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346期:第04版 憩心亭

家长与韭菜

丁小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最近一个事件特别引人关注:传闻某教育机构对6-10岁儿童进行“量子波动速读”训练,据说学会“量子波动速读”的孩子,随便翻书五六分钟,就能完整阅读几十万字。“量子波动速读”培训学费少则一两万,多则五六万,却很受家长欢迎。

说起来荒诞不经:这种违背常识的骗局,不但有人信,还有人踊跃买单。

现在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的家长,多半都是80、90后,他们大多受过基本的本科教育,很多还是硕士博士,能交得起高昂的培训费,他们都属于中产阶级。争先恐后当韭菜,这也是一个很奇妙的事。

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中产阶层最重要的一个标志。他们中多数人是靠考上大学、就读名校,从社会底层奔向中产阶层,因此他们更相信良好的教育对孩子人生的意义。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往往病急乱投医,并不在乎当韭菜。这可能也是一种时代的荒诞。

这个“量子波动速读”,可能已经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了。听上去多少有些科幻的味道,很“硬”,但也很空。科学是打破迷信的,所以人要学知识,要讲科学。但科学也造就新迷信,比如科幻般的“量子波动速读法”。我相信多数年轻的父母都听说过量子力学,但并不懂得量子波动速读,对于不懂的事他们更迷信,因为它建立在貌似科学的概念上。

这种打着“科技”名义的骗术,实在并不罕见,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伪科学往往以“科学”的面目出现,越是相信“科学”的人,越容易上当。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的孩子出生后,要给孩子起个大名。孩子外公外婆起的,他们不想用;孩子爷爷奶奶起的,他们也不想要;他们自己也想不出一个喜欢的名字。

最后他们花了上千块钱去找一个“起名大师”。大师要了生辰八字,排了八八六十四卦,讲了五行八阵,最后给他们起了一个很普通的名字。

在我看来,这名字实在不值一说,并不比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起的高明多少。但他们乐呵呵地给孩子用了这个名字:因为起名大师给他们了一套完整的“道理”。五行缺水,八字有命,六十四卦有卦象,五千年来只一人……

听起来很科学,很哲学,很神叨,很吓人。

我笑他们:亏你俩还是大学本科生,一个理学硕士加一个经济学学士,竟然拜倒在一位“起名大师”座下,乐呵呵地交了智商税。

孩子上了幼儿园,他们又去找一位“心算大师”。据说这位大师教出来的孩子,比计算器还厉害。我说这个不必了吧,我们爷爷辈很多人没读过书,也能算账,你觉得让孩子这么早学这种奇妙的“心算大法”真的有意义吗?实际上到了孩子三年级,一般的四则运算对他们来说小菜一碟。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小学四年级才学算术,一年就把小学四年的算术课学完,这很难吗?

但他们相信孩子是数学天才,我不好扫他们的兴,因为一个4岁的孩子,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的数学天才或者别的什么天才。天才是要经过检验的,有十岁的天才,也有八十岁的天才。

“心算大师”不能发现你孩子的天才,但能叫你相信你孩子是天才。

他们当然不信我这一套:他们花了几千把孩子送给心算大师,果然,孩子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能熟背加法表和四则运算口诀了。每次吃饭他们都会让孩子表演,大家夸孩子是天才的时候,他们十分得意。到了上小学二年级,每一个孩子都会这些了,这个精彩的天才表演就结束了。

我笑:孩子的智商依然是那么多,不过你们的智商却打了折扣。

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们又兴冲冲地把孩子送到一位“国学大师”那里。我说,学什么呢?他们说,《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等。我说,孩子听得懂么?他们说,听不懂背下来总是有用的。我无语了,我也会背《三字经》,但到现在我也没理解《三字经》的现实意义。

国学大师忽悠他们:“孩子学了《弟子规》,就不会这么脾气暴躁了,会很有礼貌,懂得孝道。孩子学了论语,就会懂人生意义,知道学习了。”

到国学大师那里学了两年,我问他们,有什么效果没有?他们说,有啊,好得很。然后把孩子叫来,规规矩矩站在我面前行古礼,给我背诵《弟子规》和《论语》。我赶紧表扬:“乖得很,好厉害!我都不会背《论语》呢。”但是我心里在嘀咕:他真的懂论语吗?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们还记得吗?当同龄人拿出平板电脑翻出《论语》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傻了?

当然这对父母是不会信我的。他们信心满满地说:“背了总是会有用的。”我只好问他们一句:“你们背过《论语》吗?你们还记得吗?你们读懂过《论语》吗?能给孩子讲讲吗?”

到了小学六年级,他们突然迷上了一种培养天才的某某教育法。于是夫妻缴了巨额学费,轮番上阵去听课。培训班把这种“教育法”讲得天花乱坠,就好像他们明天就能制造一个天才出来。夫妻俩打了鸡血般,回家对孩子按照神奇的教育法来施教。

孩子烦透了,天天发脾气。为了考上名校,他们夫妻俩天天给孩子打鸡血,孩子总算有了一点动力,在他们的折腾中,做无数的考卷,听无数的网课……

我说:“孩子的天性呢?给孩子一点点空间吧。”他们说:“考不上名校怎么办?就算交钱也没人要,宁愿在培训班多花点儿钱,也不要让孩子进不了名校啊。”

他们相信钱能做到一切,这是智商问题吗?

进了名校他们依然心有不甘,小时候的一个“天才”孩子呀,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当天才培养的啊,怎么到中学就跟不上了呢?怎么就拿不到班级前十名了呢?他们夫妻俩忧心忡忡,十分不甘心,也比以往更加恐惧。他们买了号称让孩子更有乐趣的“学习机”,他们上了号称“把孩子送进清华”的网络培训班,他们给孩子买了打鸡血的《你也能读清华》之类的励志书……最后他们的孩子虽然还算是学霸,但依然进不了班级前十,他们于是开始埋怨老师、憎恶学校,觉得这所名校把他们的孩子给耽误了……

我说:“能不能有点儿平常心?”

不!他们早已经习惯了“不平常”。把自己当作成功人士,把孩子当成天才。他们花了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多心,不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厉害么?不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生来是天才么?

高中毕业了他们的孩子填报高考志愿,他们又花了几万块钱去请“报志愿专家”:号称以大数据为依据,以最新的信息为基础,让孩子上最有前途的专业,让孩子“擦边”进名校……他们对此毫不置疑,终于在报志愿专家们的指导下,把孩子送进了一所名校。有媒体评论:这是被收割最后一茬韭菜了。

他们夫妻俩送孩子去大学,回来时十分不乐。我问他们,他们说,这大学还是名牌大学呢,怎么这样子呢。学校在郊区路远不说,学校根本不管外地家长送孩子不方便,打个车都那么难;接待人员态度生硬,辅导员打着官腔,问个事儿也匆匆忙忙回复一下,根本不能体会到我们家长心里多焦虑;孩子第一次在外生活多紧张,环境陌生,学校也不多关心关心……诸如此类,让他们觉得有些沮丧。

我说:“你们这是觉得自己身为学霸的父母,在大学受到了怠慢,是吧?”

没等他们回答,我又说,可你们要知道,在那所名校里边,单今年就进去了一万多“学霸”呢。

他们无语,觉得我说的有些道理,但也很扫兴。

我打心眼里没有嘲笑他们的意思:我只是觉得,他们交的智商税太多了。

我替中国的家长们心疼。在这些荒诞的神话与鬼话下,“教育”两个字,把他们变成了韭菜,被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