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364期:第04版 观察读书

几点感觉《汉京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读了律师刘林海的长篇小说《汉京城》,有些意外。为一个不是吃文学饭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写下这么一本厚重的书意外。站在写作人的角度,谈几点感觉。

第一点,关于生活基础。刘林海这本小说生活基础非常扎实,就像当年柳青深入生活一样,但是刘林海的生活不是像柳青那样去体验。刘林海的生活基础是在生活本身当中,或者刘林海自己就是生活本身。他作为律师的经历和生活阅历非常令写作人羡慕。三岁卖蒸馍,啥事都见过,啥事都经过。他这个生活基础非常扎实,在令人羡慕的同时,我深知一般人做不到。

第二点,就是关于建立在这个生活扎实基础上的一个现实情怀。刘林海对现实生活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显示的第一个特点是潜伏在生活领域深处看生活,而且看得既细致又认真。生活的许多细致都被他写到了小说当中。敏感性体现的第二个特征是能把各色人物分类归档。这些人物的原始状态鲜活地保留在小说当中。敏感性体现的第三个点是刘林海对于社会和生活的本质具有独特和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觉得这个时代的社会本质就是三个字:权、钱、色。这三个字是刘林海具有代表性的总结,也是全书牢固的基础,一切都因此展开。

第三点,是带有原始风味的现实主义的写法。总的来说是柳青和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尤其受路遥的影响较大。是典型的在场写作,即在生活中写生活。这种写法的最大优点就是作品有相当丰富的生活真实感,生活的本质感非常强。人物、事件、情绪鲜活得就像在读者身边一样。当然这种写法也有一个致命的短板,就是缺乏对真实生活审视的高度和距离。

第四点,小说的结构,也是现实主义的结构模式。以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变化来编织情节。这些命运和情节又紧密地和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中的具体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情节大开大合,人物命运变化跌宕起伏,紧凑而好看,非常吸引人,是我参加众多小说研讨会中,为数不多的懂得并会运用长篇小说结构的人。初写小说,便具有这样的架构长篇小说的能力,真是难能可贵。当然,我不是说它没有缺点,若从更高水准的要求,还有不足。比如结构层次的铺排、推进,以及内在高潮的形成,还可以进一步展现出来,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旨意能表达更强烈。

第五点,小说的人物。从头到尾,有三个主要人物:白川、孙鸣飞、韩浩平。三个人物的命运变化,构成小说的三条主线。其他人物由这三个人物来勾连,形成主要人物、次主要人物以及次要人物,组成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并由此铺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我的阅读判断是,三个主要人物里,韩浩平写得最好。完成了一个从家奴式的、被动生活的男人向一个开放、刚强的真正男人的蜕变。其他人物,负能量的人物写得还是好,正能量的人物相比之下稍欠一点。这不怪刘林海,这是由在生活中写生活这种太过现实主义的写法造成的。可能在律师接触的人群中,负能量的典型人物多,个性突出,写起来鲜活,而正能量人物少,难以概括和典型化。刘林海面临着柳青写梁生宝同样的难题。

第六点,说说人物结构和小说结尾。说老实话,小说最后写得很好看、很吸引人,写得跟看电影大片一样。但看完一想,进了一个固定套路。一是一切问题的终极解决都是去找一个尚方宝剑。这种残余封建思维要不得。一切希望还是放在一个有权的好人身上吗?二是正义战胜邪恶,太俗套的大片思维。第三个就是恶人得恶报,好人得好报。这种虚假的宿命论,是刘林海的理论吗?这是小说要表达的吗?不一定。更重要的是,这是小说内容的潜在要素吗?我觉得形成一个开放性结尾,两种力量决斗到最关键时刻,难分胜负,戛然收尾,给读者留下沉思,更合艺术逻辑。二是在现有人情人际关系和法律规范的综合情势下,白川、苏春明、韩浩平们设计的反杀计划和法网竟然失败了,马秉义们凭借更高的智慧和更阴险的手段成功规避要命的风险,生活还仍要继续。这样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也更能引起读者对生活本质的认知。

第七点,小说的叙述。叙述语言的基本功相当好,80万字一气呵成。这是年轻人才有的精力,刘林海竟然做到了。叙述语言富有激情、生动流畅,很有吸引力,好几个章节的叙述相当精彩,对话也生动形象。当然若从现代小说叙述的高级技巧来衡量,也有不足。这也可能是由一气呵成造成的。事大于人的写法,让人物有时会陷入冗长的事务中,有事大于人、多于人之嫌;二是作者叙述主体太强大,人物表现的主动性不够,人物过于听命于作者,显得有些被动。作者让人物干什么人物就干什么,人物干事的主动性被冲淡,生命和性格层次还不太鲜活。当然这不是林海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诸多作家甚至大作家的通病,这里只是提个醒,以后写作时可细心体会。□马玉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