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308期:第08版 陕煤四版

“灶火”变化见证新时代

刘邦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如今,身在新时代的我们,回望过去的岁月,总是会感慨万千。我的记忆里,在旧社会,我们村里的大多数农民群众过着“糠菜半年粮”、饥寒交迫的日子。我的家乡,处于渭北黄土高塬合阳县乳罗山后的东凤村,这里农田土地瘠薄,远离河流,干旱缺水,农民种地只得“靠天吃饭”,又是十年九旱,长期以来庄稼处于广种薄收。同时,那时合阳县境内没有煤矿,农民做饭的“灶火”缺柴少煤。正如清时曹溶向朝廷奏折中所说“民间既艰于食,又艰于爨”的那样,过着缺粮少柴的艰难生活。那时不仅如此,还有涉及农村老百姓的吃、穿、烧、住、治病,样样都愁煞人。

在我年幼的时候,我们家中最忙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总要煮熟了才能吃。可是怎样煮熟,差不多是每个贫困农家都犯愁的事。我们村远离煤矿,大多数人家买不起煤,做饭、取暖全靠烧柴。那时,我们家五口人,以农业种地谋生。麦秸、谷草要喂牛驴,署蔓要喂猪,只有一些棉花秆、黑豆秸可供烧火做饭之用。因此,每到秋初,就得早些下沟爬坡砍柴、割草,准备一冬天的烧用。那时,我的年龄还小,不敢下沟砍柴,于是就把镰刀换成竹筢,改割为搂。每天放学之后,我就和小伙伴一起挎着竹笼扛着竹筢,到有树的地方搂些荒草落叶供家里烧用。质量最好的柴草要数搂来的柏籽壳,它既能供“灶火”烧锅,又能用来煨炕取暖。

到了春天,柴无处打,草无处搂,人们就刨树根,爿草盘,那才真算是斩草除根。到了夏天,秋冬备下的柴草早已烧完,不少人家就只好现割现烧。村边道旁自生的蒿草自然成为我割砍的对象,可是割下的青柴,得在阳光暴晒下晾上两三天才能点得着。更为艰难的是,碰上连阴雨,就又遭了罪。有次我帮母亲烧火时,半湿不干的蒿柴,实难起火,当我低头往“灶火”看时,猛然轰的一声,烟中带火,从“灶火”中冒了出来,正好喷到我的脸面,真的来了个火烧眉毛,那才使我经历了一次燃眉之急。这样的湿柴,由于烟多火少,时燃时灭,做一顿饭要费好长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生活,广泛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封沟育林,广开财源,随着收入增加以煤代柴,逐步解决了农村群众做饭、取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民生活逐步改善,有的农户把原来使用风匣烧火做饭的“灶火”,改成“吸风灶”。后来农村通上电,做饭使用鼓风机,代替了人拉风匣烧火,一度为了节省煤炭,人少的家户使用蜂窝煤“节煤炉”取暖做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做饭逐步使用液化气、电饭煲。现今普遍使用电磁炉,开关一按,蒸馍炒菜、煲汤非常方便,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烧柴、烧煤做饭的繁琐方法,既省力省时又环保,做饭不再是“炊烟四起”,不再是“乌烟瘴气”,再不怕烧湿柴做饭时把做饭的人弄得灰头土脸,呛得涕泪横流。

我们还高兴地看到,人们做饭从“灶火”烧柴草到烧煤,直至今天烧液化气、天然气,普遍使用电磁炉,还有早在2014年安徽合肥出现了首家机器人主题餐厅开门迎客,由机器人“大厨”和“跑堂”为顾客服务。(澄合矿业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