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京:永葆初心
1954年,在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会议上,王保京(中)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在咸阳乃至陕西,只要提及礼泉县烽火镇烽火村全国著名劳动模范、90岁的老支书王保京,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半个多世纪,王保京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步步成为村支书,烽火公社社长,中共礼泉县委书记,咸阳市委常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的十大代表,第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上世纪五十年代,王保京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农民科学家等称号,还曾接待末代皇帝溥仪和美国前总统卡特,新西兰、赞比亚等100多个国家政要和国际友人,是陕西早期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树高忘不了根。1994年,原咸阳市副市长王保京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上午他向组织上交办公室钥匙,下午就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烽火村。
谈及回归话题,他不假思索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正是眷念烽火村乡亲,眷恋这片黄土地,老有所为,回村后,他仍兼村党总支名誉书记。用他的话说,人退思想不能退,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不能褪,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烽火村服务到老。
在村上,他积极配合并指导村党总支按照党章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凝聚广大群众力量把村上的事情办好并号召党员带动村民投资。继创办水泥厂后,仅用52天,又创造了按常规得用半年时间才能建成的纸箱厂,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接着,又相继创办纸袋厂、预制厂、石渣厂、养鸡场等村办企业。由于村企蒸蒸日上、势头强劲,烽火村“火”了。多数家庭有汽车,有的人家且拥有两辆,每辆车年收入十几万元,成为乡村振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和一班人订立村规:全村农户庄子宽9米、长20米,干群一致,家家户户统一标准,谁也不能多吃多占。他依据烽火村实情,提出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指导思想和“集体能上集体上、个人能上个人上、联合能上联合上”的“三轮驱动”方案,有效地保护了集体财产,不光是集体经济没有分、集体的树没有分、集体的油坊等企业没有分,尚保留全村三分之一、1000多亩耕地,为烽火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支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老党员、老劳模形象一直没有变。”村民如是说。
他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以一个老党员、老劳模的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数十年如一日。他从未利用手中权力为亲朋好友谋私利。单说,村办水泥厂,当时资金拮据,王保京二话没说,把自己多年积蓄的20余万元拿出来帮助水泥厂发展。他对老母亲和老伴的丧事处理上,也彰显出一位老党员、老领导的高风亮节。1996年11月,王保京母亲去世,他将亲戚、村民随的礼,连同子女们拿的钱全部捐献给了陕北志丹县山区的一个小学。去年腊月二十九,王保京老伴不幸病故,他及时召开家庭会议,告知子女丧事从简,不披麻戴孝、不收礼金、不铺张浪费,并尊重老伴生前遗愿,实行火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对老伴后事的料理,潜移默化影响了村民丧事从简、移风易俗。后来,村里几位老人过世,家属们皆效仿其做法,为老人举行了文明简朴的葬礼。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生之年我要把村史馆搞起来。”这是他后半生的梦想,亦是他们这辈人留给晚辈的精神财富,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生动鲜活的教材。2014年,他率领村上几位老人和村委会青年志愿者筹建“烽火传统教育基地展览馆”,将他珍存多年的3000余张烽火村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照片、实物分类整理,不分白天黑夜,一头扎进展馆,忙里忙外、手脚不闲,甚至夜半三更仍伏案撰写解说词。没有经费,他又拿出退休金垫付。数九寒天,他紧裹棉大衣熬战;酷暑难耐,他穿着背心、卷着裤管精心筹划。历时一年多,终于建起了集党史、村史、农村史、农民史为一体的“烽火传统教育基地展览馆”。该馆共分6个展室,2000余幅图片(实物),12万字的简介、文字说明等,岂知,展馆建起了,他的右臂再也抬不起,落下了终生后遗症……
村工会主席王忠春指着“烽火传统教育基地展览馆”牌匾欣喜地告诉我,这是老支书亲笔所题。自2015年7月1日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逾40万人次。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如今的烽火村集文化历史资源、红色传统、古村风貌为一体。已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咸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不久,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饶有兴致地登临村委会楼顶阳台,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烽火塬——五七大学“三农”教育实践基地,烽火泾河小镇——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烽火文化产业园——农耕、乡俗、美食、影视文化实践基地等项目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蓦然回首,高高的山梁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鲜艳的大字,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那么耀眼夺目、熠熠生辉……□张翟西