到煤矿一看竟出乎意料:花园式环境、生态化矿井、智能化采煤、无人化作业。在这里,伴随着以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劳动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一提双优”建设全面实施,煤炭开采主基调已由“黑色”转变为“绿色”,开采过程也更加智能、安全、可靠。

“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我选择了铜川煤矿工业技术学院电钳专业。”秦伟说:“2013年6月,我被分配到了铜川矿业玉华煤矿,成为掘进三队的职工。在百米井下看到宽敞的大巷、规整的道轨、工作面上先进的设备,内心的激动喜悦清晰地印在心头。”

“七一”前夕,秦伟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秦明义得知这个喜讯后特别高兴,拉着秦伟的手说:“咱家三代矿工,都是党员,你要好好干,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努力干好啥。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要把咱家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

如今,耄耋之年的秦明义依旧精神矍铄。秦家三代二十二口人,其中有十四人都相继从事了煤矿工作,他们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攻坚克难,无怨无悔,这是他们继承祖辈初心、实干兴业的最佳印证。

秦伟说:“我完全理解爷爷他们那一代人,尽管未来的道路还很长,肩上的担子可能很重,但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辈、父辈是怎样走过来的,只有毅然决然坚守在平凡岗位上,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自己钟爱的煤炭事业,一样可以实现自己最美的人生价值。”

(梅方义 巨宏伟 席选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