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于“丝毫之争”的航天匠人
——记2019年“三秦工匠”荣誉获得者张勇峰
11月25日,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人声鼎沸、掌声不断,张勇峰与其他19名2019年“三秦工匠”一起接受大家的礼赞。同日,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阀门生产车间内,张勇峰团队为火箭发动机启动阀门壳体设计的专用刀具与卡具正式运用到生产当中。
接受完“三秦工匠”荣誉表彰后,张勇峰马不停蹄赶回生产车间,与班组成员会合,一同研究新设备。火箭发动机零件加工需要经过普通设备加工和数控设备加工两道程序,该设备的投产使用,可以让普通设备加工时不再需要留人盯守。
作为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阀门生产车间机加一组组长,张勇峰长期从事以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战略武器等为代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阀门产品的精密加工工作,他所加工的精密、超精密零件产品,直接影响着火箭发动机、嫦娥等飞行器发动机的启动、关闭与调姿。
攻坚克难作贡献
选择航天事业,就注定与高难度挑战相伴。
1990年技校毕业后,张勇峰一直从事航天产品加工工作,工作的头三年,他几乎干遍了车间所有难加工的零件。2016年,张勇峰遇到了工作生涯中最大的难题——某型号产品流量调节器“调节锥、文氏管”微米级公差的精密加工问题。
精密加工的必要因素除了人,还有机、刀、夹、料、法、环、测多个方面,各因素有1微米的误差属于正常,可是加起来就有7、8个微米了。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不统筹考虑、不融会贯通,加工时必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接到任务后,张勇峰与工艺员共同编写工艺规程,与计量鉴定人员探讨测量方法,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终于纠正了十多处微米级公差,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实现了嫦娥四号的空中“悬停和平稳着陆”。他通过改变工艺过程和精密研磨等精密加工方法,进行了几十次的试验,最终解决了困扰十多年的大推力发动机流量调节器的关键零件——“活塞环”的精密加工难题,使发动机流量调节精度较国外同类产品提高1.3倍。
他还前往哈尔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拜师学艺、调研取经。通过4个月的研究、准备和摸索,他成功地攻克了某型号产品薄壁零件内孔加工瓶颈,使其精度控制在小于1根头发丝宽度1/40的公差内,相关加工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新一代航天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张勇峰致力于精密加工,攻坚克难,解决技术难题115项,不断提高工厂精密加工能力,生产交付的产品始终保持100%合格。
降本增效促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面对逐年增长的任务量,张勇峰总结出“生产八法”并灵活运用于班组工作中,让班组圆满完成公司逐渐递增的精密加工任务。
用数控机床代替手工加工实现精细化操作,使保险丝孔加工与去除毛刺工作效率提高3倍。
通过数控技术转化,实现运载主活门碟盘的关键工序数控车加工,提高效率3倍,质量保证100%。
实现了产品序号数控刻铣,让手工刻字成为历史。
“一人双机”模式使生产效率提高44%以上。
“提高启动活门壳体加工效率”项目将传统几十道车、铣、钳工序合并为一道工序,使单批加工周期由以往的4个月缩短至1个月。
从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张勇峰在全厂全车间第一个提出并实现了50余项创新成果。他认真研究每一种零件的结构精度特点,利用成组技术,在不同中寻找相同,在小批量中寻找大批量,从而节约了至少50%的工作准备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20%。
匠心贵在“传帮带”
张勇峰说:“工作到现在,让我感到最骄傲的就是我们的团队很优秀,带出的徒弟也都很突出。我要把自己的技术绝活、工作经验传授给青年工人,帮助他们快速进步。徒弟的成功就是师傅的成功。”
多年的努力钻研和技术攻关,使他在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姿控发动机阀门零件加工上拥有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他致力于人才培养,创建了人才培养的“三三制”模式,高徒誉满航天。所带徒弟有多人在全国大赛取得名次,4人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同时,他还是陕西省军工劳模服务团成员、航天职大协议教师、公司车工组技协老师,指导航天职大优秀学生每年在省级技能大赛中都能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张勇峰跨行业跨企业带徒1人获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培养出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3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
“我从2003年开始带徒弟,现在我带过的18名徒弟已经全部成为了行业的骨干力量。”张勇峰自豪地说道。
29年的坚守,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的脚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
他和班组同事成功实现了产品加工从毫米级到微米级的巨大突破,解决了国家及行业内数十项技术难题。“航天产品飞入太空当中,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肯定是箭毁人亡,所以我们的产品要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就一定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张勇峰认真地说。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11月25日,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人声鼎沸、掌声不断,张勇峰与其他19名2019年“三秦工匠”一起接受大家的礼赞。同日,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阀门生产车间内,张勇峰团队为火箭发动机启动阀门壳体设计的专用刀具与卡具正式运用到生产当中。
