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凿空之旅”
——陕西借“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与世界分享开放创新成果
关键字:之旅,新时代,开启
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一些与会者慕名来到西安西郊的丝绸之路群雕参观,追忆2000多年前张骞开启的“凿空之旅”。
透过丝博会这个窗口,笔者发现,借助“一带一路”倡议,陕西正加快与世界共享开放创新成果,新时代的“凿空之旅”正徐徐展开。
从“骆驼商旅”到“钢铁驼队”:设施联通促进贸易畅通
11日,伴着一声长笛,载有1066吨乌兹别克斯坦绿豆的货运班列抵达西安,为中国人的餐桌带来浓郁的中亚风味。2013年以来,陕西已开通西安至德国、波兰、匈牙利、芬兰及中亚国家的8条“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钢铁驼队”满载棉纱、板材、机电产品每日往来不息。
“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近60条国际航线将西安与世界相连……今天的丝绸之路,早已不再与驼铃和黄沙为伴。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大缩短了陕西与沿线国家间的时空距离。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北地区的国际化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构建了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高效便捷的立体大通道,内陆新型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在丝博会上,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公司展区人头攒动。公司总经理杨健说,他们的拳头产品电动公交车可在极端温度下安全行驶,很受国外客商青睐。
“兰州有包括‘长安号’在内的多条国际货运班列过境,产品15天就能到达德国汉堡,成本大大降低。”杨健说,公司今年预计向欧洲出口100辆公交车。
基础设施的联通让贸易往来更加畅通。今年第一季度,“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货运量达7.9万吨,超过2017年全年总量,出口贸易国从24个增加到30个,进口贸易国从2个增加到6个。
从“文明交汇”到“互利共赢”:“中国制造”让沿线人民得实惠
丝绸之路自古便是文明交汇之路:东方的丝绸、瓷器、铁器一路向西传播,西域的石榴、胡椒、亚麻进入中国。
在张骞凿空西域2000多年后,产自其故乡的“新舟”系列支线客运飞机已在津巴布韦、尼泊尔、喀麦隆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条航线服务,累计运送旅客1100余万人次。
英国诺丁汉市政厅行政长官柯睿恩说,“中国制造2025”广为人知。这次来西安参加丝博会,就是为了吸引高科技企业到诺丁汉投资,“分享中国的创新成果”。
中国电建西北院近年来在老挝、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了超过80个建设项目,目前已有30余个完工。2017年公司海外项目招聘当地员工525名,为所在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我们坚持每建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让当地老百姓得到实惠。”中国电建西北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李卫华说,在东南亚与一些国家交流时,深切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一带一路”的真诚欢迎。
“中国制造”的种子,也在异国他乡的土地里生根发芽。初夏,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内一派勃勃生机,来自中国杨凌的土壤专家赵二龙指导试种3个玉米新品种。2015年至今,这个园区已开展6大类45个品种的种植。
从“同道相益”到“民心相通”:人文交往渐入佳境
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内,一尊彩绘胡人文吏俑引人注目:典型的高鼻深眼形象,却身着一身唐代官吏的服饰。史书记载,盛唐时期各国商贾、学生云集长安,大量外国人在朝为官,与唐人同道相益。
如今,“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文交往再掀热潮,游客数量的增长是最直观的佐证。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副秘书长拿督伊善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提供从吉隆坡到北京、重庆、福州等中国城市的50余个直飞航班。2017年马来西亚到访中国人数达120万,230万中国人畅游马来西亚。
“由于直飞航线增多,这几年从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来西安的商务团、旅行团明显增多。”西安海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波说。
科教合作方兴未艾。来自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农产品深加工研究院的青年学者茱玛,是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的获得者。去年9月,他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专司油脂领域研究。“我今后是要回国的,但会把在中国学到的东西造福于哈萨克斯坦人民,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说。(陈晨 姚友明 薛天)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一些与会者慕名来到西安西郊的丝绸之路群雕参观,追忆2000多年前张骞开启的“凿空之旅”。
透过丝博会这个窗口,笔者发现,借助“一带一路”倡议,陕西正加快与世界共享开放创新成果,新时代的“凿空之旅”正徐徐展开。
从“骆驼商旅”到“钢铁驼队”:设施联通促进贸易畅通
11日,伴着一声长笛,载有1066吨乌兹别克斯坦绿豆的货运班列抵达西安,为中国人的餐桌带来浓郁的中亚风味。2013年以来,陕西已开通西安至德国、波兰、匈牙利、芬兰及中亚国家的8条“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钢铁驼队”满载棉纱、板材、机电产品每日往来不息。
“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近60条国际航线将西安与世界相连……今天的丝绸之路,早已不再与驼铃和黄沙为伴。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大缩短了陕西与沿线国家间的时空距离。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北地区的国际化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构建了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高效便捷的立体大通道,内陆新型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在丝博会上,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公司展区人头攒动。公司总经理杨健说,他们的拳头产品电动公交车可在极端温度下安全行驶,很受国外客商青睐。
“兰州有包括‘长安号’在内的多条国际货运班列过境,产品15天就能到达德国汉堡,成本大大降低。”杨健说,公司今年预计向欧洲出口100辆公交车。
基础设施的联通让贸易往来更加畅通。今年第一季度,“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货运量达7.9万吨,超过2017年全年总量,出口贸易国从24个增加到30个,进口贸易国从2个增加到6个。
从“文明交汇”到“互利共赢”:“中国制造”让沿线人民得实惠
丝绸之路自古便是文明交汇之路:东方的丝绸、瓷器、铁器一路向西传播,西域的石榴、胡椒、亚麻进入中国。
在张骞凿空西域2000多年后,产自其故乡的“新舟”系列支线客运飞机已在津巴布韦、尼泊尔、喀麦隆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条航线服务,累计运送旅客1100余万人次。
英国诺丁汉市政厅行政长官柯睿恩说,“中国制造2025”广为人知。这次来西安参加丝博会,就是为了吸引高科技企业到诺丁汉投资,“分享中国的创新成果”。
中国电建西北院近年来在老挝、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了超过80个建设项目,目前已有30余个完工。2017年公司海外项目招聘当地员工525名,为所在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我们坚持每建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让当地老百姓得到实惠。”中国电建西北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李卫华说,在东南亚与一些国家交流时,深切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一带一路”的真诚欢迎。
“中国制造”的种子,也在异国他乡的土地里生根发芽。初夏,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内一派勃勃生机,来自中国杨凌的土壤专家赵二龙指导试种3个玉米新品种。2015年至今,这个园区已开展6大类45个品种的种植。
从“同道相益”到“民心相通”:人文交往渐入佳境
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内,一尊彩绘胡人文吏俑引人注目:典型的高鼻深眼形象,却身着一身唐代官吏的服饰。史书记载,盛唐时期各国商贾、学生云集长安,大量外国人在朝为官,与唐人同道相益。
如今,“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文交往再掀热潮,游客数量的增长是最直观的佐证。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副秘书长拿督伊善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提供从吉隆坡到北京、重庆、福州等中国城市的50余个直飞航班。2017年马来西亚到访中国人数达120万,230万中国人畅游马来西亚。
“由于直飞航线增多,这几年从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来西安的商务团、旅行团明显增多。”西安海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波说。
科教合作方兴未艾。来自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农产品深加工研究院的青年学者茱玛,是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的获得者。去年9月,他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专司油脂领域研究。“我今后是要回国的,但会把在中国学到的东西造福于哈萨克斯坦人民,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说。(陈晨 姚友明 薛天)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