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92期:第04版 憩心亭

厨房·书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记忆中的厨房是十分简陋的,它没有固定的位置,或在家里的东檐,或在家里的西檐,总在不显眼的地方,也没有像样的厨具,不像乡下有钱人家,将厨房设在厦屋里,有专门的橱柜、冰柜之类。我家的厨房坐落在老屋的后檐西边,仄狭不说,亦没有像样的厨具,除了装水的缸、窝酸菜的瓮和案板外,就是用泥土垒的锅台,锅台上的只有一尺八的铁锅,盛米面的是两个瓦罐,一个用来盛包谷糁,一个用来盛杂面。厨房里潮湿且黑暗,一年到头晒不上太阳,就是在大白天,也要点上灯才能看清房里的东西,而那时生活清贫,常年饿着肚子,更不要说用钱去买煤油了,在厨房里点灯就只有过年那几天,平时黑摸着。好在母亲已经熟悉了里面的摆设,就是再黑再暗也能轻车熟路地做出可口的饭菜。

厨房里最令人气愤的是那个锅灶,做一顿饭要烧几十斤柴火,乡下人称之为“老虎灶”。那时人穷坡荒,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用来做饭的柴火都是些麦草、野蒿什么的,即使有些树枝之类的柴禾,也都是湿的烧不着,一顿饭在烟熏火燎中做完,往往是饭已经做好,屋子里还是烟雾缭绕,熏得人睁不开眼睛,所以那时,生活在乡下的妇女都是“红眼子”。母亲的眼病就是那时被烟熏所致,并留下了终身眼疾。后来,我家的厨房一挪再挪,但始终没有大的改观,直到生活状况稍微有了转机,才将过去的“老虎灶”改成了吸风灶,做起饭来不再浪费柴禾,且干净卫生。

论起厨房的真正变迁,还是80年代以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山野,吹绿了大地,更吹散了长期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山绿了地勤了,人欢了马叫了,生活变得富裕了,老百姓对吃食也变得挑剔起来,不再是过去的吃饱肚子,而是变着戏法地吃好、吃出风味、吃出特色来,厨房也就成了百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拥有自己的厨房,且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电饭煲、电饭锅、电饼铛、消毒柜、微波炉、电冰箱、燃气灶等,锅台、铁锅已成了稀罕物,炊烟成了人们的念想,难怪我把80多岁的老岳母刚从乡下接到城里的家时,她老人家愣是找不到我家的厨房。

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有了强烈的渴求,我曾经幻想拥有自己的书房,但那时刚参加工作,住单位的集体宿舍,一个房间住着五六个人,杂乱而吵闹,读书写作只能等到晚上别人休息以后,好在那时有夜班,有时一个房间里的人都上夜班,这时的房间就成了我的世界。只是这样的日子极短,我由车间调进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加之我结婚成家,单位分给了我一间宿办合一的房子,八小时以内要上班办公,八小时以外就是我的新房兼书房了,每每晚饭后,我坐在办公桌前,与妻就一盏孤灯,我耕耘着理想,妻编织着幸福,常常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也就从那时起,我真正爱上了心中的“文学女神”,对书房的渴望也愈来愈加强烈。

真正拥有自己的书房是在购买了单元房之后。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由葡萄酒厂调到新华书店工作,由酿酒到卖书,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对读书与写作的痴诚,是对书房的向往。恰在这时,单位以集资建房的形式,修建家属楼,才使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在房子建成交付使用后,我将阳光充足的一间房当作书房,经过简单装修,购买了书柜后,那些长期囚禁在纸箱里的书,才得以被解救出来,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这里不仅仅是我读书写作的地方,也是我安放灵魂、放飞梦想的圣地。

厨房与书房的变迁,折射的是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人民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刘丹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