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1954年,在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会议上,王保京(中)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在咸阳乃至陕西,只要提及礼泉县烽火镇烽火村全国著名劳动模范、90岁的老支书王保京,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半个多世纪,王保京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步步成为村支书,烽火公社社长,中共礼泉县委书记,咸阳市委常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的十大代表,第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上世纪五十年代,王保京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农民科学家等称号,还曾接待末代皇帝溥仪和美国前总统卡特,新西兰、赞比亚等100多个国家政要和国际友人,是陕西早期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树高忘不了根。1994年,原咸阳市副市长王保京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上午他向组织上交办公室钥匙,下午就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烽火村。
谈及回归话题,他不假思索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正是眷念烽火村乡亲,眷恋这片黄土地,老有所为,回村后,他仍兼村党总支名誉书记。用他的话说,人退思想不能退,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不能褪,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烽火村服务到老。
在村上,他积极配合并指导村党总支按照党章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凝聚广大群众力量把村上的事情办好并号召党员带动村民投资。继创办水泥厂后,仅用52天,又创造了按常规得用半年时间才能建成的纸箱厂,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接着,又相继创办纸袋厂、预制厂、石渣厂、养鸡场等村办企业。由于村企蒸蒸日上、势头强劲,烽火村“火”了。多数家庭有汽车,有的人家且拥有两辆,每辆车年收入十几万元,成为乡村振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和一班人订立村规:全村农户庄子宽9米、长20米,干群一致,家家户户统一标准,谁也不能多吃多占。他依据烽火村实情,提出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指导思想和“集体能上集体上、个人能上个人上、联合能上联合上”的“三轮驱动”方案,有效地保护了集体财产,不光是集体经济没有分、集体的树没有分、集体的油坊等企业没有分,尚保留全村三分之一、1000多亩耕地,为烽火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支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老党员、老劳模形象一直没有变。”村民如是说。
他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以一个老党员、老劳模的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数十年如一日。他从未利用手中权力为亲朋好友谋私利。单说,村办水泥厂,当时资金拮据,王保京二话没说,把自己多年积蓄的20余万元拿出来帮助水泥厂发展。他对老母亲和老伴的丧事处理上,也彰显出一位老党员、老领导的高风亮节。1996年11月,王保京母亲去世,他将亲戚、村民随的礼,连同子女们拿的钱全部捐献给了陕北志丹县山区的一个小学。去年腊月二十九,王保京老伴不幸病故,他及时召开家庭会议,告知子女丧事从简,不披麻戴孝、不收礼金、不铺张浪费,并尊重老伴生前遗愿,实行火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对老伴后事的料理,潜移默化影响了村民丧事从简、移风易俗。后来,村里几位老人过世,家属们皆效仿其做法,为老人举行了文明简朴的葬礼。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生之年我要把村史馆搞起来。”这是他后半生的梦想,亦是他们这辈人留给晚辈的精神财富,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生动鲜活的教材。2014年,他率领村上几位老人和村委会青年志愿者筹建“烽火传统教育基地展览馆”,将他珍存多年的3000余张烽火村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照片、实物分类整理,不分白天黑夜,一头扎进展馆,忙里忙外、手脚不闲,甚至夜半三更仍伏案撰写解说词。没有经费,他又拿出退休金垫付。数九寒天,他紧裹棉大衣熬战;酷暑难耐,他穿着背心、卷着裤管精心筹划。历时一年多,终于建起了集党史、村史、农村史、农民史为一体的“烽火传统教育基地展览馆”。该馆共分6个展室,2000余幅图片(实物),12万字的简介、文字说明等,岂知,展馆建起了,他的右臂再也抬不起,落下了终生后遗症……
村工会主席王忠春指着“烽火传统教育基地展览馆”牌匾欣喜地告诉我,这是老支书亲笔所题。自2015年7月1日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逾40万人次。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如今的烽火村集文化历史资源、红色传统、古村风貌为一体。已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咸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不久,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饶有兴致地登临村委会楼顶阳台,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烽火塬——五七大学“三农”教育实践基地,烽火泾河小镇——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烽火文化产业园——农耕、乡俗、美食、影视文化实践基地等项目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蓦然回首,高高的山梁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鲜艳的大字,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那么耀眼夺目、熠熠生辉……□张翟西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