接受完“三秦工匠”荣誉表彰后,张勇峰马不停蹄赶回生产车间,与班组成员会合,一同研究新设备。火箭发动机零件加工需要经过普通设备加工和数控设备加工两道程序,该设备的投产使用,可以让普通设备加工时不再需要留人盯守。
作为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阀门生产车间机加一组组长,张勇峰长期从事以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战略武器等为代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阀门产品的精密加工工作,他所加工的精密、超精密零件产品,直接影响着火箭发动机、嫦娥等飞行器发动机的启动、关闭与调姿。
攻坚克难作贡献
选择航天事业,就注定与高难度挑战相伴。
1990年技校毕业后,张勇峰一直从事航天产品加工工作,工作的头三年,他几乎干遍了车间所有难加工的零件。2016年,张勇峰遇到了工作生涯中最大的难题——某型号产品流量调节器“调节锥、文氏管”微米级公差的精密加工问题。
精密加工的必要因素除了人,还有机、刀、夹、料、法、环、测多个方面,各因素有1微米的误差属于正常,可是加起来就有7、8个微米了。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不统筹考虑、不融会贯通,加工时必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接到任务后,张勇峰与工艺员共同编写工艺规程,与计量鉴定人员探讨测量方法,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终于纠正了十多处微米级公差,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实现了嫦娥四号的空中“悬停和平稳着陆”。他通过改变工艺过程和精密研磨等精密加工方法,进行了几十次的试验,最终解决了困扰十多年的大推力发动机流量调节器的关键零件——“活塞环”的精密加工难题,使发动机流量调节精度较国外同类产品提高1.3倍。
他还前往哈尔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拜师学艺、调研取经。通过4个月的研究、准备和摸索,他成功地攻克了某型号产品薄壁零件内孔加工瓶颈,使其精度控制在小于1根头发丝宽度1/40的公差内,相关加工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新一代航天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张勇峰致力于精密加工,攻坚克难,解决技术难题115项,不断提高工厂精密加工能力,生产交付的产品始终保持100%合格。
降本增效促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面对逐年增长的任务量,张勇峰总结出“生产八法”并灵活运用于班组工作中,让班组圆满完成公司逐渐递增的精密加工任务。
用数控机床代替手工加工实现精细化操作,使保险丝孔加工与去除毛刺工作效率提高3倍。
通过数控技术转化,实现运载主活门碟盘的关键工序数控车加工,提高效率3倍,质量保证100%。
实现了产品序号数控刻铣,让手工刻字成为历史。
“一人双机”模式使生产效率提高44%以上。
“提高启动活门壳体加工效率”项目将传统几十道车、铣、钳工序合并为一道工序,使单批加工周期由以往的4个月缩短至1个月。
从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张勇峰在全厂全车间第一个提出并实现了50余项创新成果。他认真研究每一种零件的结构精度特点,利用成组技术,在不同中寻找相同,在小批量中寻找大批量,从而节约了至少50%的工作准备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20%。
匠心贵在“传帮带”
张勇峰说:“工作到现在,让我感到最骄傲的就是我们的团队很优秀,带出的徒弟也都很突出。我要把自己的技术绝活、工作经验传授给青年工人,帮助他们快速进步。徒弟的成功就是师傅的成功。”
多年的努力钻研和技术攻关,使他在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姿控发动机阀门零件加工上拥有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他致力于人才培养,创建了人才培养的“三三制”模式,高徒誉满航天。所带徒弟有多人在全国大赛取得名次,4人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同时,他还是陕西省军工劳模服务团成员、航天职大协议教师、公司车工组技协老师,指导航天职大优秀学生每年在省级技能大赛中都能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张勇峰跨行业跨企业带徒1人获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培养出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3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
“我从2003年开始带徒弟,现在我带过的18名徒弟已经全部成为了行业的骨干力量。”张勇峰自豪地说道。
29年的坚守,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的脚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
他和班组同事成功实现了产品加工从毫米级到微米级的巨大突破,解决了国家及行业内数十项技术难题。“航天产品飞入太空当中,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肯定是箭毁人亡,所以我们的产品要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就一定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张勇峰认真地说。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